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

除了楊鎬外,林延潮還有一位歸德籍的進士同年,此人名叫楊東明。

楊東明,乃歸德府虞城人,萬曆八年進士三甲第二百三十七名,賜同進士出身。楊東明科舉名次比楊鎬還低,但卻落個京職,現任從七品中書舍人。

由這點看出楊東明的背景可比楊稿硬多了。

楊東明這中書舍人,不是內閣兩房中書,參贊不了機密,但好歹也是中書科舍人,平日能出入紫禁城的,乃進士初授之美官,比去地方任親民官強了不知多少。

林延潮與楊東明分屬同年,本來二人之間也不是沒有往來,但楊東明的性子淡淡的,與林延潮只能算泛泛之交。私交遠不如顧憲成,魏允中,甚至不如楊鎬。

林延潮也是修書一封給他。

沈鯉,宋纁,呂坤,楊鎬,楊東明先寫了信,然後讓門下弟子跑腿送信去,比較遠的,就送至山西會館,使點錢託人轉交。

這位歸德籍的士子寫完信後。

林延潮又想這三年在京裡結交的人脈不能放下了。衆所周知,一名大明官員的關係圈子。

一師生,二同年,三同鄉,四同僚,五門生。

同年,同鄉,同僚能佔得兩樣的,更是緊密。

林延潮捋了捋自己人脈。

在宮裡太監中。

張鯨與自己現在正打得火熱,算是半個靠山。

高淮,自己對他有恩,將來大有潛力。

然後內閣大學士裡申時行大靠山不多說,張四維拿自己當棄子了,就不提了。

除了內閣,朝裡二三品大員裡則就論許國,潘季馴,沈鯉三人。許國與自己交情好一些,沈鯉,潘季馴再次之。

再下來就是王家屏,朱賡,黃鳳翔,這都是老交情了,以及新講官于慎行,沈一貫當初二人也是幫過林延潮的。

至於同年屬顧憲成,魏允中交往甚厚,還有趙南星,他們都是在百官叩闕時,主動站出來替自己說話的,目前算是同道中人。

他們與林延潮,在朝堂中持清議的官員中,名望皆著。

顧憲成,趙南星二人現在都在吏部考功司,吏部可決定四品以下官員的升遷,林延潮現任外官,仕途上要靠二人提攜,這關係需勤加走動。

還有其他諸人不一一累敘。

林延潮在客棧裡住了一天,不久衆人的回信就送來了。

這一次林延潮上諫天子,結果觸怒太后,潞王,眼下不得不被‘貶’出京。

士林,百姓間對他都抱同情之心,不平之意。

官員給林延潮的回信裡也都是滿紙的惋惜,他們讓林延潮好好在地方做事,靜待聖心迴轉之時,有什麼事要幫忙的,給他們去信一封就好了。

王家屏給林延潮送了兩套八成新的五品官服,一套公服,一套常服,常服乃青袍官袍,上有白鷳補子,一條銀鈒花,說是沒有穿過幾次,他與林延潮身量差不多就給他送來了。

林延潮將官袍試穿,見確實正合適,如此就免了去任上倉促再定做官服了。

陳濟川見林延潮新官袍笑着道:“上諫前,老爺言六品官袍再也穿不着了,而今果真六品不用穿了,換了五品官袍,這還真是有先見之明啊。”

林延潮聞言笑了笑。

正說話間,有二人上門說是張鯨派他們來林延潮這當隨從的。

林延潮奇怪,接見了他們,一人叫張五,一人叫趙大。

他們一見林延潮即跪下叩頭口稱,欽差大人,然後奉上來張鯨的書信。

原來二人雖面上卻作武夫打扮,私下的身份都是北鎮撫司百戶,不起眼的外裳下罩着卻是代表錦衣衛的飛魚服,腰間懸着是北鎮巡司的腰牌。

原來這一次調查御史自殺之案,天子打算令錦衣衛,御史臺聯合查案,林延潮說是內應,其實上卻不算主力。

張鯨用意是派這兩名錦衣衛,藉着林延潮身邊隨從的身份作掩護,暗中至歸德府查案。

除了張五,趙大外,不知有多少錦衣衛,以及東廠番子,現在正往河南趕去。

還有幾位官員薦了幾位僕從,要麼擅於照顧生活起居,要麼是熟稔官場,長於官場往來,或者是錢穀刑名糧田催科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後就是幾個練家子。

林延潮又挑選了八個精幹之人,有一技之長的在孫承宗手下,至於應酬往來,熟稔官場的就交給陳濟川,練家子給展明調配。

另外就是送程儀的,朱賡送了五十兩。

許國送了三十兩。

潘季馴最特別一文沒送,倒是託人給林延潮帶了了幾本書,書裡面記載了潘季馴多年治河。

潘季馴在信裡口氣甚大地吩咐林延潮,此書乃餘殫精竭慮之所得,爾學得一成,即可爲治河良吏,學得三成,即能爲與單鍔比肩的治水名臣,爾需拿回家如四書般仔細揣摩。

單鍔是誰,北宋治水名臣,名氣很大,學了潘季馴書裡的三四成就能於單鍔比肩,那麼他豈不是要比單鍔厲害數倍,這個逼裝得我給你滿分。

甚至張四維也來書信一封,大意云云,當初你林延潮忠貞見疑,老夫明知此中真相,但見聖意已決,不好出面幫你力勸,但實在是痛在心中啊。所以老夫打定主意,再待聖心有所轉圜,再替你說話。

而今知汝外放,既悲宗海無法在中樞,爲朝廷謀事,喜得是天子念舊恩,你還有再調回翰苑之時。

河南巡撫楊一魁,老夫與他是莫逆之交,若你在中州有何難事,可持此信上門找他,他必會賣老夫的面子一二。讀完信,林延潮冷笑一聲,將張四維的信丟到一旁,然後想了想又撿了回來,這是一省巡撫的人情,不要白不要。

申時行也有來信,將他在河南官場上有往來之人,一一給林延潮點出。若是有事,林延潮可以拿着申時行的門生帖子,找這幾個人上門求助。

林延潮心知肚明,從表面上看來申時行是關照自己。但二人師生這麼久了,林延潮還揣摩不到申時行信裡真正意思。

知道林延潮此去作爲欽差大臣去歸德府查案的,只有皇帝,張鯨,申時行三個人。申時行來信真正的意思,就是若這幾個人犯了事,你能網開一面就網開一面,若是實在不行,也不能孟浪,來信先向老夫請示。

老夫沒作任何指示前,你都不可輕舉妄動。

林延潮這還沒離開京城,就遇到辦案阻力,他不由感嘆,官場處處皆人情,這年頭要作個‘大公無私’的青天,那是得有多難啊。

其餘官員也各有饋贈,就不一一細述。

最後楊鎬來信,說現在河北河南都在鬧饑荒,路上不太平。所以楊鎬請林延潮先至保定蠡縣,他再作安排。

如此林延潮攜家人隨從終於踏上了南下去歸德府的路途。

在出發一日後,林延潮在所住驛站中,得知保定巡撫宋纁剛剛到任,聞之河北大飢後,不請聖命,即先開倉放糧賑。

時人都勸宋纁先上報天子,再行賑濟。

但宋纁卻道,待報而行,老百姓都餓死了,那時再開倉賑饑,又有何用?假如皇上怪罪,由我一人承擔。

於是宋纁的主張下,治下各府各縣都開倉賑饑,活百姓無數。

河北百姓聞之無不感念宋纁的恩德,因此出沒在官道上的流民和饑民少了許多。

因宋纁此舉,也幫了林延潮的忙,他至保定的路途,也平安了許多。

待至蠡縣時,路途上也沒出差池。

林延潮來到蠡縣,楊鎬是先一步在驛站就瞭解了林延潮的行程,於是提前在縣境上迎了林延潮。

楊鎬好歹是一縣之尊,與林延潮又是同年交情。

故而在縣境上弓手清道,衙役列班,浩浩蕩蕩一羣人來迎接。

林延潮下了馬車,見了楊鎬笑着道:“京甫年兄,真許久不見,怎麼如此勞師動衆。”

楊鎬與林延潮同科出身,但他現在還是縣令,若以往林延潮還在翰林院,二人官位不過隔了一品,現在卻隔了兩品。

當下楊鎬迎上前笑着道:“是家鄉父母官路過,牧之下民怎麼也要上前拜見。”

說完二人都是笑。

楊鎬現在再與林延潮敘同年之情,就有高攀嫌疑了,但按品秩來說,就有些公事公辦了,用稱父母官來拉交情最好。

然後就於林延潮下榻的驛站,給他接風。

楊鎬與林延潮抱怨,保定是京城南下之要道,官員出京必經此鎮,往來要員甚多。故而地方官員沒辦法勤於政務,每日都忙着迎來送往了。

林延潮聞言笑而不語。

然後楊鎬問林延潮:“司馬此去歸德任官,可有方略?”

林延潮想了想道:“自古親民官治民,莫過於治田,治水,二者兼而用之,則水政並舉。水治而田亦治,故而吾以爲至歸德後,應水利先行。京甫以爲如何?”

楊鎬聞言笑着道:“此言大善,宗海名字裡有一潮字,看來爲官與水也是脫不了干係。”

然後楊鎬嘆道:“不過治水也是不易啊,歸德地處卑下,無高山大阜以爲固蔽,濱河之諸縣往受黃河之大害,這也罷了,但最令人痛心乃是人禍啊。”

林延潮追問楊鎬是何等人禍?

第六十八章 冬衣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腰間黃金已退藏五百九十章 林府親事第五十二章 大宗師弟子的光環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第兩百八十八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第兩百四十九章 錦衣衛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第兩百零二章 龔子楠的心思(一更)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七百六十七章 有愧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一千三百七十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九百九十三章 再度佈局(謝oceanhiker盟主)第二十九章 送信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談話第三十四章 林高着當官(第一更)第兩百六十一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爲相府站崗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一千六十四章 計策第四十三章 先生的背景第二章 家有悍婦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奏對五百九十九章 彈劾之事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嗎?八百六十六章 家丁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一千八十七章 諡號之爭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九百零五章 連升三級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林學五子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海運七百六十六章 張府(二合一)四百六十七章 世兄九百五十章 價碼五百七十八章 敵軍陣容第兩百九十章 貢院第三百七十八章 力諫張居正第三百一十一章 會元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第三百七十七章 對答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奏對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第兩百二十四章 鹿鳴宴九百七十七章 申時行的用意五百八十章 脣槍舌劍八百三十四章 這張臉怎如此之厚?五百一十四章 故人之事第四百四十一章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柳成龍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第三百一十三章 座師與門生五百七十八章 敵軍陣容九百五十八章 拜賀第三百三十三章 折服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三王並封第一百二十三章 府試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第四百零五章 邀功來了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拒收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五百八十八章 兩名書生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一千八十章 手握實權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變局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變更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六百九十一章 以行踐言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第八十五章 措手不及九百二十九章 賺到了第四百二十三章 感到放心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富春江上五百二十五章 同學少年都不賤五百八十六章 官員反應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