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章 採銅之學(多謝龍蠖不關情書友盟主)

被林延潮詢問何爲事功之學的士子,名叫姜啓明。

姜啓明是一名寄居京師的舉人,屢試不第之餘就博覽閒書。

姜啓明對永嘉之學,平日也多有涉獵,用功甚勤。後來京城士子裡興起了事功之學,旁人對此學很有興趣,卻苦於不得門徑。於是姜啓明用以往所學點撥了他人幾句,被不少門外士子崇拜。

在理學上,姜啓明自是不如當世名儒,但在永嘉之學上,他竟被人尊爲經師,實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感。

後來一次文會中,刑部的人出面給砸了。這一次他出了憤慨,也義無反顧地來此叩闕。

不過姜啓明習永嘉之學在先,對葉適陳亮十分推崇,他認爲林延潮的學說,只是借了二人的牙慧而已,談不上有什麼創見。

所以姜啓明對林延潮心底並沒有多恭敬,只是面上一揖後道:“學生所承乃葉陳兩位先儒之教,不敢談知事功之學,林中允所學不也是從此而來,此問難道是替葉陳兩位先儒問我的嗎?”

這話着實嗆人,直令人下不了臺階。

姜啓明話中的意思是,我們今日向天子請命是爲葉陳的事功學,而並非是你林延潮的事功學,你林延潮別以事功學領袖自居,用以此身份來勸我們回家。

姜啓明雖不客氣,但聽在林延潮耳中,卻有一日千里之感。

永嘉學派流傳雖不過近月,不料已發展至這個地步。

有人以自己經筵上所言,字字揣摩,宗爲開創一派大師,有人以葉適陳亮的學說爲經。這就好比讀書人學儒學,有人從孟子之言學起,有人從朱熹之言學習一樣。

對林延潮而言,並不在意這一點,他在乎是事功之學,是否有更多人學習,整日計較學派淵源,以何人爲宗呢?

如此眼光和器量都太狹小了。

不過話是這麼說,擺在林延潮也有兩條路,要麼繼承前人衣鉢,要麼自己扛起旗來。

前者相當於王艮之於王陽明,後者則是王陽明之於陸九淵。

林延潮答道:“兩位先儒之言,珠玉在前,起一派之學,但吾學卻與兩位先儒略有不同。”

這是要開山立派了!

這令尊葉適陳亮的姜啓明有些不滿,當面質疑道:“難道林中允之見,還要更勝於兩位先儒嗎?”

林延潮笑着,對着衆士子們道:“此不敢當,吾以爲學術之說,恰如人鑄錢。古人鑄錢採銅于山,而今人鑄錢只買舊錢作廢銅鑄錢,以舊錢作新錢,既粗惡,又把古人的傳世之寶毀壞,兩邊都沒好處。”

聽林延潮這麼說,衆士子都一陣騷動。

城樓上衆官員都是也是動容。

有官員當場道:“就憑此言,狀元公足可居當世大儒了。”

林延潮環顧左右,見衆士子從他的話中有所啓發,於是他向姜啓明問道:“不知汝的採銅之見是什麼?”

被林延潮這一問,姜啓明不由赧然,因爲他只會以舊錢作新錢。

但姜啓明不服氣,搜刮了肚子裡所有的私貨然後道:“既是狀元公相聞,學生就只好拋磚引玉了。”

“學生以爲當今之世儒學沒落,朱學陷於空談無用,王學陽儒陰禪,不知學問思辨,朱王二學淪爲俗儒之學。而葉陳兩位前輩所倡的事功之學,乃外王之道,切乎於治平之略,一掃朱王二學的暮氣,可爲通儒之學。”

衆士子一片叫好。

林延潮問道:“汝言必稱事功,又可知事功爲何事?”

姜啓明想了想道:“事功爲外王之用,修齊治平中的治國平天下,當然是思君報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姜啓明很狡猾,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延潮在自陳表裡引用,他知林延潮要問難,故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林延潮點點頭道:“你言思君報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我問你,若有一日國家有事,用你行荊聶之事,刺殺敵主,此去有死無生,你可敢嗎?”

“這……”姜啓明一時不能答。

林延潮沒有窮問下去,而是向衆士子們問道:“爾等今日叩闕,自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但若要你們以書生行荊聶之事,你們敢嗎?”

在場近千士子聽林延潮之言後,倒是有幾十人起身道:“吾敢!”

“吾敢!”

其餘人倒是一陣默然,有人私下道:“我等儒者,說話前當反躬自省,言出則必踐,荊聶之事,吾實不敢爲之。”

“是啊,說敢之人,又怎知不是秦舞陽呢?”

林延潮見此一幕,然後道:“荊聶之事,非大勇之人不可爲之,你們若要問我敢於不敢,我只能說不敢。”

此言一出,衆士子們一片譁然,他們本以爲林延潮要以大義說教,卻不料林延潮卻當場自承不敢。

這又是從哪裡說教起呢?

不過大家轉念一想,都覺得林延潮說得倒是大實話。

在衆士子面前,林延潮侃侃言道:“昔日唐雎使秦王,秦王大怒,對唐雎說,你知道什麼是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是也。唐雎答與秦王,我只知布衣之怒。

如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此三子者,布衣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今日加上臣,就有四人了。若臣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秦王聽後不敢辱唐雎。”

衆士子聽了都是入神,對唐雎的書生俠氣,不由悠然神往,熱血澎拜。

林延潮接下去道:“古人士風,至今思之,可是我沒有荊聶之勇,若秦王面前,怕連唐雎也是不如。”

平日儒生都只教他們成仁取義之道,但這番自承不如的話,他們卻是第一次聽說。

但無論如何,林延潮每一句話,都引得近千士子都是認真傾聽,連城樓上的官員們也是爲之吸引。

衆人紛紛心道,是啊,唐雎不辱於秦王,我們又有幾人可以辦到呢?

林延潮這時朗聲道:“敢問諸位,若我等沒有荊聶之勇,唐雎之義,是不是就不足以言事功,報國之事呢?”

此刻姜啓明已是心悅誠服,當下十分誠懇地向林延潮深深一揖道:“方纔學生魯莽相詢,眼下願以弟子禮,請教狀元公的採銅之學!”

ps:再次感謝龍蠖不關情盟主的支持。也謝謝大家的打賞支持,碼字好有動力。

一千兩百八十七章 皇長子講官第兩百六十六章 蒸蒸日上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七百零一章 林府喜事八百八十二章 自己人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一千兩百零九章 支持與反對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四百七十七章 此子莫非奇才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第三十六章 被請家長了七百八十八章 粥廠出事(二合一)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六百九十三章 爲難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九百六十二章 內情八百九十二章 淤田哪裡去了?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第四百二十三章 感到放心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以文御武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書院雜誌第三十五章 錢沒了(第二更)九百二十九章 賺到了一千零八章 考官人選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七百三十四章 軟硬兼施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九百三十一章 坐而論道六百九十二章 考官人選八百五十二章 桃李天下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深宮之夜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第三百三十五章 金鑾殿六百一十章 拿人五百三十章 回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七百九十三章 決定(二合一)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傑出弟子九百四十六章 府臺英明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紅顏知己一千三十六章 黨羽七百零六章 出謀劃策(第二更)九百零四章 榜樣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貢院一千三百零七章 休勸大度一千二十四章 恩榮宴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俸第三百四十八章 碑林題名九百四十二章 科場弊案(二合一)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陳矩七百七十五章 祖先之鞭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九百四十七章 正直的程副使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第兩百三十八章 大宴賓客(一更)一千章 經史並重七百三十六章 悔不聽宗海之言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七百八十二章 外放(補更)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八百六十六章 家丁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衆望所歸一千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第一更)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第兩百九十三章 錦繡文章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大結局上篇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一千兩百章 真有這一天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難以掌控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第兩百九十九章 我是初哥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大員五百七十四章 工於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