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

就在申時行辭相之時。

林延潮與鄒元標之間通過書信往來,引起的論爭也是達到了高峰。

林延潮,鄒元標二人都是朝野上下公認的通儒,門人也是遍佈天下,特別是林延潮,其林學與事功學派,以及躋身於理學,心學之後,爲儒門中第三學派。

當日鄒元標得林延潮回信時,正在東林書院講學,見書信後是苦思了一夜,次日即是寫信答之。

其在信中寫到,見字如晤,得大宗伯之信,喜不不勝……信中所言,對上以約禮,對下以約法,一句勝道千言,千古治道盡括其中。

約法當簡而明,上對於下者不可濫刑,但違法必罰。是故漢高祖入咸陽約法三章,天下歸心。?

約禮用繁,含於鉅細之中,上對上者應勤諫,分毫可諫。然而不可刑于上者,以下凌上則無尊卑可言。

當年程頤諫折柳,取自周禮‘春不樵採’,此無不當之意,但爲天子不喜,後世儒者竟以迂腐,殊不知禮法之義。

信末鄒元標又對林延潮變法之見批評了幾句。

聖人云無爲而治,當今治理天下當與民休息,以不生事爲貴,興一利則生一弊,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天下之利,莫過於定。天下之害,莫過於爭。故禮不可更,法不可變,愈變則人心越亂。

接到鄒元標的信後,林延潮真是拜讀了一番。

一個哲學理論是否有生命力,在於時刻包容任何事務,並不斷將之納入自己的體系之中,使之成爲縝密的邏輯,用來解釋萬事萬理。

這就是陸九淵說的‘六經注我,我注六經’之境界。

鄒元標顯然也是這個層次,而他借用哲學的體系就是程朱理學。

鄒元標借自己所提的‘約禮約法’論證了自己理論。

刑法對於老百姓而言,應該簡單明瞭,容易讓人懂。若是法律太嚴苛,並事無鉅細的規定,不僅繁瑣,更讓皇帝與親民官容易濫刑于百姓。秦朝滅亡就是前車之鑑。

反過來約禮,是乃下對上。那麼身爲肉食者,作爲治理者,應該比老百姓更十倍地嚴格要求自己。

比如嫖妓之事有傷風化,但在百姓與官員之間處置是不一樣的。

再比如程頤諫折柳,天子不過折了一根柳枝有什麼,讀書人常笑在程夫子面前,連柳樹也不折了。

但依周禮有‘春不採樵’之言,天子折柳樹放大出去,天下老百姓每個人都效仿如此,大家都折幾根就不好了。天子身爲萬民至尊,在禮法上當時時爲萬民的表率。

所以這柳樹老百姓可以折,天子就不可以折,折了就是違禮。只要違禮,就是有絲毫不對的地方,讀書人也應當上諫,否則已經是刑不上大夫,若連說也不讓說,也就無從約束天子了。

這也是授權者受責不受罰。

林延潮對鄒元標這論點竟感覺無從反駁,一時也不知道如何化解纔是。

好比以往大家都嘲笑程頤諫折柳如何如何迂腐,但程夫子復生,當面告訴你一句,那是約束皇帝的,你一個老百姓我才懶得說呢。

當然這話肯定有邏輯上的漏洞,但爲辯而辯不合林延潮現在身份,何況他爲什麼要辯。

林延潮認真思考後回信給鄒元標。

古禮三百,威儀三千,刑亦正刑三百,鄒兄所言‘慎刑繁禮’,正合於聖人制禮之道。

馬屁拍完,林延潮就開始反駁了其大意是。

禮不下庶人的意思,並非是庶人可以不知禮,而是當先以禮法教化庶人,知禮後方能約禮。

至於刑不上大夫,也不是保持尊卑,而是輕易苛刑于上,這樣無人敢於任事。

辯論到這裡,林延潮又寫到,

聖人曾言,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由是可知,十世之禮,可損益,百世之禮,可損益。

周公制禮樂時,猶恐‘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而今已去兩千載,我輩動則法古則後於時,動則修今則塞於世。

這裡林延潮引用孔子的話來辯論,鄒元標說禮不可變。

但孔子說過,殷禮從夏禮而來,但有所損益,周禮從殷禮而來,但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十世百世以後的禮,雖說相承襲,但也是可損益的。

周公當年制禮樂時,仍擔心君子不會跟隨,但現在去周公制周禮已兩千年了,我們卻仍信心滿滿守着周禮不變,法古就是落後於當下,拘泥現狀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林延潮又寫到,禮法非天降,非地生,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循循相因,無疑於固步自封。千百年來以降,代代皆是大爭之世。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當如此,國亦當如此。

林延潮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心底激盪不能平,信到最末他不由想起嚴復的天演論。

又補了一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句話林延潮猶豫了很久要不要寫。

這話放在動物身上,好比氣候變冷,更強壯耐寒纔會活下來,這是沒錯。

但放在人上?怎麼能輕易說一個人有用沒用?

古時身強力壯者爲尊,但後來贏弱書生也可爲官。

再如殘疾人,再如窮人,也用適者生存?

殘疾人中有霍金,窮人雖窮,卻更有改變現狀的迫切願望,一旦遇到機遇也會翻身。

盛世百年讓大大夫們缺乏憂患意識,從上到下只想着如何搞平衡,這樣沉睡的雄獅不抽幾個鞭子是決計醒不來的。

所以這句話正確也不正確一樣,放在當下還是正確。林延潮儘管知道此言爭議很大,但仍是寫在給鄒元標的信中。

二人都是同意將書信示於學生,所以書信內容由門下的討論,傳播了出去。

在萬曆十九年這個年份,在明帝國的東方,豐臣秀吉已是矢志討伐朝鮮。

朝鮮國雖有聽到風聲,但國內官員上下仍是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西北的順義王,海西蒙古各部正與鄭洛的大軍對峙,副總兵哱拜增援時見平叛明軍軍容不過如此,不由生輕中國之心。

播州的楊應龍暫時臣服,內心卻對大明更加不滿。

而在帝國的內部,老百姓們剛剛從前兩年的大旱裡緩過來,但還未來得及歇一口氣。

大明天子萬曆皇帝憂心於國本之事,想着如何拖一年是一年。

至於宰相申時行這邊考慮着致仕之事,那邊朝野上下卻是飛語不斷。

然而經過京師與無錫的書信往來,林延潮與鄒元標兩位朝野上下最負盛名的通儒間對話,在當今官員士子之間激起了熱烈的反響。

身爲禮部尚書,又有敢言之名,林延潮的兩封書信可謂令人耳目一新,令天下的讀書人對於事功學派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鄒元標的犀利的言辭,也是毫不遜色。

天下讀書人圍繞着有明治善治,約禮約法,慎刑繁禮,特別是那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行激烈的討論。

從興辦義學,再到開辦報社,然後事功學派的復興,以及在讀書人圈子裡流傳,還有科舉的側重,最後是林延潮禮部尚書的身份。

這些合在一起在讀書人中漸漸興起了談論實學的風氣,不少有識之士目光轉向經濟民生,而不再是專注於經義禮法之上,這一場朝野上下辯論,就在大明朝這內憂外患的環境下貫穿了整個萬曆十九年。

林延潮有些欣慰,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總算有些成果,雖說成功尚遠,但是孕育的土壤已是開始鬆動了。

林延潮尚未如何推波助瀾時,哪知他的學生們更是幹了一件,所有人沒有想到的事。

在翰林院的新民報上,方從哲自作主張將林延潮與鄒元標二人的書信辯論直接在報上刊發,並以翰林院的立場在二人的辯論後面發表社論。

林延潮知道頓時心疼,深覺得錯過了一個機會。

這要是放在天理報上刊發,以鄒元標與自己的名人效應,對於天理報的銷量而言,肯定是一個井噴。但是想想也是算了,畢竟在禮部的報紙上登禮部尚書的文章總是不好。

但不得不說方從哲身爲新民報的主編,在把握輿論熱點爆點上確實幹得漂亮。他利用自己是林延潮的學生的身份,搞到了第一手資料,並加以利用。

新民報定位就是面向讀書人層面並走大衆路線,不怕別人說自己媚俗,也不怕別人笑話層次低,但在娛樂之餘在時政的評論上還是相對公正客觀,選題上側重於經濟民生,並儘量解釋得通俗化,不是動則以經義糊弄人。

故而新民報的成功自然有他的道理,這數刊登載林延潮與方從哲的辯論,以及持中的社論,一下子讓新民報的銷售突破了萬份。

與鄒元標辯論之時,林延潮也沒有閒着。

工科左給事中陳應龍上疏朝廷,言現任兵部尚書王一鄂正在患病,應將封貢之權還給禮部,同時會同館仍歸於禮部管轄,以免耽誤國事。

吏科右給事李沂上疏附和。

衆所周知,這陳應龍,李沂二人都是萬曆十四年庶吉士,林延潮不僅是他們的恩師,也是他們爲庶常的教習師。

上疏之後,申時行與許國通氣後,決定如奏將事權還給禮部。

Ps:明日有更。

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七百三十章 今日之生第一百五十六章 考完糊名(一更)第五百二十四章 朱薯的名聲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一千二十四章 恩榮宴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喜怒難測六百零八章 咱們當面羞辱一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柔情蜜意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八百二十九章 你敢陷害我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海禁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九百六十二章 內情一千零一章 番薯南來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六百三十二章 轟動第三十四章 林高着當官(第一更)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九百八十一章 國策第一百零九章 反擊流言(第一更)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勝歌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五百一十章 恭敬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七百八十九章 頂撞九百四十三章 重考第一百一十九章 童生的好處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道何在(二合一)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四百七十章 牛人一千三十一章 林神醫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第一百六十六章 這也行第兩百六十八章 進京趕考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浮橋談判第兩百四十一章 整合資源(二更)一千六十九章 乾爹救我第七十四章 心靈雞湯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浮橋談判四百七十四章 說與不說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三百六十六章 修典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一百五十章 請教名儒(一更)一千一百九十章 商議國事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第四百一十三章 泄密大結局上篇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第三百一十三章 座師與門生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一千六十九章 乾爹救我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洪塘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七百二十八章 萬事不難(第二更,求月票)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六百二十四章 大大的忠臣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七百六十九章 同學情誼六百五十二章 愛屋及烏第兩百零三章 鄉試總裁是王世貞六百八十一章 有一根刺八百零四章 青苗法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第兩百六十一章 故人重逢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第兩百五十五章 書院之難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退意七百零五章 託付第四十二章 先生是案首第一千兩百四十九章 長保富貴八百九十六章 龍顏大怒(第二更)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九百七十三章 巧遇六百四十四章 道可御器第七十二章 恩公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