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檢舉箱

劉思哉其實心裡是多少有些怨氣的。京師大學堂建成後,大量的國子監學生轉投到京師大學堂裡去了,國子監一時人氣大減。不過他當然不敢將怨氣發泄到京師大學堂上,更不敢對皇帝有怨言,只知道不停叩頭,口稱死罪。

這時幾名閣臣也都來到了臺階上,葉向高怒道:“身爲監生,不思好好讀書,摻和到這些事裡面來,被人利用還不自知。劉思哉,還不把他們帶回去。”

劉思哉是葉向高的學生,當即回話道:“老師說的是,弟子這就將他們帶回去。”

說罷就對監生們道:“還不起來,回去好好讀書。”

學生們本來就不大怕祭酒,但皇帝和閣臣們都在,他們不敢還嘴,都起來行禮後灰溜溜地走了。

葉向高道:“國子監要改革一下才行,這個劉思哉管不住這些學生。”

徐光啓笑道:“陛下正準備在國子監里加入算術,到時候他們就沒有時間瞎鬧了。”

方從哲道:“爲什麼要加入算術?幹嘛不像京師大學堂裡一樣分六科?”

朱由校道:“數學是其它一切學科的基礎,數學學好了,其它各科才能學得更好。這方面徐先生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專門上了一個《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裡面說得很詳細,朕準備將此奏摺摘錄一部分,專門印在數學書的扉頁上。”

衆臣簇擁着朱由校回到宮內,坐下後,魏忠賢進來報告道:“聖上,事情查清楚了,是王洽的學生劉思源,他是國子監司業。是他鼓動學生去哭太廟的。”

朱由校道:“算了吧,先不要理他。”

葉向高道:“陛下,不能算了。劉思源竟然用這種方法來利用學生,已經觸犯了大明律條,如果不嚴懲,日後效仿者尤多。”

朱由校看向方從哲和徐光啓,兩人都點頭。於是道:“那就捉拿到有司,按律條來決定吧。”

徐光啓道:“陛下,臣等商議了一下,對於減租之事,只怕要雙管齊下才能見效。”

朱由校很感興趣,問道:“如何雙管齊下?”

徐光啓道:“一方面加大移民力度,至少在聲勢上要造得很大,給地主以壓力。第二方面是要有開明地主,許之以好處,主動提出減租,這樣也許可以帶動其他人。”

朱由校笑道:“其實朕也知道,真正有用的方法只有暴力。但如果能夠不用暴力,還是不用暴力的好。報紙上面加強宣傳,動員開明地主,加大移民力度,這些都同時進行,不要太急,等天啓三年的統計數據彙集起來後,再在全國鋪開減租之事。”

方從哲道:“大理寺審理延慶衛事已經有了結果,三人被判斬刑,十二人被判流放。”

朱由校問道:“袁崇煥呢?”

方從哲道:“袁崇煥犯有扣留軍餉和收取官員貪污一成兩項罪名,故而判其流放之罪。”

朱由校道:“這是判重了還是判輕了?”

方從哲道:“其人身爲進士,爲其斯文體面,大理寺稍有留情。”

朱由校道:“如果不留情,就是斬刑?”

方從哲道:“進士出身,而獲斬刑的,只有軍中失利纔有,其它事均最多隻判流放。”

朱由校冷笑道:“呵呵,刑不上大夫?按律判罪,不準留情。”

徐光啓道:“陛下,此例一開,官員人人自危。”

朱由校道:“進士出身而遭斬刑的,本朝自太祖以來,數不勝數,只是近年來纔沒有。既然朕要治理吏治,那當然要嚴峻刑罰,雖然不至於到太祖時的剝皮揎草,但斬其狗頭還是可以的。”

徐光啓對皇帝說的斬其狗頭有些不大喜歡,覺得這種說法比較粗鄙。不過現在不是計較這個的時候,他說道:“陛下,僅僅靠嚴峻刑罰,並不能使吏治轉好。”

朱由校道:“這個朕知道,最主要的是讓每個人都有檢舉的權力,這樣貪污等不法事就無處可逃了。”

方從哲等人大驚,難道皇帝準備回覆武周時的銅匭制度,葉向高道:“陛下,銅匭之事,使得告密橫行,雖然有抑制官員貪腐之效,但人心因此而變得卑劣,最後成爲大家互相攻訐的手段,社會風氣爲之也變得極壞,此事得不償失,請陛下深思。”

朱由校道:“檢舉和告密是不同的。舉報出於公憤,告密出於私慾;舉報出於正義,告密出於邪惡。朕要的是檢舉而不是告密,而且朕也不會象武周時設銅匭,而是於全國各地都設立檢舉箱,只針對違法犯紀之事,且對檢舉者並無獎賞。而誣告之事,一定要反坐。”

方從哲道:“於全國各地設立檢舉箱,那地方官積威之下,又有誰敢檢舉?”

朱由校道:“檢舉箱並不設在官衙之中,地方官也沒有檢查檢舉箱的權力。朕準備設立一個農業合作社,給農家提供小額貸款,並且回收農家的物品,檢舉箱正好掛在農業合作社內,由東廠專門負責開箱檢查。所有匿名信都不予採信,有署名的就收集起來,統一處理。”

葉向高喜道:“這倒也是個好辦法,只是陛下所說的農業合作社,只所短時間裡難以在全國鋪開。”

朱由校道:“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人手不用擔心,先用宮中的多餘內官,租屋或者新建房屋都可以。只是錢的方面,還不大寬裕,只怕要從銀行裡借些錢來才行。”

徐光啓道:“現今存款額度增加較快,銀行裡倒是有大量餘錢。而日本的銀和銅輸送數量也增加較多,造幣廠現在都忙不過來。所以從銀行貸款倒是不難。只是利息的問題,三成六太多了,農業合作社先期是不可能賺到錢的,反而有可能虧,所以是否可以讓銀行在利息方面降低一下甚至不要利息。”

朱由校道:“銀行本來是朝廷所有,而農業合作社朕準備作成私人商行,所以利息還是要收的,最多降低一些。而主要的本錢,朕則準備由私人出錢來湊股。如果各位愛卿有餘錢,投在農業合作社中,至少不會虧本。”

各種求,謝謝支持!

第一百四十二章 議院(中)第二十八章 威武曹文詔第一百零九章 沒有人永遠正確第三十五章近衛軍回京第兩百六十一章 圍剿僱傭軍第十章袁崇煥的旅程(爲感謝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一併謝謝各位親的支持!)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枉穿越一場第三百三十一章 濟南第一百五十章 何騰蛟第兩百五十五章 羅剎並不可怕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會第兩百八十二章 再下萊林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二十一章 紅丸案第四十七章蘇州抗稅(三)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勝第五十四章 刑罰世輕世重第二十章 火車火車第七十五章皇家大學城的雛形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臺第八章 一邊倒的戰事第九十七章 獻城第九十四章神炮滿桂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華多俊才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變東林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遇哥薩克第兩百三十九章 遠交第三十九章遼東開發公司第八十四章遼東與西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準備突圍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七十一章再見故人(爲第一堂主“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村的新問題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十一章 軍制第二章 魏忠賢出場第十九章 三觀不合(先更一千,下午三千)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龍搶佔雲陽堡第一百五十四章 教育法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盜第兩百零七章 收復河套(十二)第二十三章 京營現狀第十八章選遼民入軍第二章 初見第五十三章 東林分裂第三百三十九章 驛站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與教育第十四章 傳教士(二)第六十五章辦工廠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八章 進展第三百一十四章 拿下託木斯克第兩百七十五章 攻下舊港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班牙人來了第兩百四十八章 對蒙古策略第八十五章誰是鄭成功第兩百一十三章 收復河套(十八)第二十四章 秦良玉第三百二十章 聯軍第六十三章 李旦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紅薯餵豬第三百零三章 甘肅鎮第二十三章 京營現狀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六十八章要錢不要官的滿桂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三十一章 遼東局勢第一百二十章 覺華島之戰(上)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兒島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排臥底第五十四章城門洞的戰鬥第一百二十二章 《婦女兒童保護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覺華島之戰(中)第兩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動之漠南蒙古第一百六十二章 聽證會第三百六十一章 不收白不收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農部第七十六章 袁崇煥出場第一百一十五章楊漣也會殺人第兩百一十七章 殷地安(二)第三十七章 請陛下重收礦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八十九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使團歸來第二十二章 大明週報第一百三十五章 劍指南海第兩百八十九章 打開交流之門第二十七章京師大學堂第四十四章 一個國家,一個領袖第兩百五十三章 鎮北城第兩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動之外喀爾喀第三十八章 商業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四十五章戰海州第八十章 法學院的講話第一百四十九章 蘇祿求援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