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哭太廟

葉向高慚愧地說道:“臣雖被人稱爲東林之首,但現今東林分裂成兩派,王洽已經不給臣面子了。”

朱由校突然記起這個劉宗周來了,上次袁崇煥進京述職時,他和候詢的,王洽一起推薦袁崇煥進兵部的,而且聽說此人是東林干將,爲何在葉向高口中變了一個人似的?

他小心地問葉向高道:“葉老,朕好象聽說此人有些喜歡黨爭呀?”

葉向高回道:“劉宗周原來爲通政使,喜歡提拔東林同脈。但後來因楊漣之事,已經有些不滿東林一些人的作爲了,他曾經說過,吾輩出處語默之間,亦多可議。往往從身名起見,不能真心爲國家。所以老臣認爲此人現在可以爭取。”

朱由校看向方從哲和徐光啓,兩人都連連點頭。於是對葉向高道:“那就麻煩葉老了,如果劉宗周能夠語出持正,當可助朕脫離現在的尷尬境地。”

葉向高道:“爲君父分憂,是老臣本分。請陛下放心,臣必盡力勸說劉宗周,也相信他能理解陛下減租的深意。”

這時有小太監進來報告道:“國子監監生哭於太廟。”

衆臣大驚,朱由校則是大怒。讓人把魏忠賢叫來罵道:“怎麼回事?東廠是幹什麼吃的?”

魏忠賢滿頭大汗,連忙回道:“聖上不要急,傷着了身子。是奴婢無用,奴婢立即讓人去查。”

方從哲回過神來,說道:“不要慌亂,我們幾個去看一下再說。”葉向高和徐光啓也點頭稱是。

朱由校手一揮道:“朕就不相信他們能翻了天去,朕親自去看看,看他們哭些什麼。”

葉向高道:“陛下,還是臣等先去看看再說,這樣纔有轉圜餘地。”

徐光啓也說道:“陛下,臣等先了解他們有些什麼要求,然後再回報陛下,這樣不會顯得突兀。”

朱由校搖搖頭道:“不,這事終究還是要面對的,朕要親自聽一聽,他們到底有什麼要求,竟然要去哭太廟。”

衆臣見皇帝心意已決,自然也不再多說。朱由校帶着衆臣前往太廟。太廟在紫禁城外,社稷壇的對側。皇帝儀仗來到太廟外時,只見太廟前的臺階下,跪着一羣着長衫的監生,正在哭着些什麼。而在監生們的左側,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講着什麼。

葉向高道:“是劉宗周。”

朱由校冷冷一笑道:“看來不用去說服他了,他用這種方法來說服朕了。”

這時有東廠的番子前來稟報道:“學生們要來哭太廟,小的無法阻攔。有人要衝進太廟,禮部主事劉宗周正在勸阻他們。”

葉向高不敢看皇帝,朱由校訕訕一笑道:“葉老,朕誤會劉主事了。”

葉向高道:“劉宗周身爲禮部主事,這本來就是他的職責。”

徐光啓道:“陛下,不如由臣等前去勸說一番如何?”

朱由校搖頭道:“朕想要親自面對這些學生,朕已經長大了,先生已經老了,總不能什麼事都讓各位老人家衝在前面吧。”

他舉步向前走去,這時有些監生已經看到了皇帝儀仗,安靜了一些,而劉宗周沒有看到,還在說話:“心即是理,皇上的目的是想要改變少數人佔有大量田地的局面。各位都是讀書人,自然明白如果長期如此,農家將沒有活路,大明形勢當岌岌可危,如此善政,你們竟然都反對。天人感應確實有理,但地震或者是上天驚於皇上的大氣魄,爲什麼一定要說是示警呢?”

朱由校倒是有些奇怪,劉宗周這樣的正人君子竟然會想出這樣的理由來,看來儒生也並不都是古板先生呀。

這時劉宗周看到了皇帝,立即跪下道:“臣禮部主事劉宗周見過陛下。臣等辦事不辦,驚擾陛下,死罪死罪。”

而監生們本就跪在地上,一起叩頭道:“學生見過陛下。”

朱由校走上臺階的最高處,說道:“都起來吧。”

劉宗周站了起來,而監生們不敢起來,依舊跪在地上。朱由校道:“朕欲讓耕者有其田,此事乃是我大明國祚永存之唯一辦法。而且朕只是有減租這個意思,又沒有說要將租率定爲一個地主不能接受的地步。這又如何會引起上天示警呢?”

“地震有兩種情況,一種確實是上天警示朕要修德行,強民生,一種只是大地的正常震動。難道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洪武之年,永樂年間就沒有地震,沒有災害嗎?把所有的災害都歸結爲朕的問題,有道理嗎?諸位別有用心嗎?”

這指責太大,監生們承受不起,有一個監生看來是領頭的,叩頭道:“陛下,學生等只是心憂地震,擔心災民生活難過,所以纔來哭太廟的。”

朱由校冷笑一聲道:“你們爲什麼會來太廟,你們心裡有數,朕心裡也有數。身爲監生,關心世事那是好的,如果有官員貪污受賄,紈絝欺壓良善,你們可以挺身而出,別說是哭太廟,就是堵住宮門也沒有關係。”

“但現在你們是想左右國家的政策,而且是對天下有利的政策,這就超出了你們的職責範圍了。學生,先要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然後爲國爲民盡一份責任。國家的政策律條,並不是你們現在可以非議的。”

那監生不敢反駁,只是不停叩頭。朱由校說道:“天下之事,天下人確實議得。可是每種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範疇,你們讀書人在引經據典方面頗有些心得,但至於如何讓農家畝產增加,如何使農家經濟寬裕,並不是你們所長。沒有了解具體情況就受人唆使,來大廟脅迫君父,朕可要問一下你們的祭酒,平日是如何教你們的。”

這時一個五十多歲的官員急匆匆地跑了過來,跪在朱由校面前叫道:“臣國子監祭酒劉思哉,管教無方,請陛下降罪。”

朱由校撇了他一眼道:“你這個祭酒確實要反省一下了,國子監不學京師大學堂的課程,專心研究聖人之學,而教出來的學生可不怎麼樣呀。”

各種求,謝謝支持!

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長第七十九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兩百四十三章 對羅剎國的擔憂第七章 清京營第一百一十一章懼內的德川秀忠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通天下(三)第兩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決定第一百五十章 何騰蛟第一百九十六章 收復河套(一)第八十三章初戰平戶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臺第六十一章 征途是大海第一百七十六章 查稅(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極之死第兩百四十四章 開始談判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四十三章 國文院與講武堂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戰西班牙第一百一十一章 遊西苑第四十二章劉興祚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結局(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覺華島之戰(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準備戰鬥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橋與水運第兩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八十一章 想法的改變第一章 朱徐初會第五十四章 刑罰世輕世重第一百二十八章 來援第三百零九章 北海將軍曹文詔第四十八章李延庚第六十九章 範永鬥第一百六十三章 培高田地法第一百一十三章新州府第八十三章初戰平戶第三十八章 商業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七十二章廉政公署第一擊第六十七章 張家口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一百五十章 意外收穫第三百零八章 全軍動員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一百四十四章 農業合作社第九十七章 獻城第二十四 說禮第二十三章遷安新村第六章 檢舉箱第八十七章六科教授朱由校的日常第七十章 安南(五)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六十一章 征途是大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皇太極的京師行第兩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學(一)第二十八章京師大學堂(二)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橋與水運第三百二十五章 臣等拜服第三百六十一章 不收白不收第九十七幕府來援一百零二章養廉銀第六十五章天子門生第二十章遼東第一大俠第三百零六章 圍攻府衙第三百四十二章 還有這麼窮的地方?第三百五十五章 鐵道連通兩洋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華多俊才第五十八章 火柴造出來了第九十二章 兄弟鬩於牆第九十四章神炮滿桂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們只是孩子呀第十二章 攻山第六十六章 安南(一)第十章 練新軍(二)第兩百二十六章 《兒童保護法》(下)第兩百八十九章 打開交流之門第十一章 軍制第十四章 丁憂與奪情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勝第一百五十五章 呂宋和蝦夷第三百一十一章 卡斯銳利亞第十二章讀書可以明理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林人不得報考大學堂第九十章初戰薩摩藩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臺第三百一十七章 說服察哈爾第十二章 橡膠與大洋洲第三百二十八章 模擬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城會議第兩百章 收復河套(五)第五十九章 蒸汽輪船第一百二十一章 穩定軍心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四十五章 《水滸傳》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議日和第三百三十章 天倫之樂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約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三百二十八章 模擬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