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

韓遂的固守關中之策,讓楊秋、成宜、張鳴、凌孺等西涼文武大吏非常吃驚。

中原大戰結束後,河北的實力已經日見雄厚,這一點韓遂早在攻克關中時就向衆人解釋過。以西涼目前的實力,無法獨自堅守關中,必須聯合袁紹共抗河北。但從目前形勢來看,西涼人的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若繼續堅持被動防禦的策略,關中極有可能丟失。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以攻代守,死中求生。”韓遂堅決說道,“這一戰,不打也得打。”

“欺騙河北人,把河東北疆軍誘進關中予以圍殲,風險太大。”張鳴立即反對,“北疆軍進入關中的目的是打關西,打洛陽,他們不可能只有五萬大軍,他們的五萬大軍也不可能全部進入關中。我們一旦把進入關中的北疆軍消滅了,必將遭到河北的瘋狂報復。”

“河北到底有多少軍隊?看看中原大戰就知道了。李弘在中原大戰中欺騙了所有對手,在大戰的最後時刻竟然從大漠調來十萬胡族鐵騎參加決戰,轉眼之間就把袁紹的聯軍吞噬了。河北最強悍的力量是什麼?不是河北的二十多萬大軍,而是李弘,是對李弘俯首聽命的大漠鐵騎。”

“我們全殲了河東北疆軍,真的能固守關中嗎?很難,太難了。或許你認爲北疆軍在中原大戰後,在關中遭受重創後,在受到袁紹、曹操和劉備的軍隊牽制後,短期內因財賦不足的原因無力繼續用兵關中,但你想過大漠上的鐵騎嗎?”

“從大漠到關中有多少路?胡族鐵騎翻越了賀蘭山,穿過靈武谷趕到黃河,然後呼嘯而下,旦夕之間就能衝過六盤山。李弘如果決心掃平關中,大漠上的胡族鐵騎會克服一切困難殺進關中,他們隨時都能打到長安。”

“李弘用胡族鐵騎打中原,或許有那樣這樣的顧忌,但關中現在荒無人煙,長安更是被李?一把火燒得形同廢墟。李弘還有什麼顧忌?李弘是頭豹子,是頭血腥殘忍的豹子。在他眼裡,沒有捕殺不了的獵物。十幾年來,我們屢屢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被他擊敗,今天我們更是處於絕對劣勢,我們根本沒有擊敗他的可能。”

張鳴是前度遼將軍張奐之子,和韓遂是同門。這次西涼軍之所以能拿下長安,佔據關中,其居功至偉。張鳴五十多歲,鬍鬚花白,身體消瘦,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他的強烈反對讓所有人都沉默下來。

“我們攻打關中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西涼,是爲了保護西涼,守衛疆土。我們要想保護西涼守衛疆土,需要兩個至關重要的條件。一是軍隊。我們需要軍隊,需要足夠強悍的軍隊。二是財賦。軍隊需要錢糧,西涼百姓的賑濟需要錢糧。但西涼沒有足夠的財賦,所以我們纔打到了關中。但打到了關中,佔據了長安,我們就能擁有三輔之地嗎?”張鳴激動地揮舞着雙手,大聲說道,“文約兄,打北疆軍是需要軍隊的,袁紹既然給了我們錢糧,你就不要指望他的軍隊會竭力死戰了。我們損失慘重,還怎麼佔據關中?李弘也罷,袁紹也罷,都會乘機攻擊我們搶奪關中。我們狼狽不堪地逃回西涼,要兵沒兵,要糧沒糧,如何護守西疆?”

張鳴的話引起了楊秋、成宜、樑興等人的附和。作爲李弘的對手,他們在痛恨李弘的同時,也非常拜服李弘,同時,他們更缺乏戰勝李弘的信心。

韓遂似乎早就料到了西涼人沒有攻擊北疆軍的勇氣和決心,他很平靜,一直靜靜地聽着,沒有對張鳴和楊秋等人做出任何的反駁和說服。

“到目前爲止,河北除了威脅我們,沒有答應我們任何條件。”凌孺無奈地說道,“皇甫酈已經發出了最後警告,如果我們在本月底依舊拒絕河東北疆軍進駐關中,他們將發動攻擊。難道我們就這樣拱手讓出關中?”

“以河北目前的情況不可能答應我們的條件。”張鳴搖頭苦笑道,“換了你,你答應這樣的條件嗎?”

“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在西疆極爲困難的時候,伸手幫助西疆的是河北,是李弘。當時關中被袁紹佔據着,河北要想把錢糧運到西疆,需要翻越塞外的大草原,需要越過弓弦沙漠和天穹沙漠,需要渡過滔滔黃河,困難重重,而途中的消耗更是驚人。但河北咬牙承擔了,河北苦苦堅持了下來。我記得你們對我說過,當看到河北派人千里迢迢把錢糧運到西疆的時候,你們當中很多人都流淚了,文約兄也流淚了。”

“或許你們認爲河北當初幫助西疆,是想利用西疆的軍隊牽制袁紹,或許你們認爲袁紹爲了穩定關中也會幫助西疆,但你們想過沒有,如果河北不幫助你們,袁紹就不怕你們出兵關中嗎?袁紹把糧食給了你們,他就敢攻打河東嗎?不會,袁紹絕不會打河東,他沒有那個實力,他只有死守關中捱打的份。事實也證明,他的確是擔心河東北疆軍攻打關中而刻意拉攏西疆。”張鳴用力敲了敲案几,“我一直在關中,我看得清清楚楚,真正願意幫助西疆,真正願意護衛西疆的只有河北,只有李弘。”

“今天,你們不領河北這個情,不願意給李弘這個面子,河北也罷,李弘也罷,都沒有怨恨你們。他們依舊很尊重西疆,很尊重文約兄,三番兩次派皇甫酈到長安具體商談,爲什麼?當真是因爲中原大戰後,他們無力攻打關中嗎?不是,他們是想和西疆好好商量,儘可能滿足西疆的要求,幫助西疆的軍隊護守西陲。”

“但是,到今天爲止,文約兄和你們都沒有商談的意思,你們提出很多無理要求,一再拖延時間。我原以爲你們想利用這段時間穩定關中,靜待時局變化,以便從商談中爲西疆爭取最大的利益,誰知道……”張鳴望着韓遂,憤怒地揮了揮手,“誰知道,你們竟然昏了頭,要和河北翻臉,要和北疆軍作戰。早知如此,當初我絕不會打開長安城門,幫助你們奪取關中。現在我不但沒能幫助西疆,反而把西疆送到了敗亡的深淵,我真是後悔萬分。”

張鳴的話讓西涼很多大吏臉顯愧色。這幾年,如果不是河北信守承諾,向西疆源源不斷地運送賑濟錢糧,西疆的確難以爲繼。也正是因爲有河北的支持,袁紹才感到了來自西疆的巨大威脅,迫不得己,他也只能使出渾身解數拉攏西疆。但即使是這樣,袁紹還是在冀州大戰後,殺了馬騰,把馬超趕回了西疆。本來那次韓遂是有機會攻佔關中的,但因爲馬超急於報仇雪恨,和韓遂鬧翻,西涼內訌,結果功虧一簣。如果要深究起來,罪魁禍首就是袁紹,他的確沒有幫助西疆的誠意。

但目前河北爲了攻打洛陽,對西涼人步步緊逼,讓西涼人倍感威脅。

“以你的意思,我們現在該如何應對?”楊秋看到韓遂和凌孺都低頭不語,於是小聲問張鳴道。

“當前天下有兩個天子,兩個朝廷,西涼到底該尊奉哪一個天子,哪一個朝廷?”張鳴大聲問道,“誰能告訴我?”

“西涼這幾年腳踏兩條船,看上去左右逢源,其實極爲被動。今天這種局面的出現,正是因爲當初選擇的錯誤。西涼到今天爲止,竟然不知道大漢天子是誰,大漢朝廷在哪,你們難道不覺得非常悲哀嗎?文約兄也罷,你們也罷,口中信誓旦旦說要拱衛西疆,但其實心裡空蕩蕩的。你們不知道西疆的未來,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因此常常在複雜的形勢中茫然無措,一籌莫展,甚至接連做出錯誤的判斷和對策。”

“西涼要想擺脫困境,首先就要確立自己到底該尊奉誰爲大漢天子,該遵從哪一個朝廷的命令。”張鳴看看衆人,緩緩說道,“然後,西涼該做出何種選擇,將來的命運是什麼,也就一清二楚了。”

“文約兄的選擇很明確,他要聯合袁紹打河東的北疆軍,他尊奉的是南陽的天子和朝廷。”張鳴望着韓遂,嘴角掀起一絲冷笑,“文約兄似乎忘記了,如果袁紹決心中興大漢社稷,南陽的天子和朝廷現在應該在洛陽。袁紹有心篡漢,天下皆知,而文約兄和這樣的人聯手,將來西涼的命運是什麼,還用得着我告訴諸位大人嗎?”

“或許文約兄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以關中爲根基,稱霸西疆。”張鳴臉顯鄙夷之色,“從眼下的形勢來看,文約兄稱霸西疆確有可能,但其結果不外乎因爲窮迫而成爲西疆的流寇,最後逐漸喪失拱衛西疆的能力。所謂稱霸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騙局,身受其害的是西疆廣袤的疆域和三十多萬無辜百姓。”

西涼諸將惶惶不安。

皇甫酈在長安拜訪了所有的西涼將領,他的努力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今天張鳴這番義正嚴詞的“轟擊”,更讓西涼將領對目前的局勢有了較爲清醒的認識。楊秋等人開始小心翼翼地勸諫韓遂,請他再慎重地考慮。

“假道伐虢,你們聽說過嗎?”韓遂笑着問道。

諸將沉默不語。

“從李弘率軍殺進西疆到現在,十幾年了,我們一直是敵人。我們並肩殺過敵嗎?我們是生死之交嗎?”

張鳴失望地嘆了一口氣。

“河北一直說要打洛陽,好,我們就幫他打洛陽。打下洛陽之後呢?我們到哪?是回到西涼還是繼續坐鎮關中?”

這句話無需答案,河北不會讓韓遂和他的西涼大軍長久駐紮關中。

“我們回到了西涼,繼續戍守邊陲。晉陽的天子和朝廷回到了京都,而李弘則繼續率領他的大軍南下征伐。”韓遂盯着張鳴,一字一句地問道,“西涼呢?誰來解決西涼的問題?洛陽的天子和朝廷在沒有平定天下之前,會集中力量解決西涼的問題嗎?我們能相信洛陽的天子和朝廷嗎?”

韓遂慢慢站起來,在大堂上來回走了幾步,然後停在了張鳴面前,“你的話有道理,你和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都是爲了西涼,但你認爲我們必須尊奉天子和朝廷。但今天你看看天下,還有誰尊奉天子和朝廷?南陽的天子和朝廷也罷,晉陽的天子和朝廷也罷,有誰真心實意地去尊奉?”

“李弘勤王成功後,在晉陽待了幾天?對於河北來說,是晉陽的朝廷主掌權柄,還是大將軍行轅主掌權柄?袁紹呢?袁紹佔據洛陽多少年了,他何曾想過要把天子和朝廷接到洛陽?你讓西涼人去尊奉天子和朝廷,去尊奉這樣的天子和朝廷,對西涼有什麼用?能幫助西涼擺脫困境嗎?”

“西涼要想生存下去,只有靠自己。這麼多年的拼殺,無數兄弟的鮮血和生命,已經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生存之路。”

韓遂面朝衆將,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但現實是殘酷的,河北的確很強大,強大到讓我們西涼人喪失了鬥志。沒有鬥志,何談生存?”

“大家對河北都抱有幻想,奢望他們能幫助西涼,能拱衛西涼,我也一樣,我也有同樣的奢望。”韓遂用力一揮手,“好,我們拿出誠意,和河北談一次。如果河北答應我們的條件,我們就聯手河北打洛陽。如果河北仍舊拒絕,那我只能絕望地告訴大家,我們要想活下去,只有誓死一搏了。”

“對於西涼來說,眼前最急迫的問題是生存,三十多萬百姓的生存。我本來打算在關中穩定後,立即遷移人口,但現在如果我們和河北聯手了,關中即刻穩定,不存在任何危險,我們可以馬上開始人口遷移。”

韓遂手指張鳴,“你親自去和皇甫酈商談。只要河北答應了這個條件,關中我可以給他們,洛陽我可以幫他們打。等打下了洛陽,我也可以立即帶着大軍返回西涼戍守。”

“我現在只有這一個條件,如果河北不答應,那我們只有拿起武器,爲自己的生存,爲西涼的生存而浴血奮戰,絕不後退。”

皇甫酈斷然拒絕。

“仲儀兄,西涼只有這一個要求,一個要求……”張鳴苦苦哀求,“文約兄已經退到這一步了,你還要他怎樣?你可以不讓西涼大軍駐紮在關中,但總要讓西涼百姓遷到關中,讓他們活下去吧?這個小小的要求也過分嗎?”

“這個要求不僅僅過分,而且會讓大漢迅速、徹底地丟失西疆。”皇甫酈憤怒地揮動雙手,大聲叫道,“朝廷寧願調撥給西涼五年的賑濟,寧願給西涼十萬大軍足夠的糧餉,寧願讓龐德將軍率軍收復河西五郡,也絕不會讓西涼人遷入關中。”

“爲什麼?你爲什麼要這樣做?”張鳴氣得渾身顫抖,嘶啞着聲音叫道,“你可以問問長公主,問問大將軍,你有什麼資格一口回絕?難道你非要讓關中變成血肉橫飛的戰場?”

“爲什麼?你說爲什麼?你是西涼人,難道你不知道?”皇甫酈指着張鳴的鼻子怒聲罵道,“你這一輩子白活了嗎?西涼三十萬人口遷入關中,整個西涼的防線隨即就要後撤兩千裡,羌人的鐵騎很快就會殺到大散關和陳倉一線,直逼長安,西疆將全部丟失,關中將成爲烽火連天的戰場。”

“西涼大軍依舊在西疆戍守邊塞,羌人怎麼會殺到關中?你不要危言聳聽。”

“我危言聳聽?”皇甫酈怒極而笑,“你父親是本朝名將,威震邊疆,爲什麼你們幾個後人卻對兵事一無所知?”

張奐到了晚年潛心研習經學,弟子上千。他的大兒子張芝,次子張昶都是書法名家,而張鳴自己則是經學大儒。皇甫酈的這句話讓張鳴氣得面紅耳赤,瞪着眼晴羞愧無言。

“當年大秦國的蒙恬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北上,打下了河套,兵逼陰山,開拓了大大一片疆土。爲了戍守疆土,始皇帝下旨,從內地數次遷徙數十萬人口北上充邊。”

“當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等本朝名將屢屢率軍遠征,爲大漢開疆拓土。爲了守住這些疆土,孝武皇帝在二十多年裡,先後下旨遷徙了一百多萬人口北上到河套和河西兩地屯田戍邊。”

“大秦國的始皇帝和本朝的孝武皇帝,爲什麼不惜耗費巨資遷徙人口戍邊?很簡單,戍邊的軍隊需要糧食,但從內地把糧送到邊塞,耗費非常大,對國力的消耗更是驚人。沒有哪一朝的國力能夠長時間承擔如此沉重的負擔。戍邊需要源源不斷的兵源,但從內地千里迢迢趕到邊塞的士卒常常水土不服,無法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而且一旦遇到戰事,邊塞也無法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兵力補充。”

“北遷人口之後,邊郡的人多了,耕地數量多了,兵源和糧食有保障了,邊塞隨即也就越來越安全了。”皇甫酈極力忍住怒氣解釋了幾句。“十幾年前,北疆、西疆都是戰亂不止,看上去是國力不夠,朝廷的財賦不足,但深究起來是因爲邊郡土地兼併嚴重,吏治極度腐敗。加上邊郡氣候惡劣,胡人屢屢入侵,百姓無法生存,只好背井離鄉,一逃了之。邊郡人口越來越少,土地荒蕪越來越多,兵源和糧食急驟銳減,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邊塞陷入戰火也就在所難免。隨着時間的延續,這種循環越來越厲害,等情況惡劣到無可挽救時,邊塞戍守也就崩潰了,戰火隨即沖天而起並迅速蔓延到整個邊陲。

“如今西疆的戍守已經崩潰。北疆在朝廷和大將軍的努力下,數次遷徙流民北上屯田戍邊,在經過十五年時間的整治後,逐漸恢復了穩定。”

“西疆若想恢復穩定,擊敗羌人僅僅是一個小問題,更大的問題是遷徙人口,是屯田戍邊,是推廣和實施一系列新政,從而確保西疆能夠長期穩定下來。”

“我到長安之前,朝廷曾爲西疆的事商討了多次,其中有大臣也提到把西疆暫時放棄,把西疆百姓全部遷徙到關中的建議,但這個建議隨即遭到了否決。西疆一旦放棄,西疆的百姓一旦遷入關中,西疆的形勢就徹底變了,再也沒有挽救的餘地。西疆一旦丟失,關中則岌岌可危,朝廷爲了保護中原,勢必要在關中傾盡全力,這將大大延誤朝廷平定天下的步伐。更爲嚴重的是,將來,朝廷爲了奪回西疆,爲了向西疆遷徙人口,爲了在西疆屯田戍邊,需要耗費驚人財力和物力。西疆有可能再一次把大漢活活拖垮。”

“你現在明白了嗎?”皇甫酈急促地喘了幾口氣,怒氣沖天地說道,“西涼人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大漢。大漢傾覆了,西涼還能獨自存在多久?西涼三十萬百姓還有多少人能在烽煙四起的戰火中活下來?西涼人在西疆活得艱苦,但到了關中,很可能活得更艱苦,死得更快。”

“至於說西涼大軍在西涼百姓遷徙後,還將繼續戍守西疆,這簡直是笑話。他們怎麼戍守?吃草還是吃泥巴?羌人有自己的部落,有自己的牲畜,他們呢?他們的家園已經遷徙到關中,他們的糧食距離邊塞有一兩千里路,就算運到了邊塞,還能剩下多少?你讓他們怎麼守?誰願意去守?”

“文約兄老了,膽子小了,當年叱吒風雲的銳氣已經沒有了,他現在腦子裡只有西涼軍的生存,只有三十多萬西涼百姓的生存,唯獨沒有大漢的生存,沒有大漢數千萬百姓的生存。”皇甫酈一拳砸到案几上,“你回去告訴韓文約,如果他執意和朝廷爲敵,我們寧願殺了他,也絕不會讓他葬送西疆。”

張鳴無力地坐在席上,腦子裡一片混亂。他完全糊塗了,不知道誰對,誰錯。

西涼人爲什麼這樣悲苦?爲什麼連生存都無法保證?爲什麼連活着都這樣難?爲什麼?

韓遂和西涼的文武大吏看到張鳴搖搖晃晃地走進大堂,一臉悲憤之色,無不黯然。

河北這幾年忙於征伐中原,平定天下,根本無力顧及西疆,但他們堅決拒絕讓西羌人遷入關中,同時他們又要奪走關中,奪走西涼人最後的希望。

西涼人被逼到了絕境。不打,退回西疆,死路一條。打,敗回西疆,也是死路一條。不打也是死,打也是死,最後還剩下一個希望,那就是打勝了,牢牢佔據關中,把生存的權力緊緊地握在自己手上。

“李弘如果帶着鐵騎殺來怎麼辦?如果他爲了報仇,瘋狂殺進關中怎麼辦?”這是西涼大吏最大的擔憂,沒人有信心擊敗李弘。

“擊殺河東北疆軍之後,有兩種可能。”韓遂冷靜地說道,“一,李弘爲了顧全大局,只好答應我們的條件,集中力量奪取洛陽。二,李弘爲了把我們趕回西疆,暫時放棄攻打洛陽,集中所有力量奪取關中。”

“如果諸位大人是李弘,將做出何種最有利於河北的選擇?”

所有西涼大吏都知道了結果。爲了確保北疆軍全取中原,從而牢牢佔據平定天下的優勢,李弘只有選擇第一種辦法,拿下洛陽。如果李弘採取第二種辦法,他極有可能在佔據關中的同時丟失黃河以南的所有土地,最後他只能退守黃河以北,被迫接受隔河對峙、鼎足而立的不利局面。

“現在,諸位大人還有什麼意見嗎?”韓遂淡淡地問道。

“拼了。”楊秋突然拔刀在手,一刀剁下,案几攔腰中斷,“拼了。”

五月下,袁紹書告韓遂,同意韓遂的攻擊之策,並急調高幹、辛毗等四萬大軍進入關中參戰,命令段煨率軍在關西方向牽制部分北疆軍。

韓遂隨即約見皇甫酈,答應河北的要求,讓河東北疆軍渡河進入關中,準備聯手攻擊洛陽。

皇甫酈帶着韓遂的奏章,急返河東。

六月上,河東,蒲阪津。

右車騎將軍、太尉徐榮急令右將軍楊鳳,立即指揮大軍分批渡河,屯兵於馮翊郡的下?城青戈渡口,並架起船橋,做好進入渭水河南岸的準備。

華雄、何風帶着兩萬前鋒軍先行渡河。

“你們到了下?之後,楊華的樓船將把糧草軍械從水路送過去。”楊鳳站在河堤上,指着河面上一艘艘揚帆遠去的戰船說道,“船橋不要急着架,等我的命令。”

“見到文約先生後,我該怎麼說?”華雄問道,“我們有多少大軍進入關中?”

“十五萬。”楊鳳揮揮手,“你告訴他,我們將有十五萬大軍陸續進入關中。”

華雄、何風吃驚地看着楊鳳。

“大人,這會把韓遂嚇跑的。”何風疑惑地問道,“大人爲什麼不少說一點?”

“他會跑嗎?”楊鳳搖搖頭,“我要逼着他早點出手。如果等韓遂準備好了,這仗就難打了,我們的損失會很大,西涼人也所剩無幾。”

“大人想把文約先生圍在長安?”華雄問道。

“有這個想法。”楊鳳說道,“等太尉大人趕到河東後,我再和他仔細商量商量。西涼人既然不願回去,我只好想辦法把他們趕回去了。”

“多說一點也好,也許會讓文約先生改變主意。”華雄嘆了口氣,“如果文約先生願意和我們聯手,對關中,對西涼都有很大好處。”

“你去之後,多勸勸他,希望他能改變主意。”楊鳳說道,“太尉大人在書信中說,他要親自約見韓遂一次。關中這一仗,能不打還是不要打,西疆畢竟要人去守,不能白白丟給羌人。”

“麴義將軍何時能到?”何風突然問道。

“麴大人取道塞外,日夜兼程趕往蕭關去了。他將帶着鐵騎大軍從六盤山方向一泄而下,直殺長安。”楊鳳笑道,“這次,我們和他比比,看看誰先趕到長安城。”

六月上,西涼,武威郡,天穹沙漠東南部。

徵西將軍龐德接到太尉徐榮急令,立耶率軍返回安定,到朝那城會合鎮北將軍閻柔的鐵騎大軍。

“怎麼,不打金城了?”鐵鉞奇怪地問道。

龐德搖搖頭,把徐榮的書信遞給他,“太尉大人說,把西涼留給文約先生,不要我們打了。”

“不打西涼?”雷子遲疑道,“不打西涼,我們就要在關中和西涼軍決戰。韓遂好不容易佔據了關中,想把他逼回去,不容易啊。”

“太尉大人說得也對。”鐵鉞把書信匆匆看了一眼,轉手遞給了雷子,“我們過了黃河,數萬大軍的糧草補充是個大問題,還是在關中打韓遂較爲穩妥。”

“文約先生爲了保存實力,極有可能不戰而退。”龐德笑道,“這次打關中,也許很輕鬆。”

“便宜都給你佔了。”雷子大笑,“讓誰留下?羌人的鐵騎就在武威城一帶遊戈,時刻威脅金城,這裡不能沒有軍隊。”

“讓先零王狂風沙留下,其餘人急返朝那。”

六月上,西涼安定郡,蕭關。

衛峻望着匆匆而來的劉冥,十分不滿地問道:“你怎麼現在纔來?大單于呢?”

“我來遲了嗎?”劉冥看看閻柔,躬身說道,“我接到太尉大人的書信後,沒有絲毫停留,帶着大軍日行百里而來,應該沒有耽誤時間。”

閻柔笑笑,“鬍子的行軍速度太快,來早了。大單于呢?”

“大單于的軍隊較多,集結時間要長一點,估計四天後可以趕到朝那。”劉冥望着鬍子笑道,“我們是不是立即翻越六盤山?”

“等大單于趕到後,我們就走。”閻柔擡頭看看天色,笑着對劉冥招招手,“走,我給你接風。”

六月上,河內郡,河陽城。

司馬懿高踞城樓之上,撫琴而歌。

突然,一騎絕塵而來,飛一般射進城門。

琴聲嘎然而止。

司馬懿轉頭望着靠在城牆上閉目假寐的魏延,微微一笑,“終於來了……”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岳飛墮落的天使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二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八節-第二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9章 琵琶疏勒鹽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穆斯塔法正說董卓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5章 漫漫西行路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七節讖緯與白虎通義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