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

六月上,兗州,定陶,大將軍行轅。

朝廷下旨,同意大將軍三方和談的奏議。

朝廷下旨重責治書御史陳好,罷免了他的職務。

大將軍隨即再奏朝廷,爲陳好說情,並徵辟他爲大司馬府長史,懇請朝廷允許其將功折罪。

在大將軍的親自斡旋下,徐州的曹仁、毛?和江東的孫賁、朱治坐到了一起。第一次會談的氣氛很緊張,孫賁因爲孫策的死,對徐州恨之入骨,言辭極爲惡劣。而毛?也毫不示弱,指責江東卑鄙無恥,先是背叛袁術,後又背叛聯軍,死有餘辜。毛?的話激怒了孫賁,他當場跳了起來,不顧大將軍在座,拔刀相向。第一次會談就在爭吵謾罵中結束了,沒有任何結果。

第二天,大將軍只邀請了曹仁和朱治參加會談。兩人都在中原大戰中被俘,在定陶療傷的時候,兩人經常見面,已經成了好朋友。這次會談雙方初步達成了協議,對大將軍提出的議和條件表示了認同,並各自派人回稟。考慮到時間問題,送到江東的書信也直接由徐州方向遞往秣陵。

六月中,左車騎將軍鮮于輔、白山烏丸大單于樓麓、白鹿王度破風、烏丸小王鹿歡洋、鮮卑小王射纓彤、射虎,還有祭鋒的兩個弟弟,一行十幾人聯袂趕到行轅。李弘和前期到達行轅的大臣許劭、張燕、呂布、左彥、田疇等人出迎三十里。

祭鋒激動不已,尤其是看到鹿破風,更是高興得熱淚盈眶。

隨同鮮于輔前來的還有兩位鮮卑貴客。一位是裂狂風,一位是闕昆。李弘又驚又喜,回到行轅後,拉着他們直奔軍帳。風雪看到日夜思念的親人,欣喜若狂,抱着他們失聲痛哭。

前來參加迎親大禮的客人都到齊了,迎親的日子也定下了,就等着喜慶的那一天了,但事情卻突然發生了變化。

曹操在接到曹仁和毛?的書信,和荀?等人仔細商量了河北的三方議和條件後,知道局勢已被河北控制,攻擊江東之策已告失敗,如今只能在和談中爭取最大利益了。他急告洛陽袁紹、豫州劉備,請他們小心防範,北疆軍隨時都有可能發起攻擊。然後又以八百里快騎急告曹仁、毛?,立即約見大將軍李弘,把徐州的議和條件具實相告。

曹操所提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祭鋒的迎親大禮必須單獨舉行,陳好的迎親大禮必須延後,否則,他退出三方和談。

和江東孫權相比,曹操無論從家世、身份、地位,還是從穩定長江南北兩岸的局勢來看,都佔據絕對優勢,這個條件並不過分。曹操在給大將軍的書信中說,這不僅關係到我曹家的臉面,更關係到朝廷對塞外胡族地位的肯定

。朝廷和大將軍之所以如此重視這場迎親大禮,還不是因爲這場迎親大禮直接影響到了塞外胡族對大漢的忠誠和信任,請大將軍千萬不要好心做壞事,破壞了這場迎親大禮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李弘爲難了。

讓陳好和祭鋒同一天舉行迎親大禮,是自己親口答應江東的。現在出爾反爾,實在有點難以啓齒。不過曹操的話也有道理,當初讓祭鋒迎娶曹操的女兒,目的正是想進一步拉攏塞外胡族。如果讓祭鋒和陳好同一天舉行迎親大禮,的確降低了祭鋒這場迎親大禮的重要程度。

曹操的第二個條件是討要琅琊國。琅琊國現在被臧霸佔據着,但我已經歸順朝廷,是朝廷拜封的徐州牧,你必須把一個完整的徐州交給我,不能再讓臧霸繼續駐軍琅琊國。

曹操的第三個條件是要求控制揚州的江北兩郡。江東的孫權和周瑜目前是迫於形勢,不得不低頭,等到他們把危機解除了,穩定了江東四郡,他們又要蠢蠢欲動了。他們不但想打下荊州,更想佔據江北兩郡,從而取得進攻中原的有利形勢。爲了把這兩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困在江東,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打消他們佔據江北兩郡的念頭。

袁耀遵從大將軍的命令,這誰都知道。當初曹操急於佔據江北兩郡,只能和袁耀聯手,但袁耀始終是曹操的敵人,是心腹大患。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所以曹操在書信中說,如果大將軍願意召回袁耀,他可以讓袁耀帶着軍隊從徐州返回中原。袁耀離開了廬江,曹操的軍隊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佔據半個廬江郡,然後以優勢兵力威脅堅守在皖城和舒城一線的江東軍,迫使他們撤出江北兩郡,從而完全控制江淮郡縣。

李弘啞然失笑。這個曹操獅子大開口,該要的他全要。李弘讓陳好、傅幹、王凌等人就曹操提出的條件初步商議一個對策,同時耐心等待江東的回覆。

因爲信件直接從徐州往返,江東的回覆很快也到了行轅。孫權首先感謝朝廷拜封他爲討逆將軍、揚州牧、吳城侯,然後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一個合理要求,讓曹操和袁耀把九江和廬江讓出來。我是揚州牧,揚州的六個郡應該由我控制,曹操和袁耀如果繼續霸佔江北兩郡,那就是謀逆之舉,大將軍應該出兵攻伐。

李弘搖頭大笑。這個孫權果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江東到了這種險境,他竟然還張牙舞爪,逼着曹操讓出江北兩郡。

李弘再次召集雙方會談。這次不但毛?和孫賁互相辱罵,就連曹仁和朱治也忍不住針鋒相對,雙方寸步不讓。李弘不想浪費時間,他藉口行轅還有急事,讓傅幹、王凌和他們繼續商談。臨走時,李弘丟下一句話,琅琊國我可以讓出來,袁耀我可以召回,但江北兩郡的事你們必須儘快商量妥當,不要無限期延誤時間。

祭鋒的迎親大禮被迫推遲。

定陶城內的三方會談是劍拔弩張,行轅內的議事也是脣槍舌劍,大臣們各不相讓,就定都長安的事展開了激烈爭論。

長公主定都長安之策在晉陽遇到了巨大阻力,她不得不向大將軍求援。

大將軍保持沉默,他自始至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六月中,大將軍派人把邯鄲的鄭玄大師和襄楷大師請到了行轅。兩位大師對朝廷有意定都長安一事早有耳聞,他們和邯鄲大學堂的很多大儒名士也私下議論過。這時聽到大將軍主動徵詢意見,隨即把“五德始終說”搬了出來。

當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陽,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後無奈之下拿出了“五德始終說”說服了滿朝文武。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認爲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五德循環往復,朝代便興亡絕續。本朝高祖皇帝時,用大臣張蒼之議定爲水德,孝文皇帝時用大臣賈誼、公孫臣之議,草定爲土德。孝武皇帝依據鴻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的三統說,確立漢爲土德,並寫入漢律。

本朝大儒劉向、劉歆父子根據《周易說卦》中“帝出乎震”一語,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經》一書中,他們從神農、黃帝開始推算出漢爲火德。王莽篡漢時,就是依據《世經》的說法,認爲漢爲堯後,爲火德。王莽爲舜後,爲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漢的火德,意在重演堯舜禪讓的故事。

光武皇帝中興後,於情於理都不好說自己的朝代是土德。爲什麼?因爲此刻的土德,已經代表了王莽篡漢的動盪年代,遭人仇恨和唾棄,無論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漢室後裔,中興的也是大漢王朝,理所當然應該繼承火德。如果說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樣,成了篡漢者,豈不是笑話?要確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據,而依據就是大儒劉歆所作的《三統曆》中的《世經》篇。依據《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確定的大漢爲土德的說法是錯誤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爲錯誤地確立了大漢爲土德,結果差點亡國,那時都城是長安,而王莽篡漢時都城也是長安,所以長安成了一個不祥之地,都城必須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陽。大漢承繼的是火德,洛陽有水,水能克火,爲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將洛陽的“洛”字改成了“雒”。

“所以……”鄭玄最後鄭重地說道,“朝廷突然決定定都長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雖然這些理由都牽涉到大漢興亡,但國都太重要了,它關係到社稷的命運,漢祚的興衰,不能有絲毫的輕率,需要有無可辯駁的理由。而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決定社稷興亡更替的‘五德始終說’。定都長安必須要以‘五德始終說’來作爲它最權威的解釋,讓天下人都信服,都能深切感受到大漢重振的希望。”

“如果沒有‘五德始終說’作爲定都的基石,定都之議必然失敗。即使長公主使用最強硬的手段強行定都,她也無法成功,因爲恐懼和不安會讓人們失去自信和希望,繼而會導致中興大業不斷受挫。而中興大業的受挫又會讓更多人失去自信和希望,周而復始,結果不言而喻。”襄楷嘆了一口氣,憂心忡忡地說道,“大將軍應該及時阻止長公主的衝動,避免中興大業嚴重受挫,功虧一簣。”

李弘神情凝重,揹着手在大帳內來回踱步。

定都長安之議最強悍的阻力就是“五德始終說”,而這也正是長公主無法解決的難題

。將作大匠孔融曾在晉陽召集數十名大儒名士和長公主、李瑋等人辯論,最後長公主、李瑋等人慘敗於“五德始終說”之下。

“爲什麼要定都長安,我剛纔已經詳細說了。”李弘站在鄭玄和襄楷面前,嚴肅地說道,“你們暫時把‘五德始終說’放到一邊,僅就長公主和朝廷提出的這些理由,你們是否認爲定都長安比定都洛陽更有利於大漢中興?”

鄭玄和襄楷互相看看,點了點頭。

“那麼,當年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確立大漢爲土德的古代帝王排序和其所對應的五德是否可信?”

鄭玄和襄楷仔細想了一下,又點了點頭。

“孝武皇帝確立大漢爲土德的時候,採用的是以黃帝爲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據是《國語》、《五帝德》、《帝系》、《呂氏春秋》和《史記》,這種排序和戰國時鄒衍開創‘五德始終說’時的古代帝王排序是一樣的。而光武皇帝確立大漢爲火德的時候,採用的是以伏羲爲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據是《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其主要出處是《淮南子》、《莊子》、《易傳》和《戰國策》。”鄭玄解釋道,“由於《世經》出現的年代和王莽篡漢的年代幾乎一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能……”

鄭玄大概覺得後面的話說出來極爲不妥,所以說了一半不說了。

李弘猶豫了片刻,鄭重問道:“如果孝文、孝武皇帝是對的,大漢的確應該承繼土德,那麼定都長安之議是否能得到擁護?”

鄭玄和襄楷臉色驟變,目瞪口呆地望着李弘。

“是不是可以?”李弘再次問道。

襄楷緊張地喘了一口氣,輕輕點了一下頭,“不過,《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已經流傳了兩百多年,它的權威性無可置疑,漢承火德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那麼,當年光武皇帝是否下詔說,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確立大漢承繼土德是錯誤的?”

“沒有。”

“那就行了。”李弘緩緩說道,“你們看,現在大漢傾覆在即,社稷搖搖欲墜,事實證明大漢承繼火德顯然是錯誤的,否則大漢怎麼會走到這一步?難道大漢當真要敗亡嗎?不會,大漢依舊會崛起,所以大漢應該承繼的是土德。”

“大將軍……”鄭玄難以置信,失聲驚呼道,“這需要充足的理由。”

“你們是本朝的儒學宗室,是泰斗,這個理由當然應該由你們來編纂。”李弘微微一笑,十分自信地說道,“大漢再度中興是事實,大漢承繼土德也是事實,我們不過需要一個理由,需要一個能證明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當年確立大漢爲土德的依據是正確的理由而已。”

鄭玄和襄楷面面相覷,瞠目結舌。

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下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六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八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作者錢穆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七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2章 班超固我願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四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