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漁

另一邊,唐昧沒有注意到楚王眼神的飄忽,直接應道:“越地解決糧食問題的方法有兩種,其一轉業,靠近沿海的百姓,沒有足夠的耕地之後,便出海捕魚,變成漁民。靠近山脈的地區則轉爲牧民,大量養殖六畜,一座山頭只養殖一種,以達到專人專用。”

熊槐聽到唐昧的話,思緒立即收攏回來,微微頷首表示理解。

沿海地區有兩利:魚鹽之利,就比如說齊國,就是依靠魚鹽之利發的家,現在齊國還是各國中最富有的國家。

會稽之地海浪肆虐成這樣,大潮每天都來,製作海鹽的地方自然較少。但是,海魚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說的不僅僅只是出海捕魚,還包括近海岸邊的各種貝類蝦鳥龜等等,其中,越國的玳瑁,就是各國爭相追捧的珠寶。

至於山上養殖牲畜,更簡單了。

果然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此時,唐昧見楚王點頭,便進一步解釋道:“大王,漁民還有牧民都很難遷移到楚國他處,漁民不僅需要打漁,而且還需要在海岸尋找各種食物,才能保證一家所需。所以,即便將漁民遷到洞庭彭澤,讓他們繼續做漁民,他們恐怕也很難適應。

而各處山上的牧民,往往只精通於蓄養一種牲畜,而沒有其他的才能,也難以在其他地方生存。”

熊槐點了點頭,繼續問道:“那麼第二種辦法呢?”

“提高糧食產量。”

熊槐聞言心頭一震,這年頭糧食纔是真正的財富,百姓吃的是糧食,官員領的俸祿還是糧食,市場上交易的大多數也是糧食,甚至連貨幣也是糧食。

所以,提高糧食產量,一直都是各國的努力目標。

現在騶然聽到越地的第二個辦法,熊槐立即露出期待之色:“賢卿,越國是如何提高糧食產量?”

唐昧聽出了楚王的期待之意,趕緊應道:“修築水塘,翻新農具,選育良種,推廣牛耕,精耕細作。”

熊槐聞言,心中頓時興趣索然。

水塘就不說,他剛剛纔去看過,就是一個水利灌溉工程,他在郢都已經準備修建水渠了。至於農具,越人鑄劍術天下聞名,更別說打造農具了。

而牛耕這門技術,並不新鮮,已經出現很多年了,但是推廣的速度卻並不快。即便是已經確立耕戰制度,將種田與打戰等同起來,並且官方大力推廣馬耕牛耕的秦國,現在牛耕也沒有普及。

至於楚國···地太大了···

而精耕細作方面···楚國地太大了。

另一邊,唐昧嚥了咽口水後,繼續道:“這些早在越王勾踐時期就已經開始實施,當年文種范蠡等人入越,不僅是越王親信重臣出謀劃策,同樣也給越國帶來了各國的先進技術,文子教導越人種田,范蠡教導越人蓄養牲畜,並將技術編寫成書,讓萬民學習。

近兩百年過去,越地的農耕技術已經不比其他地方差。而且,得益於石塘,以及大量人力的投入到有限的耕地中,如今越地各塘所在的稻田,產量普通達到八石到十石一畝。會稽城外的富中大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產量極高,因其富饒,稱之爲富中。”

熊槐聞言長嘆一口氣,畝產十石,這已經是各國最肥沃的良田產量了。但是精耕細作這種提高產量的辦法,並不適合楚國。

不是說這種方法沒用,而是百姓不會採用。

楚國地方大,百姓有足夠的土地耕種,採用粗放氏的耕種,不必投入多大的心力就可以獲得一年的口糧。

而越地則不然,人多耕地少,若是不極力提高產量,則糧食完全不夠吃。

接着,熊槐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很小時候,父母兩人種着不到兩畝地,一到夏季雙搶之時,全家老少一起上陣,累的要死要活。

若是一百畝田,一戶人家耕種,若是按照一家五口算,照後世那麼耕種,這絕對要累死人,而且還難以完成耕種任務。

所以說,耕種方式不僅跟生產工具掛鉤,還跟土地多寡有關。

若是處在物產特別豐富的地方,出門就可以撿到食物,那麼就會不知工作爲何物。

這無關勤奮懶惰,也無關人性,只是天命使然,是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想着,熊槐頓時對越地的提高產量的方法,也就不在那麼在意了。

此時,唐昧停頓了一下之後,接着道:“大王,正是因爲越地百姓的耕種與生活方式,與其他地方全都截然不同,故而臣以爲遷移百姓之事難以成功。

若是強行將越地百姓遷走,然後將楚國他地的百姓遷來,臣擔心無論是越人還是楚人,都會抱怨。”

“寡人知道了。”熊槐點了點頭,接着,熊槐再次看向唐昧問道:“數日前賢卿提議給越人賞賜耕牛,也是跟越地百姓的生產方式有關吧。”

唐昧點頭道:“大王明鑑,正是如此。因爲耕牛乃是越地百姓的重要生產工具,乃是一筆極大的財富,而且,一到農時,耕牛被百姓使用,便會引起百姓羨慕。這就是我賞賜一次,卻能時時鞭策百姓,引導百姓向善,並讓百姓時時感激的辦法。”

“不錯。”熊槐點了點頭:“對百姓而言,賞賜耕牛的確是賞賜錢財所比不上的,錢財難以拿出來顯擺,而且錢財總有用完的一天,錢財耗盡,情意恩惠則盡。耕牛則不然,不僅需要拉出耕地,而且還可以每年使用。每當百姓使用之時,還能想起寡人的恩惠來。”

說着,熊槐沉吟了一下,然後開口道:“僅僅只是賞賜耕牛還不行,還得賞賜全新的犁具才行,還有,要事百姓不會用耕牛耕地,還得派人教會他們,如此,才能凸顯寡人的仁義。”

“大王英明!”

熊槐聞言嘿嘿一笑,再次囑託道:“賢卿,關於各地舉薦一事,賢卿還得抓緊,不僅要快,而且還要讓各地舉薦的人,是寡人所需要的人,如此才能將功效最大化。”

“唯!”

“還有,既然賢卿說起牧民漁民一事,若是各縣推舉之中有這些百姓,也爲他們準備勞作所需的工具,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寡人要讓越地百姓知道,寡人的恩澤會惠及所有人。”

“唯!”

第六百二十四章 破心第一千兩百零三章 當頭一棒第八百九十八章 小錢大錢第三百九十五章 回軍第三百九十章 齊越第五百一十五章 將死第二百九十一章 死的不是時候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九百七十五章 抓捕第六百四十五章 轉機出現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三百五十九章 陰雨第九百六十章 殊死突圍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二百七十九章 任鄙第七百八十六章 舉國動員第五百四十八章 善道第六百三十八章 智慧出有大僞第一千兩百九十章 桀宋紂齊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七百三十章 舉薦何人?第四百五十二章 趙王之問第六百四十九章 抉擇第一千兩百五十一章 父子合流第五百四十九章 勸降第一千兩百一十九章 何以解憂第四百五十二章 趙王之問第二百零三章 舉兵伐齊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三百五十七章 徵糧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漁第五百六十二章 攻城 中第四百一十章 賄賂第六百二十九章 勸說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第八百零二章 棄我去者第六百二十三章 圖窮匕見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七百二十八章 德才不兼得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六百八十七章 公子子青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第一百三十五章 初置司空第二百八十九章 渡河第六百七十二章 斷尾求生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九百八十八章 涌動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權力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一百七十二章 朝議第九百三十一章 五國會盟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殺機重重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反應 下第八百零八章 行賞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齊魏講和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末第八百九十章 播下種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齊國退兵第二百八十一章 置之於死地第三百七十六章 分化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形勢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第一百零一章 死不旋踵第八十七章 渡河戰起第四百一十章 賄賂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三十八章 悲傷楚王第五百三十一章 淮北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國伐韓第九百一十三章 十年之計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六百三十三章 凜冬將至第三百九十七章 換將?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反應 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八百六十三章 暗潮涌動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昭常去秦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聯盟瓦解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齊國滅亡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一百五十三章 太子羽翼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福無雙至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件禮物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昭常去秦第八百六十二章 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