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

等了一個多時辰後,海浪漸至,從分不清海浪還是江浪,到一波又一波丈高的大浪衝上河岸,不多時,浪花便從二十幾米外的河道涌到熊槐腳下祭祀的高臺。

此時,唐昧近前道:“大王,如今海水上涌,還請大王移步。”

熊槐看着源源不斷衝擊祭臺的浪花,不由點了點頭。

下了祭臺,熊槐沒有立即後退,而是乘着水浪襲來,從水面接了一碗水,然後迅速後退。

後退了百餘步,停下來後,熊槐在向自己手中碗裡看去,之見此時碗的底部已經趁機一些細沙,也不知道是水裡的沙子,還是被浪花衝擊的案上的泥沙。

接着,熊槐微微嚐了一小口,果然又苦又澀。

於是,熊槐立即又吐了出來,接着用清水漱了幾次口,才沖淡口中的苦味。

而後,熊槐又向潮水看去,一見之下,熊懷不禁皺了皺眉。

剛剛他已經從祭臺處退了百步,現在海浪卻距離他現在所在七十餘步,就這麼一會兒功夫,海浪竟前進了這麼長的距離。

不僅如此,剛剛他所站立的祭臺,不久前才建好的祭臺,竟然在海浪的衝擊下,一塊又一塊土塊不斷的從祭臺上掉下,好像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倒塌一樣。

又等了一會兒,當海水蔓延到身前三十餘步外,祭臺開始倒塌之後,熊槐不禁皺起眉頭。

之前他雖然知道錢塘江大潮很壯觀,但是依然還有觀潮的地方。但現在,海水不斷推進,人卻只能不斷後退,幾乎沒有容身之地。

現在還是六月上旬,潮水並沒有達到極致,這要是等到八月大潮,那還了得。

想着,熊槐向跟在身側的唐昧問道:“司馬,這海浪每次都像這樣推進嗎?還有,每年八月之際,這海水會涌到何處?”

唐昧拱手道:“回大王,現在的海浪還算比較溫和,臣去年八月時曾前來一觀水患究竟,卻發現海浪高達數丈,其聲如雷,震天動地,一浪襲來,鋪天蓋地,整個河岸數裡內都被海水肆虐。會稽周圍又多沼澤,海水順着沼澤散佈會稽各處,故而才形成了水患。

而且,臣還聽當地的官員說,若是運氣不好,海浪乘風而來,浪高十丈,那時,即便是會稽城也要受到影響。”

“浪高十丈!”熊槐心中想了想那場景,頓時打了一個冷顫,然後怔怔地看着唐昧道:“賢卿見過十丈高的海浪嗎?”

唐昧不好意思的搖了搖頭:“不曾見過,只是聽說過。”

說話間,海浪再次靠近十步之內,熊槐見此,一面繼續向後退去,一面暗暗搖頭。

原本來江邊祭祀,除了祭祀以外,還想看看能否沿河築堤,將海浪阻攔在錢塘江之中,就跟後世一樣,一勞永逸的會稽水患,以青史留名,萬世傳頌。

但見識到這陣陣海浪以及河岸地形之後,不由打消了這個念頭。

一則錢塘江的大水跟其他地方一樣,每天都要來,而且還很準時,都被周圍的人摸清了規律,數裡之內了無人煙,人見人怕,在這種情況下築堤···

以這裡之浪大水急,每天都要遭受海浪的考驗,熊槐立即搖了搖頭,以現在的築牆技術,別說是四版築牆法,就是八版乃至是十版,恐怕都堅持不了多久。

二則,這裡地形不好,太過平坦,河道難以蓄水。這種情況下,河堤究竟需要修築多高?

還有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錢塘江還跟後世不同,不,應該說現在的海域跟後世不同,海域比後世大很多。

雖然熊槐南下會稽的時候經過了餘杭縣,但是餘杭不遠處就是大海,雖然熊槐不知道現在的餘杭縣城跟後世的杭州是不是同一個地方,但是,熊槐可以確定的是,現在還沒有後世那個聞名天下的西湖,有的全都是水,甚至熊槐都搞不清是江水還是海水,反正浩浩蕩蕩的全是水。

不僅是會稽這邊,還有吳城那邊,海域都比後世大,沒有西湖也就罷了,連長江的崇明島也還沒有半點蹤跡,除了水,還是水。

所以說,有這閒工夫,還不如把不願呆在這裡的百姓遷到其他地方去。

楚國有的是地盤,只要有人願意遷,那就免費提供地盤,何必跟大海糾結呢!

想着,築堤留名的事,熊槐提也沒提,直接讓這個想法胎死腹中。

再次觀望了一陣海浪後,熊槐確定沒法解決後,便不再停留,直接開口道:“傳詔,寡人決定前往各處長塘一觀。”

“唯。”

大半個時辰後,熊槐率衆來到會稽城西面的吳塘。

來到吳塘後,熊槐看了看周圍,心中很是失望。

這吳塘東西向,長約兩三裡,核心區域是一個小湖,周圍散步着片片農田。

初略一觀,就是一個極小的小型水庫。

此時,熊槐走在塘上,將文雀招來後,指着湖水道:“賢卿,這就是越王勾踐修建的吳塘?”

文雀點了點頭:“回大王,正是吳塘,乃是越國從會稽遷都之前所修建的最後一個大塘,因爲這次修建動用了大量吳人戰俘,故而後人稱之爲吳塘。”

熊槐看着周圍綠油油的農田,接着問道:“這吳塘除了供人應用以外,還能灌溉多少農田?”

“不到三千畝。”

得到文雀的答覆,熊槐不由搖了搖頭,真的很失望。

這吳塘與楚國的芍陂相比,十個吳塘也頂不了一個芍陂,更別說楚國淮南還有期思陂等其他水利工程了。

而會稽之地百里,基本都遭到了海水的污染,就靠越國陸陸續續修建的這些長塘,恐怕根本沒有徹底解決會稽水患。

更別說熊槐從錢塘江岸邊一路走來,這十幾裡地都沒有長塘,也就是說,這些區域的水,全都是被海水污染的鹹水。

想着,熊槐不由開口道:“文子築塘蓄淡之策雖好,恐怕並沒有徹底解決會稽水患問題吧。”

“大王英明。”文雀點了點頭:“正是因爲會稽水患太重,難以根治,所以越國滅吳之後,很多功臣不願意要會稽的土地,因此越王勾踐將大量的功臣封到了吳地。其後,會稽周圍容易治理的地方都已經治理完畢,土地人口全都接近飽和。

故而越國勳貴大量北上吳地,搶奪吳地土地,這也是吳人與越人矛盾的根源。也正是因爲如此,吳國都快亡國兩百年了,江東之地依然還有吳人越人之分。”

第九百九十五章 不公第六百九十章 條件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師北上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戰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臨南鄭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軍來援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軍第五百二十章 輕取渡口第二百一十七章 休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休兵第五百三十九章 決戰 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楚越聯合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另有算盤第五百一十八章 殺戮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上書第四百一十二章 宋王來訪第七百二十七章 各地賢才第八十一章 大夢初醒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以示其能第九百四十六章 楚國的破綻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趙叛齊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雲集第四百六十六章 秦國出兵第七百九十九章 彼來我往第四百四十九章 交易第七百四十九章 範環使秦第六百四十五章 轉機出現第七百二十四章 味同嚼蠟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八百八十九章 血色肥料第八百一十三章 駕臨吳城第八十九章 速成浮橋第七百四十六章 獲罪於天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年樹人第四百九十六章 甘茂來楚 下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第十九章 聲王悼王第四百三十四章 驚魂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戰爭結束第七百一十六章 實驗基地第二百六十九章 進言第三百三十四章 搶功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動第五百零六章 維穩之策第一百七十章 鐵劍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國退兵第六百二十一章 詔令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廷議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四十六章 似曾相識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八百零八章 行賞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燕國請罪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趙叛齊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不寒而慄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選定目標第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如瘋似癲第五百二十三章 一葉障目第五百七十章 攻城 中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昭雎請辭第四百七十五章 婚期將近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出賣第五百九十八章 再辭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鎖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四百六十章 議定婚期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二百零三章 舉兵伐齊第五百九十九章 說庸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瘋狂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三百九十九章 使魏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聚衆第一千零九十章 換相第一百四十一章 琉璃與紙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廷爭 下第五百五十六章 主動來降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二百七十章 決心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八百九十三章 令尹昭雎第五百六十八章 援軍到來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戰七第八十三章 親自救援第一百五十五章 季子接子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齊相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