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轉封

不過,增封一縣這種事情,他是不敢要的。昭氏雖強,他雖然已經高居柱國之位,但是在楚王變法之際,走到楚王的對立面,這也是他所不敢的。

但是,還好,昔日鄂君曾經給他做了榜樣,如今他自然可以學鄂君。

而且,縱觀楚王最近的一系列動作,雖然楚王已經決意收回封地,但是,楚王卻並沒有徹底廢除封君的想法,陰君等人雖然封地被收回了,但是卻全都轉爲了食邑封君,最起碼明面上每年的俸祿並不比有封地時低。

想着,昭雎立即拱手道:“大王,齊國數次兵臨淮水,對我楚國虎視眈眈,臣身爲柱國,不能爲大王擊破齊國,收回淮北失地,臣深以爲恥。

是以,臣有一個不情之請,希望大王能臣的封地轉到淮水之南,臣願爲國屏藩。”

熊槐一怔,遲疑的看着昭雎許久。

淮水與齊國相接的地方,主要是淮陰與淮陰東部的射陽地區。

淮陰已經被他封給公子子青,自然不可能再轉封給昭雎,剩下的地方就只有射陽一地。

當時,射陽地區剛剛從越國手中奪來,哪裡乃是確確實實的不毛之地,其中的主流射陽河雖不大但是扭曲而湍急,難以通航,更因爲靠近淮水,接近淮陰,而導致人口異常稀少。

想着,熊槐遲疑的問道:“不知柱國想要哪裡?”

“臣屬意射陽,願與公子子青爲鄰!”

果然是射陽。

熊槐點了點頭,然後看着令尹景翠問道:“令尹,不知射陽一地有多少戶百姓?”

景翠騶然被楚王詢問,頓時一愣。

射陽有多少人口,我怎麼知道。

但是現在楚王開口,他怎麼回答,總不能信口開河吧!

“這···臣···”

見景翠左顧右盼,吞吞吐吐,熊槐不由搖了搖頭,然後看着屈原問道:“左徒,卿可知道射陽有多少戶百姓?”

景翠聞言臉色一僵。

屈原拱手應道:“回大王,射陽有地近百里,但因爲之前楚越兩國圍繞淮陰城反覆爭奪,射陽也屬於戰區,故而射陽在越國之時就沒有多少百姓。再加上射陽之地多沼澤,射陽河又險惡非常,故而臣從越國的戶籍哪裡得知,射陽之地只有九百餘戶百姓。

但是,楚越之戰,再加上齊國兩度兵臨淮水,當地百姓紛紛逃亡,三個月前我楚國統計的戶數,只有五百三十七戶。而現在,當地的百姓肯定更加少了。”

熊槐聞言皺了皺額頭,所謂窮山惡水,這射陽一定就是惡水了。

五百餘戶百姓是什麼概念,就是一座小城,最起碼也有好幾百戶,但是整個射陽之地近百里大小,卻只有五百戶人口。可以想象,整個射陽應該一座城池都沒有,做多也就是幾座村落罷了。

這樣的地方封給昭雎?

熊槐搖了搖頭,看着昭雎開口:“柱國,左徒之言卿也聽到了,射陽實在貧瘠,難以匹配柱國的身份以及功勞,柱國雖一心爲國,但是寡人不忍見射陽封給卿,故而柱國還是另選一地吧。”

昭雎聞言拜道:“大王多多慮了,臣與賢相孫叔敖相比,論身份,不過只是柱國之位,論功勞,更是與輔佐莊王稱霸的大功相去甚遠,然以孫叔敖的身份功勞,僅僅只是寢丘的四百戶百姓就滿足了,更何況射陽之地五百戶呢,臣已經知足了。”

熊槐看着昭雎好一會兒,見昭雎始終面不改色,態度堅決,心中不由感嘆。

見微知著,知大勢明得失,說的大概就是昭雎這樣的人吧。

要是說昭雎早有孫叔敖之德,他自然是不信的,否則上次滅越之時,他就將那一縣之地給推辭。

結果,等到現在他變法的意圖初步顯露之後,這纔想要轉封,爲國屏藩。

熊槐心中沉吟許久,然後不由微微一笑,既然昭雎有此意,那當然是答應他了。

經此一事,說明昭雎看出楚國的大勢,但他不願站在他這個楚王的對立面,而願意站在他這個楚王這邊。

而且,昭雎身爲柱國,位高權重,才智過人,熊槐同樣也不希望他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處處阻撓變法。

答應他的請求,自然可以安定其心。

想着,熊槐開口道:“管子殷富,可使齊國稱霸天下,晏子安貧,亦可使齊國稱霸天下。雖說相國的貧富與國家並無關係,但是,孫叔的德行,卻是寡人所傾慕的,既然柱國有意學習孫叔,寡人自會成全。”

昭雎聞言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楚王能答應他的請求,如此,他也就安心了。

若是楚王真的有意收回封君的封地,就憑他所在的射陽,自然不會成爲楚王的目標了。而且,射陽雖貧,但也是一塊封地,有百姓五百戶。

豈不聞孫叔敖的封地已經傳承十代人了嗎?

更何況,他身爲昭氏之人,只要能保住權勢,難道還怕子孫後代餓肚子嗎?

另一邊,熊槐想了想,心中始終決定將昭雎轉封后太過虧待他了。

在增加戶數與恩賜食邑上,熊槐果斷選擇了後者。

於是,再次開口道:“柱國願意爲國盡忠,特將封地轉到射陽,寡人心中甚慰。然射陽人少,不足以匹配柱國的功勞。有功則賞,有過則罰,此乃寡人所願。是以,寡人決定封柱國爲射陽君,另加封柱國食邑五千戶,以資嘉獎。”

昭雎聞言大喜過望。

大王果然仁義,沒有虧待與他。他原本的封地也不過是四千餘戶的小縣,而且因爲新封的緣故,還沒來得及開闢私田,更別說投靠自己的族屬了。

再加上每逢征戰需要出糧出錢出兵,現在他每年從封地所獲的收益其實也沒有多少。

而食邑則不然,這是純收益。

五千戶,這是極高的俸祿了,能讓許多小封君眼熱,許多封君恐怕家還是加上私田收益,都遠遠不如。

想着,昭雎不由暗暗慶幸。

大王果然是重感情的仁厚之君,鄂君是如此,陰君等人亦是如此,他昭雎同樣也是如此。

想到這,昭雎立即誠心誠意的長拜道:“大王仁厚,臣感激涕零,唯有以死相報。”

此時,殿中的羣臣看着向楚王長拜的昭雎,紛紛露出羨慕之色。

光是五千戶的俸祿,就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的封君,更何況還有射陽百里之地。

這既有封地,又有食邑,楚國之中也算是獨一份了。

此時,不少大臣正在心中感嘆:柱國忠義,大王仁德,君賢臣忠,楚國豈能不蒸蒸日上。

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嘗君第三章 王佐陳軫第四百二十八章 合圍第三百九十章 齊越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一百八十七章 訪吳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發現第一百八十五章 莊蹻第八百七十二章 齊國出兵第七十九章 兵貴神速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鑑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八百七十九章 禍不單行第三百八十四章 如常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搶劫第九百八十一章 太子第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江水浩浩第四百一十八章 順勢而爲第一百五十三章 太子羽翼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在齊 上第八百四十章 錢塘江畔第十五章 靜夜《柏舟》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二百七十九章 任鄙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十八章 封君貴族第五百八十三章 共赴國難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國慘敗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定第一千兩百三十章 主將人選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禮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四百六十七章 秦趙之戰第六百章 心傷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二百零七章 求援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詔令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戰七第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六國停火第七十三章 兵力集結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齊國伐魏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見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昭雎請辭第一千章 出兵第三百九十四章 欺詐第一百五十六章 季子論楚第五百零五章 昭魚薨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六百八十章 爲人軟弱公子稷第四百四十二章 議論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定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山之議第四百五十九章 昭常入秦第六百四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聯姻燕國第六百零八章 宋國內爭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八百五十九章 劍指宋國第一百五十章 戒心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談中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對策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一千章 出兵第二百一十二章 倪良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八百七十七章 攻敵所必救第八百四十七章 利出一孔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欲舉大事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親衛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親衛第一百八十章 調回唐昧第五百一十一章 真的假病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第三百六十二章 齊燕第六百七十九章 楚韓結盟第八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新法第七百九十二章 增兵第一千零七章 卒飄如風 上第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公子彘拜師第四百五十六章 趙國使者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殺機重重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八百四十七章 利出一孔第九百六十二章 內訌第八十四章 徵召封君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聚衆第七百八十一章 上庸之戰 終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