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舉薦何人?

接子心理清楚,這份禮遇已經超過了他的名氣。雖然他在齊國很有名,但是,齊國稷下學宮與他名氣不相上下的,還有十幾二十人。

楚王上次如此重禮接待大賢,還是接見犀首公孫衍的時候。而公孫衍,此刻已經是楚國的司馬。雖然還沒有司馬之名,但已經有司馬之實。

給自己與犀首同樣禮遇,接子雖然還沒有見到楚王,還沒有與楚王說話,但是已經感受到了楚王的誠意以及決心。

想着,接子立即快速下車,見楚王已到近前,立即正了正衣冠,讓後快速向前走了數步,主動拱手行禮道:“在下見過大王,讓大王在宮外親迎,在下有罪。”

“哈哈哈”熊槐大笑道:“先生不遠千里,從齊國趕到楚國來見寡人,這是寡人的榮幸。從宮中走到宮外,區區數步之距,還請先生不要以爲寡人怠慢了纔是。”

“豈敢!”接子笑道:“大王親迎,臣心中感激不已。”

······

宮中。

羣臣散去,熊槐獨留接子。

此時,二人相對而坐,熊槐看着接子道:“先生,寡人聽左徒說,先生自離齊之後,便一直待在襄陽,與左徒一同建城,至今已有七年矣。”

說到這,熊槐拱手行禮道:“先生在楚多年,不知以爲我楚國如何?”

接子聞言撫摸着夾雜着絲絲白線的胡續,目不轉睛的看着熊槐,卻沒有說話。

沉吟了一段時間後,見楚王始終面不改色,纔開口道:“楚國疆域遼闊,尤其是吞併越國之後,地寬七千裡,足以與北方各國總和相當。此外,楚國帶甲之士百萬,糧食積聚如山,稱霸天下,本是應有之事。”

說到這,接子話風一轉,搖頭道:“不過,如此強大的楚國,實力遠超秦國的楚國,卻一直到滅亡越國之後,才引起各國的恐慌,導致各國聯合伐楚。而地處西陲的秦國,並未滅亡某個大國,卻略略遭到各國聯合針對。

不知大王以爲這是何故?”

熊槐聞言自嘲的笑道:“大概天下人都以爲,秦國纔是威脅,而我楚國的威脅,則遠不如秦國。”

接子笑了笑,並沒有說話。

此時,熊槐拱手道:“先生,自我先王以來,楚國國土日益萎縮,大梁襄陵失守,國界線從河水之北退到淮水,甚至連陳蔡之地也多次落入敵手,寡人深以爲優。不知先生以爲,我楚國有何弊端,以致落入如此境地?”

接子笑道:“楚國之弊,前輩先人早有定論,大王知之甚詳,何須在下開口!”

熊槐點了點頭:“不錯,早在百年前,吳子就已經點出楚國的弊端,朝中大臣權勢太重,地方封君太多,這就是我楚國空有百萬大軍,卻連國土也守不住的原因所在。雖然吳子在楚國進行了變法,先王肅王即位時,更是滅了勳貴七十餘家。

但是,吳子死後,變法被廢,百年後的今天,我楚國再次重蹈覆轍,如今,寡人面臨的問題,比之先王悼王,還要嚴重的多。”

說着,熊槐嘆了一口氣:“寡人雖有心革除弊端,但是國中貴族權勢太大,以致十餘年前的變法纔剛剛開始,便勳貴的反對中夭折。如今,寡人準備了十餘年,再次開展變法,卻依舊感到賢才不足。”

說着,熊槐看着接子笑道:“寡人聽左徒說,先生有天下之才,故而寡人特請先生前來,希望先生不要以寡人愚鈍,還請不吝賜教。”

接子聞言點了點頭。

他在襄陽之時,屈原就多次打算將他舉薦給楚王。但是,當時因爲他對楚國的國情以及政局還有諸多疑慮,連墨子宋妍這等大賢,也都無功而返,故而他也不想自取其辱。

直到這次楚國進行變法的大勢已成,屈原再次寫信邀請,接子這才答應下來。

畢竟,屈原在襄陽的所作所爲,接子全都看在眼裡,襄陽的成功,其中也有一半,是他的心血。楚國的變法,其實他早已參與其中,此時,不過是從幕後走到臺前,正式參與其中。

想着,接子便拜道:“臣願爲大王效力。”

熊槐聞言,大喜道:“能得先生相助,寡人的憂心,便消散了大半。”

接子聞言,想起來的路上,屈原向他介紹的目前的形式,此刻,見楚王眼中憂色始終沒有消散,於是,便笑道:“大王,昔日齊王迎接王鬥,王鬥向齊王舉薦五位大賢,由此,齊國大治,天下賢才大都歸於齊國。”

說着,接子行禮道:“臣雖不才,不敢與王鬥相比,但是,現在大王親自在宮外相迎,臣雖不肖,也有一些人才,願意舉薦給大王,以解大王心中之憂。”

熊槐一怔,看着接子大喜道:“不知先生打算舉薦何人?”

接子搖頭道:“臣也不知他們是何人?”

熊槐聞言一愣,半響沒有反應過來。

原本他以爲接子也會與王鬥一般,舉薦一些治國能臣,以解決變法人才不足的問題。結果,接子卻說,他也不知道自己舉薦的人是誰。

若不是眼前的人是天下聞名的大賢接子,熊槐差點就讓人直接把他趕出宮外,流放地方了。

頓了頓,熊槐尷尬的笑了笑:“先生說笑了,先生要舉薦賢才,豈能不知他們是何人?還請先生直言,只要有才,無論是何身份,寡人一定量才而用。”

接子笑道:“大王,楚國朝中大賢無數,若是大王真缺大賢,哪裡還用着臣來舉薦。臣知道,大王現在所急缺的,不是治理天下的大賢,而是治理一縣的賢才。而臣所舉薦的,正是這些一縣之才,甚至一郡之才。”

熊槐聞言精神一振,看着接子露出期待之色,若接子舉薦的人真是這樣,那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了。

“不知先生所說的人才是?”

接子聽到楚王再次詢問,搖頭笑道:“大王,雖然臣不知道這些人究竟是誰,但是臣卻知道他們在哪!不僅知道他們在哪,還知道他們正在爲大王治理地方?”

熊槐聞言,微微一愣,看着接子露出不解之色。

難道是寡人騎驢找驢,人才已在國中而不自知嗎?

第一百三十六章 召見鄂君第四百七十五章 婚期將近第七百二十六章 以德治國第一千兩百零八章 亦爲圖存第一千零八章 卒飄如風 中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選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大幕揭開第八百一十八章 吳侯獻女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臨南鄭第六百零七章 戰和之辯第八百零三章 調停第一百一十章 連橫之策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詔令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另有算盤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之前第一千兩百零八章 亦爲圖存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目標 下第二百八十章 抵達第九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反應 下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七百四十六章 獲罪於天第七百三十五章 應變之策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動第六百四十一章 前睹後追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爭辯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願相滕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五百六十八章 援軍到來第一百四十章 兩個秘方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九百九十四章 送禮第九百六十二章 內訌第一千兩百九十五章 潛龍勿用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九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一千兩百一十章 心窄誤己第八百零一章 燕昭王第七百零九章 揭開序幕第七十三章 兵力集結第九百六十三章 巨網第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如瘋似癲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分道揚鑣第五百五十二章 不服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二百七十三章 殊死一搏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四百六十五章 楚韓聯軍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出賣第一百六十二章 劫糧第七百五十三章 戰事起第一百零五章 威逼利誘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齊國伐宋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家亂有忠臣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見文雀第九百四十六章 楚國的破綻第九百一十章 五德終始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鼓動第三百九十二章 借兵第六百四十五章 轉機出現第三百五十二章 孕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一千零二十章 異變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七十九章 兵貴神速第一千兩百六十一章 君臣試探 下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一百三十五章 初置司空第五十三章 景鯉請諡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若有所思第三百八十五章 正名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三百四十七章 局開第一千零九十章 換相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九百二十八章 退位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昭常去秦第四十二章 初議軍功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謠言再起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六百一十四章 宋國出兵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八百零六章 惠盎來楚第八百六十二章 驅逐出境第二章 滿朝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