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勸說

殿中。

父子君臣相對。

熊槐看着風塵僕僕的太子橫,語氣平淡的問道:“已經見過你母后了?”

太子橫屏住呼吸,低聲應道:“回父王,兒臣已經見過母后了。不想,一月未見母后,竟發現母后突然消瘦了許多。”

“是啊!”熊槐點了點頭,接着嘆道:“你們母后這段時間可是爲你兄弟二人操碎了心,而寡人憂心國事,無暇照顧王后,以致王后日漸憔悴,寡人心憂不已。正好太子你返回郢都,這段時間就多陪陪你母后,讓她稍稍寬心!”

“這···”太子橫頓時一滯。

他千里迢迢趕回郢都,可是爲了替父王分憂的!是爲丹淅的封君而來!

結果,父王卻讓他去陪母后。

大丈夫豈能兒女情長?

雖然心中不痛快,但是父王開口,太子橫不敢反抗,只得應着:“是,父王!”

熊槐有叮囑道:“還有,不要跟你那個不孝的弟弟一樣,惹你母后生氣。”

太子橫委屈的應道:“是,父王!”

熊槐滿意的點了點頭,而後擺了擺手:“去吧,多陪陪你母后。”

“唯!”太子橫應着,但是身體卻沒有動,依舊跪坐在熊槐面前。

熊槐眼睛一縮,立即沉聲問道:“太子還不快去?”

太子橫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開口問道:“父王,兒臣聽說在伐宋一事,羣臣···”

話未說完,熊槐便開口打斷道:“太子,伐宋一事,寡人自會處理,關於此事,太子不必插手了。”

“這···”太子橫一聽熊槐開口拒絕,頓時腦子一亂。

接着,熊槐臉色一沉,板着臉道:“太子還是先去陪着王后吧,此事對太子,對寡人來說,都比伐宋一事重要的多!”

太子橫見熊槐已經生氣了,立即低頭應道:“唯!”

熊槐看着太子橫離去的背影,沉吟許久,然後開口道:“請太傅與令尹前來,寡人有要事相托。”

話一出口,熊槐立即阻止前去傳令的李秋道:“等等!”

熊槐想了想,搖頭道:“算了,太傅年事已高,不必請太傅了!”

“唯!”

···

太子府。

太子橫回到府中,正沐浴之時,一個使者在外稟報到:“太子,令尹在府外求見。”

“令尹?”太子橫一怔,立即應道:“請令尹稍後,孤隨後就到。”

“諾。”

不久後,太子橫來到大廳,見景鯉正在客座上閉目安坐,立即笑着上前。

“令尹!”

“太子!”

禮畢。

景鯉斟酌了一下,緩緩道:“敢問太子,匆匆而歸,可是爲公子子蘭而回?”

太子橫點頭道:“正是如此,子蘭做出這等糊塗事,橫憂心父王母后,故,特從淮陰趕回郢都,以略盡孝心。”

景鯉點頭道:“太子孝心可嘉,大王與王后必定會感受到的。”

太子橫聞言,想起楚王與王后截然相反的態度,頓時默然。

景鯉見狀,開口道:“臣不久前求見大王,卻發現大王對太子歸來並未感到歡喜,不知太子以爲何故?”

“這···”太子橫臉色一僵,無以應。

見此,景鯉沉吟道:“太子,臣出宮後,左思右想,略有所得,故特意前來求見太子。”

太子橫立即長拜:“請令尹指點!”

景鯉點了點頭,開口道:“太子,自從大王得知公子子蘭的事情後,這十幾日來,每次與羣臣議事,眼中憂色不斷。然太子今日歸來,臣求見大王之時,卻發現大王眼中已經恢復平靜。

是以,臣暗想,大王對太子歸來,還是十分欣喜的,但是卻因爲他事,而心有顧慮。”

太子橫精神一振,頓了頓,問道:“不知令尹以爲父王在爲何事擔憂?”

“是爲太子!”

“我?”

景鯉點了點頭:“如今大王所憂心的地方,不在於楚國之外的各國,而在於楚國之內。爲了應對各國伐楚一戰,大王已經準備數年之久,糧草器械充裕,各國大軍爲我楚軍所阻,勞而無功,這便是明證。

大王之所以擔憂楚國之內,那是因爲國內的情況,出乎大王以及臣等的預料。按照之前的預計,我楚國百萬雄師防禦險要之地,有足夠的物資支撐,便可與各國百萬大軍相持兩到三年。

不想,僅僅只是交戰半年,國中的厭戰情緒就高漲,羣臣百姓要求速戰速決的呼聲日益高昂,以致每次羣臣議事,都分成兩派,相互爭執不下。”

景鯉將太子橫若有所思,便停頓了片刻,然後接着道:“太子,羣臣相互爭持,大王並不擔憂,大王唯一擔心的,那就是羣臣將太子牽扯進來。

爲君之道,在於不偏不倚,如此才能團結大部分的臣子,只要內部不亂,國外的敵國,就不能把我楚國怎麼樣,是以伐宋之議在楚國爭論半年,但是大王卻始終沒有發出聲音。這不僅是因爲大王心有疑慮,更是因爲,值此關鍵時刻,大王需要團結所有的大臣。

大王尚且如此,太子身爲儲君,更需如此。”

說着,景鯉意味深長的道:“太子,你乃國之儲君,如今羣臣分成兩派,不知太子打算站在那邊。”

太子橫默然,他知道景鯉說的不是朝中的大臣,而是江漢與江淮封君的分歧。

伐宋的爭論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在爭論伐宋利弊,而且還夾雜着東西兩幫人的利益。

如果他是公子,那麼只需站在其中一邊便可,但他是太子,是儲君,他要的不是一半,而是全部,是沒有封君反對。

若是他即位之前就得罪一半封君,那麼他即位之後,要想重新拉攏那些不聽使喚的封君,樹立楚王的威嚴,恐怕的付出很長的時間還有代價。

所以說,無論他站那邊,都是錯。

原本他已經跳出了這個漩渦,但是子蘭稱王后,他又回來了,再次陷入這個漩渦中。

想到這,太子橫又搖了搖頭。

不,不是他再次陷入其中,而是接受丹淅封君的賄賂後,在子蘭稱王后,他就沒有選擇了。或者說,自始至終,他都沒有跳出這個漩渦。

接着,太子橫又想起不久前爲了安撫江淮封君,而接受他們的重禮。

結果,前腳收禮,後腳子蘭稱王。

這···真是命運弄人。

第九百二十二章 齊聚宜陽第七百三十章 舉薦何人?第四十二章 初議軍功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四百六十五章 楚韓聯軍第五百九十八章 再辭第十五章 靜夜《柏舟》第一千兩百零二章 君臣父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亂第八百九十二章 深居後宮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連雨第四十二章 初議軍功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稷下王蠋第二百零一章 燕王拒齊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五百五十一章 仇恨第八百七十四章 齊燕決戰第四十二章 初議軍功第六百二十五章 鬼神第八百三十一章 謠言四起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走別人的路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六百四十二章 惡戰第三百零七章 這很犀首第三百零六章 現情第九百四十九章 齊魏會盟第六十三章 秦國戰略第四百六十三章 廣招胡人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欲伐河東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竹鳥之飛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一百五十四章 神器重寶第三百零二章 虛實第一百四十一章 琉璃與紙第一千零一章 佈防第四百零六章 囑咐第三百一十六章 議趙第九百七十九章 刺殺第九百三十六章 貌合神離第七百九十二章 增兵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魏棄河東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只欠東風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一百三十六章 召見鄂君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九百六十三章 巨網第三百四十六章 援宋第八百三十二章 掘墓挖墳第二百一十八章 田需猝死第八百七十八章 決議救燕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處罰第九十八章 跟我回家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二百一十六章 單騎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七百四十五章 開始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再接再厲第八百一十章 公佈石磨第四百八十章 戰前準備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亂第九百四十九章 齊魏會盟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五百六十二章 襄陽之外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 下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時機已至第二百三十一章 強攻第八十五章 會師丹漢第二百九十六章 結盟第八十三章 親自救援第六十一章 再議巴國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陳舉之死第二十二章 再議變法第八百三十章 各有所志第三百二十一章 離間第四百零三章 送馬第六百五十章 連環第九百二十四章 春耕正急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選定目標第三百六十九章 暗交第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齊趙結盟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年樹人第五百七十五章 戰爭橫財第二百八十三章 戰中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齊魏講和第九百六十章 殊死突圍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梁第九百二十八章 退位第九章 目標巴蜀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辭封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