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伐宋

“不知令尹有何高見?”太子橫問道。

景鯉應道:“太子,老子有云: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和怨尚且如此,更何況親自參與其中。故,太子參與其中,實爲大不妥。爲太子計,不如以靜制動,無爲而勝有爲。

自從公子子蘭稱王之後,王后擔憂過度,終日以淚洗面,此時太子難道不應該入宮以盡孝心嗎?”

太子橫聞言一滯。

原來令尹景鯉是奉命來勸他的。

景鯉離去後不久,就在太子橫唉聲嘆氣之際,又有侍者來報:“太子,上官大夫求見!”

太子橫精神一振,立即應着:“快請大夫進來。”

“諾。”

楚宮中。

熊槐正與前來複命的景鯉說着太子的事情時,李秋快步走了進來,接着稟報道:“大王,臣已奉命將大王賞賜的物品送到太子府上。”

熊槐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司宮,現在太子在府中幹什麼?”

李秋遲疑了一下,然後拱手應道:“回大王,臣去太子府上的時候,太子正在府中接見大臣!”

熊槐與景鯉聞言全都臉色一沉。

此時,熊槐心中閃過一絲冷笑,暗道:看來,寡人得給太子好好的上一課了,教教他什麼事權謀,什麼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

想着,熊槐擺了擺手道:“有勞司宮了!”

“不敢!”李秋應了一聲,然後退下。

接着,熊槐對景鯉道:“令尹,卿也退下吧!”

景鯉聞言,心中嘆恨太子不識時務,此時不僅沒有閉門謝客,反而還大張旗鼓的接見大臣。

想着,便在心中長長一嘆,應道:“唯!”

另一邊,太子府熱鬧了近大半個時辰後,隨着太傅環淵以講學爲名趕來,太子府這才安靜下來···

接下來十餘日,太子橫每日一大早便入宮陪着南後,直到黃昏時分才返回府邸。

而太傅環淵以太子月餘未聽講學爲由,每日黃昏時分趕到太子府,爲太子補上着月餘的缺失。

雖然郢都表面恢復了平靜,但是,所有人都能感覺到,隨着太子的歸來,郢都已經波濤洶涌,一股滔天巨浪,正在來襲。

這次風暴焦點,不是旁人,正是太子。

十一月初一。

楚國大朝。

熊槐坐在王位上,看着殿中羣臣一如既往的爭吵對罵。

與往常不一樣的是,這次的爭吵,大家全都沒有用上全力,反而留有一分心思關注着太子。

而太子橫此刻聽着羣臣的議論,低着頭,閉上眼睛,一如既往的沉默。

下午時分。

就在羣臣吵紅了眼睛,連聲音都一些嘶啞時,太子橫突然睜開了眼睛,然後起身,向大殿之中走去。

太子的行動一下子吸引了殿中所有人的目光,正在爭論中的羣臣,幾乎就在太子起身的一瞬間,便沉默了下去,然後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太子身上。

有的露出期待的之色,有的一臉緊張,有的充滿着不解,還有的露出遺憾之色。

而此時,熊槐看着太子橫,面無表情,心中冷冷一笑。

太子橫在所有人的注視中來到大殿中間,在全場死寂中,緩緩開口道:“父王,兒臣不久前巡視淮水歸來,兒臣在淮水所見,十五萬宋軍,已經分散在我淮北各地,尚且聚在一起的宋軍,已經不足七萬,而柱國手中的兵力,依然有超過二十萬的大軍。

故,兒臣以爲,此時只需讓柱國大軍北上,便可一舉擊破宋軍,收回失地,提振我楚國士氣。”

太子橫的話猶如一個信號一邊,話音還未落下,州侯立即跟上:“大王···”

很快,殿中的羣臣中,就有不少原本反對伐宋的大臣倒戈,接着一大半的人出言贊同討伐宋國。

而反對伐宋的大臣,在太子第一次發言後,頓時全都啞口。

一時間,整個大殿全都是要求討伐宋國的呼聲。

好似整個楚國的大臣全都達成一致意見一般。

接着,熊槐在羣情激昂的呼聲中,瞥見景鯉衝他微微頷首。

見此,熊槐點了點頭,伸出一隻手來,制止了羣臣的議論後,笑了笑,緩緩開口道:“諸卿的意思,寡人已經明白了。討伐宋國一事,寡人···”

話未說完,便被殿外傳來的一聲急促的稟報聲打斷。

“報···大王,司馬昭雎有緊急軍情!”

殿中衆人聞言,立即向殿外看去,卻見一個偏將正從遠處跑來。

很快,偏將急跑入殿中,喘着氣稟報道:“大王,陳城危急,司馬向大王求援,請大王派兵救援陳城!”

說着,雙手捧着一封帛書,向熊槐一拜。

熊槐看罷帛書,頓時臉色一變,然後立即將帛書傳示羣臣,接着開口道:“諸卿,司馬來報,在各國的強攻下,陳城的大軍傷亡慘重,如今陳城兵力有所不足,一度被敵軍殺入城中,幸得城中將士百姓拼死阻敵,這才讓陳城倖免於難。

司馬擔心陳城不守,而退路被宋國所阻,故請求寡人派兵打同壽縣到陳城的道路,以免陳地將士全軍覆沒。

不知諸卿以爲,寡人應該如何是好?”

熊槐話音一落,羣臣全都一滯。尤其是太子橫,頓時臉色僵直。

楚王一開口,形勢立即發生轉變,變化之快,快到讓他反應不過來。

方纔還是討論怎麼伐宋,一轉眼,就變成了如何保衛壽縣,以及如何救援司馬昭雎。

昭氏一脈乃是楚國朝中最強大的勢力,而壽縣則是楚國江淮最重要的地方,江淮的封君們同樣也不弱。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他這個太子也不敢開口伐宋。

羣臣沉默了一陣,接着,昭氏一脈的大夫昭蓋看了看太子,沉吟了一下,率先開口道:“大王,臣以爲此時應該立即下令柱國出兵伐宋,討伐盤踞在穎水的三萬宋軍,以打通陳地與壽縣的道路。”

景鯉聞言立即行禮道:“大王,昭大夫所言甚是,臣附議。”

羣臣附議之後,熊槐當即下令道:“傳寡人詔令,讓柱國立即派出五萬大軍,前往討伐在穎水的宋軍,打通壽縣與陳地的道路。

另,爲了避免齊國水師殺入淮水,傳令柱國,讓他小心戒備!”

第七百三十六章 趙王回都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一十六章 析邑第三百八十七章 刺殺第一百六十章 魏國霸氣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第九百八十八章 涌動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人口之議第四百一十七章 蓄力第七百五十四章 巴人攻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伐齊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人口之議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一百七十九章 滅越之議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謀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順手牽羊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二百七十五章 再圍一城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處罰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國祭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廟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廟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陰君第一百五十七章 奢靡治國第一千兩百二十章 請殺鄭袖第十五章 靜夜《柏舟》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解後憂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庸之戰 六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詔令第一千兩百八十章 失魂落魄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欲舉大事第五百二十章 輕取渡口第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親子待遇第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齊國圖宋第五百一十七章 佈局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三百二十三章 親臨第三百四十七章 局開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上書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形勢大轉第三百四十二章 焚糧第六十八章 景翠東移第四百二十章 新任魏相第八百三十八章 人定勝天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定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拒絕第三百四十七章 局開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封城分軍第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父子對持第二百零三章 舉兵伐齊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齊第一千兩百一十六章 如虎在側第四百零三章 送馬第七百五十三章 戰事起第二百九十八章 反制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漁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趙國爭韓第一千零五十章 逃亡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三百二十一章 離間第六百四十九章 抉擇第五百四十九章 勸降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宴羣臣第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再訓太子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師北上第六十三章 秦國戰略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夜色襲人第八百一十五章 呂氏兄弟第七百一十七章 楚宋講和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定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謀第八百一十章 公佈石磨第五百二十五章 說越第九百九十八章 中山亡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二百一十九章 疲楚之策第六百四十四章 成敗第三十六章 趙國齊國第三百二十章 戰起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病危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一百二十一章 齊使蘇代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失敗而歸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殺人第七百一十四章 漢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