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魏國犀首

公孫衍聞言反駁道:“大王,微臣以爲不然。秦國如狼似虎,張儀無恥小人,他們口中的話,必然不能相信。秦國與楚國的講和,必定是有所圖謀,楚國楚王英明令尹賢德,已經識破張儀的詭計,沒有要商於,而是謀取巴國。”

“秦楚交惡多年,在漢中一地依舊相持不下,秦國不出兵齊國,楚國的軍隊就不會西攻巴國。爲了避免楚國騷擾秦國的後側,秦國肯定不會在楚國出兵攻打巴國前,就出兵攻打齊國。”

“如此一來,秦國與楚國雖然講和,但是兩國必然誰也不會先出兵,依舊會在秦楚兩國境內相持。”

“要是秦國不出兵,我們魏國首先增兵齊國邊界,必然會遭到齊國的雷霆一擊,屆時趙國大軍遠在燕國邊界,秦楚兩國相互對持,我魏國單獨面對齊國,孤立無援之下,必然不是齊國的對手。”

魏襄王對公孫衍精闢的分析,只是微微頷首,沒有過多的表示。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魏國一個極爲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曾經在秦國擔任重臣,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因爲接受魏王的賄賂,暗中幫助魏國,結果事情被張儀揭發,遭到秦國的驅逐,回到母國魏國,擔任將軍。

從那以後,公孫衍就恨上了秦國和張儀,從一個連橫派變成了一個堅定的合縱派。

蘇秦打算聯合六國攻打秦國,結果事情進行一半,就在齊國的內爭中,被其他人刺殺。公孫衍接過蘇秦的合縱大旗,合六國之兵進攻秦國,結果慘遭失敗。

合縱失敗後,公孫衍遭到田需的中傷和陷害,在魏國混不下去,就跑到了韓國擔任韓相。在離開魏國之前,公孫衍爲了不讓田需接替自己做魏相,而向魏王提議,請齊國的田文(未來的孟嘗君)來做魏相,然後田需到手的魏相就飛了。

這是公孫衍第二次破壞田需的魏相位置,第一次是和陳軫合謀,直接把田需從魏相的位置上拉了下來,公孫衍自己擔任魏相。

公孫衍到了韓國擔任韓相,依舊不改恨秦意志,極力促使韓國與秦國交戰,韓國因此攻打秦國。結果因爲秦王聽取了司馬錯的提議,先攻打巴蜀,而對韓國採取守勢。

爲此,公孫衍在韓國得到韓王的信任。

韓國攻打秦國一年後,秦國終於從巴蜀騰出手來,決定報復韓國。

爲了避免韓王再次倒向秦國,公孫衍再次展開合縱,向各國求援。結果只有楚懷王響應,派出的戰車都塞滿了道路,堅定了韓國抗秦的信心。

韓國見楚國表示來援,立即暫停和秦國的講和,秦韓爆發大戰,韓國向楚國告急,結果楚國一個援兵也沒有到來,韓國堅持不住,只好全面倒向秦國。

爲此公孫衍再次回到魏國。

去年,秦國再次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孫衍出戰,結果公孫衍再次戰敗,曲地被秦國奪取,公孫衍獨自從戰場上逃了回來。

對於這樣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公孫衍,魏王已經對他失去信心,昔日的魏相,只是如今的一個普通大臣,連將軍都不是了,現在帶領魏國大軍在前線和齊國對持的,另有其人。

公孫衍的話剛剛說完,大臣張壽立即出來反駁:“大王,公孫衍危言聳聽,只是爲了一己私利,而棄魏國與不顧。現在天下誰不知道,齊國纔是各國禍患,連齊國的盟友楚國都已經和他絕交,如今齊國陷入孤立中,攻打齊國正當其時。”

公孫衍反駁道:“大王,齊國雖然是禍患,但是一時間還不會禍害我們魏國。但是秦國則不然,秦國兵出函谷關,就兵臨我們魏國。而且秦國一向不講信用,假道伐虢的例子,難道現在還少嗎,秦國幾年前還幹過這種事,乘機滅掉巴蜀。”

“要是秦國根本無意越過魏韓兩國,遠征齊國,那麼秦國的出兵目標,就是我們魏國。”

“大王,對於這一點,我們魏國不能不防,以免遭到秦國圖謀。”

張壽再次出言:“大王,此次秦國攻打齊國,一方面是因爲齊國滅亡燕國,對各國威脅極大,另一方面是因爲秦王外甥公子職的請求,秦王想要獲取燕國的支持。”

“試問,秦國在既可以打擊報復齊國,以此削弱齊國,又可以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怎麼會背信棄義,出兵攻打魏國。”

“大王,我們秦燕趙魏韓五國可是有過盟約的,一同對付齊國,一旦秦國攻打我國,趙燕兩國必然會與秦國絕交,到時我們再聯合楚國,必然可以孤立秦國。”

公孫衍搖頭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十年前,秦國趁着楚齊大戰之機,也曾大舉進攻齊國,結果依舊被齊將匡章大敗,秦國向齊國請罪求和。如今齊國沒有楚國的牽制,還吞併了燕國,實力更加強大了,秦國未必願意和齊國交戰。”

張壽反駁:“昔日秦國之所以和齊國的交戰中落敗,是因爲我們趙魏韓燕沒有加入其中,現在齊國徹底被孤立,面對五國圍攻,秦國肯定會出兵以雪桑丘之恥。”

公孫衍聞言,立即向魏王長拜行禮道:“大王,正因爲五國聯合伐齊,微臣才深表憂慮。燕國是齊國滅亡的國家,對齊國恨之入骨。韓燕結盟交好多年,公子職就是燕國在韓國的人質,公子職天然親近韓國。

趙國與韓國相互交好數百年,趙王的王后又是韓國的王女,公子職是趙王所立,肯定會感激趙國。

此外,公子職是秦王的親外甥,如果秦國出兵幫助燕國復國,那麼公子職必然對秦國感激流涕,成爲秦國的支持者。”

“韓燕趙三國聯盟已經形成,再加上韓國已經全面倒向秦國,那麼秦國就獲得了韓燕趙三國聯盟中的兩國支持。”

“趙國爲了避免遭到盟友的背叛,面臨秦燕韓三國的圍攻,必然會與秦國交好。”

“如此,以燕國爲紐帶,一個以秦國爲首的聯盟已經形成。在我們五國討伐齊國成功後,那麼以秦國爲首的盟軍,會進攻強大的楚國,還是再次遠征被削弱的齊國,亦或者是近在咫尺的魏國。”

第四百零三章 送馬第七百六十六章 天殺的曹賊第七百五十八章 巴人在墊江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齊魏講和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七百六十六章 天殺的曹賊第五十三章 景鯉請諡第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兩國互市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八百零八章 行賞第八百五十章 編戶分田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四百四十五章 拒而不見第四百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百零一章 巧言第九章 目標巴蜀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風起兮 上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辭封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樂極生悲第八百一十章 公佈石磨第一百七十五章 昭滑歸來第四百八十三章 定論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 下第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不寒而慄第三百四十二章 焚糧第五百四十六章 安撫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歌聲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師北上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反了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加速馳援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各國退兵第八百八十九章 血色肥料第二百一十一章 煮棗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七百六十五章 前後夾擊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赦天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強攻第四百九十章 借兵之約 下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第一百零一章 死不旋踵第八百九十四章 拆分江東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三百八十一章 初戰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瘋狂第六百三十三章 凜冬將至第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兩手準備第三百五十六章 試探第三百六十章 高價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定策第五百七十章 攻城 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禮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欲伐河東第七百四十五章 開始第二百六十一章 好大一個坑第五百零四章 噩耗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十步外第六百八十九章 倒戈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六百九十五章 分化瓦解第一百零二章 大戰結束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七百零五章 黃泉路上等着第九百五十八章 城破第一千兩百零五章 父子情深第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廟第一千兩百零六章 晴天霹靂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步步殺機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江淮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動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在齊 下第六百零八章 宋國內爭第五百章 射天鞭地第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加大力度第八百九十七章 對症下藥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許行之死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三百三十二章 難易第三百九十三章 止步第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國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二百五十四章 接見第四百三十九章 示弱博情第九百六十七章 羣臣第九百三十八章 機會來了第四百二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六百九十一章 強取強送第一百七十五章 昭滑歸來第九百九十三 自刎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定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