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江水浩浩

“呵呵,就跟你想的一樣!”龍舒君看着鄢陵君震驚的臉,譏笑道:“整個楚國之中,除了大王以外,還有誰有能力有膽量,敢將百姓放在令尹的封地中。”

鄢陵君聞言,臉色頓時快速變換,接着,他瞪圓着眼睛,盯着龍舒君道:“龍舒君,你可有證據,誹謗大王,這可是死罪。”

“死罪?哈哈哈~~”龍舒君大笑道:“你以爲我還會在乎這個嗎?”

鄢陵君看了看癲狂的龍舒君,臉色一正,語氣沉重的道:“龍舒君,我知道你對大王處死你的族人而心懷怨恨,但這並不是你可以誣賴大王的理由。

若是你沒有證據,那就休怪本君不客氣了。”

說話間,鄢陵君右手移到劍柄上,然後雙目死死的盯着龍舒君,彷彿下一刻便要拔劍相向一般。

“證據我當然有!”龍舒君語氣冰冷的道:“我得到陰陵百姓去了射陽之後,便親自去走訪射陽大澤周圍,然後終於在射陽大澤的東部發現一個大量行人路過的痕跡,然後我又沿着那條路徑,在東部五十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偏僻的山谷曾有大量的人居住在那。

雖然,我未曾在山谷周圍發現有人耕種的痕跡,但是我卻在山谷周圍發現大量樹木被砍伐的痕跡。

而經過我對那些被砍伐的樹木數量以及新舊程度進行推算,這些被砍伐的樹木最早最多就出現在陰陵慘案發生前後,且能滿足數萬人所需,然後被砍伐的樹木逐漸變少,直到最後再無樹木被砍伐。

要知道,射陽之地,歷來人口稀少,又大多分佈在射陽大澤以及射陽河周圍,那麼偏僻的山谷,根本就不會有百姓去定居。

最重要的是,沒有耕種,卻需要大量柴薪,並且還逐漸減少柴薪數量,鄢陵君你說,這是什麼情況?”

鄢陵君聞言,心中略一沉吟,便將定居的百姓與臨時駐紮的軍隊排除在外了。

因爲百姓不可能不耕種,而軍隊不可能逐漸減少,如此一來,那地方最大的可能便是臨時居住,然後分批離開。

想着,鄢陵君心頭一震,然後右手不知不覺間鬆開了劍柄。

頓了頓,鄢陵君十分沉重道:“就算那羣臨時居住射陽的人,就是陰陵百姓,那也不能說這事是大王主使的。

也有可能是朝中某位諸公,眼熱陰陵財富與百姓。甚至,也有可能是其他見楚國混亂,想要擾亂楚國。”

“對。”此時,鄢陵君眼睛一亮,心中一鬆,又頗爲興奮的道:“當時正值六國伐秦,而我楚國未動,說不定就是六國或者某國擔心我楚國攻擊他們的後路,所以才策劃了陰陵之事。”

龍舒君一聽,立即十分肯定的搖頭道:“這絕不可能是其他國家做的。”

“絕不可能!你爲何肯定?”鄢陵君一怔,然後十分警惕的看向龍舒君,問道:“那告訴你夜間用船轉運百姓的,究竟是那個國家?是宋國?還是齊國?亦或者是其他國家?

還有,你現在是不是已經投靠了哪個國家?徹底背叛了我們楚國?”

“···”龍舒君沉默不語。

“你果然背叛了楚國!”

“是大王先背叛了我!”

“···”二人無言以對。

頓了頓,龍舒君再此開口道:“鄢陵君,我這次來就是向你示警的。

正如百年前吳起所說,楚國大而不強的根源,就在於封君太衆,貴族太多。大王一心變法強國,兩次啓用屈原變法,其目的都是打擊封君貴族,然後將國家的所有大權全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因爲這,江漢貴族死傷慘重,甚至大部分的封君,都失去了大部分的職權。因爲這,我們江淮貴族起兵謀反,然後死傷慘重。因爲這,大王遷都壽郢,已經脫離了你們的掌控範圍。

雖然現在的新法還沒有直接針對貴族,但是,我可以確定,一旦現在的新法深入人心後,大王一定會推動直接針對貴族封君的新法的。就比如,吳起說,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又比如,那屈原嚷嚷的,君子之澤兩世而斬。

到時,不知你們如何自處?”

說完,龍舒君見鄢陵君沉默不語,又開口道:“我聽說,大王在遷都的時候,太子曾明確表示反對,爲此,太子還被大王緊閉兩月。

不久前,我曾與太子語,太子溫文儒雅,仁和非常,乃是一個值得託付天下的人。

若是···若是你們不想成爲大王與屈原的魚肉,那麼太子乃是你們唯一的選擇。”

說罷,龍舒君拱了拱手:“言盡於此,還望君保重,告辭。”

龍舒君離開後,鄢陵君站在大廳中,久久不語。

雖然他一直在心中告訴自己,陰陵一事是其他國家針對楚國的陰謀,但···內心深處,他自己也不相信這事是其他國家乾的。

可能是朝中某位重臣乾的,也有可能是某位重臣聯合其他國家乾的。其目的就是逼反龍舒君他們,然後趁機給大王施壓,並罷黜乃至···將令尹昭雎、左徒屈原等人滅族。

當然,也有可能···

想着,鄢陵君心中一緊。

半月後,太子橫從宗廟中反省出來,一出門,便見將軍潘信一臉喜色的站在門外等候。

見此,太子橫臉色一沉,訓斥道:“將軍,宗廟乃是莊嚴之所,應該保持莊重,何以嬉皮笑臉。”

潘信一聽,勉強保持莊重,但眉目間還是有些喜色的道:“太子,州侯與家兄來信,不久前,趙國的消息傳到壽郢,大王召集羣臣議事。

接着,議事中,令尹當着羣臣的面,向大王進言,說趙國的衰敗,其根源就在於趙主父廢長立幼。

是以,令尹請大王引以爲鑑。”

說到這,潘信笑道:“不僅是令尹開口,當時柱國還是公子富,全都以此勸諫大王,而其他大臣全都沒有反對。

是故,州侯說,太子深得人望,地位穩固,可以不用擔心了。”

太子橫聞言,心中大喜,然後連忙問道:“令尹他們真的這麼向大王進諫?”

見潘信點頭,太子橫又期待問道:“那大王是如何回覆的?”

“大王說,太子久在國都之外,於國不利,所以讓太子儘快返回壽郢。”說到這,潘信滿臉喜色的道:“自從太子進入宗廟後,大王已經先後兩次發來詔書,讓太子從宗廟出來後,儘快返回壽郢了。”

“先後兩次!”太子橫一聽,頓時大喜道:“對,孤應該儘快回都纔是。”

正說話間,一個官員走到太子橫身側:“見過太子,臣奉右司馬之命,請太子前往郢都。右司馬說,他已在郢都爲太子安排好酒宴了。”

太子橫一聽景陽相邀,沒有拒絕,當即應道:“善,孤稍後就去郢都與右司馬一會。”

當日,太子橫回到郢都,與景陽一起,狂歡到深夜。

次日,太子橫日中才起來,剛出門,就見將軍潘信稟報道:“太子,鄢陵君等二十位封君投帖請求太子接見。”

太子橫一怔:“鄢陵君他們不再自己封地帶着,怎麼跑到郢都來了?這可不合規則啊!”

“回太子。”潘信應道:“鄢陵君他們乃是爲了押送獻與大王的供奉,才齊聚郢都的。而且,他們也想問問右司馬,來年獻與大王的錢糧,是送到郢都這,還是送到壽郢去。”

“原來如此。”太子橫點了點頭,然後沉吟道:“如此多的封君前來拜見,孤單獨接見不妥。故,孤打算今夜設宴接待他們,請他們今夜務必來會。”

“諾。”

當夜。

太子橫與諸君會,甚歡,深夜,酒酣,醉。

鄢陵君帶着醉意從自己的桌旁走到太子橫身側,敬了一杯酒後,半醉半笑着問道:“太子去了壽郢一年有餘,不知壽郢比之郢都如何?”

太子橫半醉半醒之際,笑着道:“淮水滔滔,不如江水浩浩,壽郢雖好,不如郢都心安······”

第三百三十章 獻策第十六章 心有憐惜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大將軍趙雍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援軍至第二百六十六章 義渠求和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解後憂第二百二十四章 訪齊聯越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走別人的路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撤軍第八百七十三章 劍指顧城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親衛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所向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山之議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約決戰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趙叛齊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最後的朝議第四百一十五章 答應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順天應人第六百一十八章 宮中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國退兵第六百七十二章 斷尾求生第七百三十七章 觀游到秦第一千零二十章 異變第四百六十七章 秦趙之戰第七十章 願行中策第七百一十九章 量產神器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進滕城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八百七十四章 齊燕決戰第八百三十六章 利之仁也第八百五十四章 商人百工第七百九十五章 怨氣第六百九十六章 衝動是魔鬼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八百零二章 棄我去者第六百三十三章 凜冬將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熙熙攘攘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火光第九百零八章 濫竽充數第五百四十八章 善道第九百九十五章 不公第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君臣離心第二百九十二章 佈局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謀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猶如此案第三百八十四章 如常第九百九十六章 驅逐第八百三十五章 暗自警惕第八十三章 親自救援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二百九十六章 結盟第八百九十九章 圓形方孔第七十五章 昭滑說越第六百零六章 策對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一百六十一章 盟誓第三百四十二章 焚糧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四百七十三章 會盟韓國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求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第一百章 一個機會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福無雙至第三十七章 齊國對策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三百三十六章 方術士第二百五十六章 機會第四百四十二章 議論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一百九十章 越蒙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權宜之計第九百二十八章 退位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一百零一章 死不旋踵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軍來援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九百五十一章 欺詐第五百八十九章 轉封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然力足矣第五百六十二章 襄陽之外第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父子對持第一千零八章 卒飄如風 中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件禮物第六百四十章 丹淅之敗第九百四十四章 韓魏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