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

趙國的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引得天下一片譁然,誰也沒想到,那個名鎮天下的趙主父,竟然就在盛年之時,遠走北地不知所蹤了。

天下人更沒有想到的是,趙國內亂的最後贏家,竟然是那個十七歲就行冠禮,然後從幕後走到幕前的趙王何。

一時間,天下人全都推測查探這個年僅十七歲的趙王何,究竟有何能耐,竟然能讓英明神武如趙主父,也心肝情願交出趙國大權,並提前爲他行冠禮,讓他親政掌權。

但無論怎麼推測,趙國的內亂卻是隨着趙主父的認輸而消弭於無形。

楚國壽春。

當熊槐從陳軫口中得知此事後,也是大吃一驚,他同樣也沒想到,趙國的內亂會以這樣的結果收場,他更沒想到,趙主父還有自我流放出走的這樣的操作,以讓趙國危機化解於無形。

想着,熊槐沉吟許久,然後看着陳軫道:“陳卿,這趙王何是何許人也,知北涯之中可有他的信息,是否瞭解他的喜好、厭惡、性格、才能等等?”

“大王,臣無能。”陳軫拱手請罪道:“因爲趙王何年幼且一直深居王宮的緣故,臣並沒有重點關注趙王何,加上我們在趙王宮中的探子太少,所以我們得到的趙王何的消息也甚少。

目前,根據探子傳來的消息,我們僅知道,趙王何愛讀書,而甚少結交他人,他最親近的人,乃是其弟平原君趙勝。

不過···”

此時,陳軫略微沉重的道:“不過,根據靈壽城那邊傳來的消息,趙主父之所以做出那麼出人意料的決定,是因爲他在下詔之前曾與趙王何進行一場秘密交談。

這場交談的內容,旁人已經無法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爲這場交談,讓趙主父的態度發生驚天轉變。

由此,臣可以確定,趙王何必定口才驚人或者謀略過人。”

熊槐深以爲然點了點頭,雖然他對趙王何這個名字非常陌生。

但是,平原君這個名號,還是有所耳聞的。

甚至,完璧歸趙,將相和等小學時候學的課文,他現在還記憶猶深。

從他大膽啓用太監門客藺相如的事蹟來看,他的眼光與用人方面,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此時,陳軫見楚王點頭,又沉思了一會兒,在楚王回神後,又開口道:“大王,還有一事,之前我們本以爲是趙成聯合李兌操縱了趙王何。

但是,根據靈壽傳來的消息,趙王何與趙成去靈壽城見趙主父的時候,二人只帶了一百將士。

而衆所周知的事,因爲公子章被亂箭射死,還有以趙國爲首的五國聯盟分崩離析的緣故,趙主父已經恨趙成入骨,甚至還下詔讓趙成去見他,但趙成沒敢去。

所以,既然趙成不敢奉召去見趙主父,那他也一定不敢只帶這區區百人,就與趙王何一同進入靈壽城見趙主父。

所以,臣大膽推測,趙王何與趙成去見趙主父的事情,一定不是趙成主導的,而是趙王何主導。

而趙王何能在大軍之中,讓不敢去見趙主父的趙成,跟着他去見趙主父。

這就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靈壽城外的趙軍,恐怕不是被趙成控制的,而是趙主父控制的。

而通過趙王何讓李兌統領大軍的情況來看,恐怕我們原本以爲的李兌跟趙成勾結的事情,完成只是我們的臆想,是錯誤的。

真正的情況是,李兌是趙王何的人。

故而,臣推測,之前平定公子章之亂,恐怕不是趙成與李兌操縱趙王何,以借君王名義平亂。而是趙王何操縱趙成李兌二人,先用平原君代替自己,然後以他自己與相國肥義爲餌,引誘公子章動手,然後趁機除掉公子章。”

熊槐愣了愣,他剛剛聽陳軫稟報趙國的情報的時候,只是隱隱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只是驚歎於趙王何的膽大,還沒有通過此事與之前的邯鄲內戰聯繫在一起。

現在一聽陳軫稟報,他立即反應過來。

雖然陳軫的推測很大膽,但···熊槐默默推算了一番,恐怕陳軫說得沒錯。

想着,熊槐心中對趙王何的評價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

最重要的是,趙王何今年才十七歲···

想到這,熊槐突然想起一句話來:生子當如孫仲謀。

二人又議論了一陣趙王何後,熊槐下令道:“傳令,讓朝中重臣立即進宮議事。”

“唯!”

不久後,羣臣聚集大殿。

熊槐讓陳軫將趙國的情報告知羣臣,等羣臣回過神來,開口道:“諸卿,趙國內亂,趙王何初掌趙國,齊趙聯盟,五國聯盟土崩瓦解,而齊國大舉進攻燕國,且秦魏韓三國戰雲密佈,隨時都要爆發大戰。

值此天下大亂之際,不知諸卿何以教寡人。”

衆人早就得到趙國內亂的消息了,雖然他們也沒想到趙國最後會演變成這樣,但好在他們也有準備。

此時,昭雎最先開口道:“大王,趙國離我們太遠,無論是趙國強盛還是衰弱,短時間內都不會影響我們楚國,與我們楚國無關。所以,臣以爲,對於趙國,我們只需交好便可。

是故,臣建議,大王立即派出使者去祝賀趙王何行冠禮,並祝賀趙成樓緩二人擔任趙相。

至於齊國伐燕···”

說着,昭雎冷冷一笑:“多行不義必自斃,既然齊國剛搞定趙國,就去搞燕國,那我們只需在一旁看着便好,即便燕國派人來求援,我們也不必出兵救援,只需派出使者調停便可。

而秦魏韓三國那邊,臣以爲我們雖然不參與三國戰事,但應該在出兵以外的地方扶持魏韓兩國,以限制秦國。”

昭雎話音一落,主持變法的屈原立即跟着道:“大王,令尹所言極是,如今我楚國變法正急,對於各國糾紛,當以不變應萬變。”

此時,柱國唐昧將放在昭雎身上的目光收回,然後拱手道:“大王,令尹所言極是,但臣有一個不同的看法。

那就是關於秦魏韓三國,臣以爲,雖然因爲趙國內亂的緣故,五國聯盟已經土崩瓦解,但是,趙國依然實力猶存,而且三晉聯盟也沒有徹底破碎,魏韓兩國還需要向趙國借力。現在只是因爲趙國內部不穩,所以三晉才無法合力對外征戰罷了。

所以,臣以爲,以秦國的實力,面對三晉這個強大的對手,依然沒有必勝的把握。

更何況,現在齊趙兩國結盟,一旦秦國逼急了三晉,三晉完全可以向齊國求援,如此,秦國必定不是對手。

而以我楚國目前的形勢,短時間內不宜插手外事。

故,臣以爲,對於秦魏韓三國之事,我楚國完全不必參與。”

第八百一十九章 章義獻寶第三百章 會盟第九百三十一章 五國會盟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甘茂來投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四十七章 昭陽遺言第二百五十二章 暗流第九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三十七章 齊國對策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一百七十二章 朝議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失敗而歸第四百七十一章 相約宋國第四百四十八章 內憂外患第八百零九章 轉封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五百九十五章 矛盾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曙光第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加大力度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驚變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第四百五十九章 昭常入秦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天命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關虎進籠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通告第二百八十章 抵達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陰陵族滅第九百零九章 鄒衍到楚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加大力度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一百九十章 越蒙第三百四十六章 援宋第四百七十四章 相約伐魏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火光第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淳淳教導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鑑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第六百七十四章 投降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所向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三國三心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稷下王蠋第三十八章 悲傷楚王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子之憂第八百零三章 調停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定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六百七十九章 楚韓結盟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裝暈第三百八十二章 姦情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上書第一百八十六章 廣陵第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田文獻薛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一百九十八章 楚越聯合第八百一十七章 瘋癲若狂第一百一十章 連橫之策第五百九十八章 再辭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昏睡不醒第四百八十八章 夜宴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走別人的路第六百四十六章 子蘭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齊國之亂第八百四十九章 合萬歸一第四百八十章 戰前準備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達淮陰第七百零五章 黃泉路上等着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加速馳援第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兩手準備第二百五十六章 機會第九百九十二章 還有一招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三百八十三章 告知第四十五章 楚宮反應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士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七百二十九章 接子到郢第一千三百章 淮水之畔第四百七十八章 張儀猝死第八十四章 徵召封君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二百五十二章 暗流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九百六十五章 上書第六百三十六章 襄陽宛城第八百五十章 編戶分田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搶劫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一百一十一章 欲渡濮水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時機已至第七百五十七章 鼓聲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