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

女兒的終身大事總算是有了着落,朱由檢也算了結了一樁心事,接下來他就可以把全部精力用在對大明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上了。

以朱由檢深植與腦海的思維和認知,前世德國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社會福利制度是他最希望在大明搭建的。

以高科技製造業爲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用做工精良的產業壟斷全球市場的部分領域,然後再將獲取的高額利潤持續不斷投入到民生工程中,從而使大明絕大部分平民百姓受益。

教育和醫療是社會福利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兩者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全民免費纔是根本,這一點他已經與太子溝通過數次,並且將之寫入皇明祖訓中。

爲了給後世打好基礎,引進人才與培養本土人才,將會成爲大明國策,內閣重臣們普遍都非常認同此項,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閣臣是施政者,他們執政觀念一旦形成定式,那在選擇承繼者時自然會尋找志同道合之人。

朱由檢並不介意重臣們挑選接班人的舉動,雖然他們選擇的大部分是世家子弟。

只要是能力出衆、德才兼備的臣下,出身富貴或貧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接班人會一直將優良的政策執行下去,不至出現於人亡政息這種糟糕局面。

重大政策的延續性是國力強盛之基礎,朝令夕改往往讓國家變得一團糟。

以大明現在的體制,只要個人能力卓越,想要在萬人之中脫穎而出並不困難。

科舉已不再是唯一選拔人才的制度,沒有了身份的束縛和制約,就算是一個縣衙裡的普通吏員,一旦表現出遠超衆人的眼光和能力,那他將來的前程也會一片光明。

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無數驗證。

溫侃、鄭芝鳳、宋應星、孫克敵、李建業等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這幾人都不是進士出身,但現在卻一樣身居高位,這其中,溫侃與孫克敵是公認的政治新星,被認爲是前途無量之人。

溫侃從內閣中書舍人這種不起眼的位置,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裡,現在做到正四品的襄陽知府,並且宮裡有風聲傳出,只要不出差錯,再過兩年,湖北巡撫一職是板上釘釘的事。

朝堂中人都清楚,溫侃之所以有今日之成就,靠的就是真抓實幹,以耀眼的政績換來的,他那個已去世的首輔老爹,在兒子的升遷過程中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今天的榮耀,基本是靠自己一步步腳踏實地爭取來的。

當然了,這也與他有個前首輔父親在背後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但這種先天優勢是祖上陰德換來的,誰也說不出別的來。

要是有人不服,那你可以翻開各種稗官野史看看,那可是歷代文人專門蒐集小道消息的第一手資料。

大明曆代首輔重臣無數,家中子弟更是數不過來,可最後有幾個成器的?

現任嶽州知州的孫克敵與溫侃的升遷路徑極其相似,也是以在任上實幹加巧幹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政績,從縣丞到知縣,再到現在正六品的知州,不到三旬的年紀便有如此高的品級,可以說將來的前景絕不亞於溫侃。

這兩位引人注目的政壇新星也就罷了,讓知情人最爲感慨的卻是原本籍籍無名的李建業,這位出身一般的中年人能有今天的職級,其經歷的確是相當不易。

現任青州府淄州知州的李建業本來只是青州府衙門裡的工房書吏,其身份也只是一名生員,在府衙中打熬多年,一直礙於身份所限無法出頭。

崇禎十五年時,青州府按照朝廷要求,於淄州淄河上游位置開建水庫,但由於當地州衙缺乏懂水利土方的專門人才,工部派遣下來主持這項工程的主事突患重疾無法繼續指揮,整個工地瞬間陷入癱瘓狀態,這可讓青州府幾位主官記得着急上火,但暫時卻也是無計可施。

上萬名青壯召集起來可是費時費力,整個工程也已打好基礎,可這時候主事的沒了。

當時時值秋季,正是北方雨水稀少的時節,從那時到來年開春,四五個月時間都是農閒時節,最利於水利工程施工和建設,可要是沒有專業人士指揮,這些勞力哪懂得如何修建明渠水閘啊?那可是真正的技術活。

府衙雖然立即派人火速趕往京師求援,請求工部安排專家前來指導,可這一來一去,加上中間的流程,至少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

而到濟南巡撫衙門要人也不比到京師省下多少時間,何況巡撫衙門工房吏目也都派往各縣主持工程去了。

朝廷大興水利的政策已在大明全面推廣開來,各項工程展開的同時,也導致水利人才出現了緊缺的狀況。

算來算去,工期極有可能大大地延遲下去,這可是朝廷關注的工程,也是青州主官們的政績之一,現在中途夭折算哪門子事?這可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李建業找到了青州知府宋政遠,毛遂自薦,願意去工地擔當主事一職。

李建業的自薦讓青州府主官們在恍然之後隨即笑逐顏開。

他們知道,自己雖說犯了燈下黑的老毛病,但以李建業的能力,去主持水庫續建毫無問題。

別看這個李建業只是不入流的吏目,但人家可是水利世家出身,祖上數代就有治理水患的歷史,家中藏有不少各種水利方面的書籍。

青州府釣魚臺水庫就是時任府衙工房書吏的李建業的父親主持修建的,當時十八歲的李建業也以生員的身份跟隨在旁,全程參與了工程的施工,直到屢試不中、其父離職之時,不得不子承父業進了府衙工房。

雖說釣魚臺水庫庫容量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水庫的所有設施相當完備,以李家數代傳承積累下來的各種經驗,再有工部主事留下的圖紙,李建業去淄河水庫臨時主持工程進展的確是目前的最佳人選。

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四十章 大戰4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