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

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總體氛圍和風氣,與執政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經過無數實踐驗證過的。

作爲天下之主的皇帝,他的喜好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起着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作爲穿越者的朱由檢,因爲出身寒微,再加上受到前世信息爆炸的深刻影響,對世事有着非同尋常敏銳的洞察力,行事風格崇尚的是親民務實,對誇誇其談、故弄玄虛者有着天然的排斥和厭惡感,所以他選擇的內閣輔臣也是與他風格相似或接近之人。

不論是孫傳庭還是盧象升、陳奇瑜,以及其他閣臣,無不是崇尚實務者,君臣之間商議國事,從無虛言假語,都是直接講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然後其他人再予以補充或舉例反駁,最後再由朱由檢拍板。

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良好風氣已經在大明官場蔓延開來。

上至京師部司,下到州縣衙門,每遇大事,各級官員都會舉行會商,最後形成人力所能及的最佳方案,這種形式已成爲大明各級衙門的定式,其結果也被無數事實證明,這是最爲高效的工作方式,對大明的社會發展和進步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尤其是自打破官員任命拔擢的身份後,不少能吏進入到各級衙門的決策層,這種鮎魚效應帶來的衝擊,給大明官場造成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爲了消除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吏員出身的官員們無不是盡心任事,力爭在每件事務上都做到最好,生怕因爲做錯事而前功盡棄。

而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們,內心本就驕傲,也不願在公務處置的過程中被學歷更低的同僚壓一頭。

在這種微妙的環境下,絕大部分官員都是打起精神,儘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

因爲這樣既可以積累政績,利於將來的考覈升賞,又可以向外界證明:瞧見沒有?我們也不是死讀書的傻子,朝廷把我們安插到現在的位子,看重的還是我們的本事。

人都是有自己的尊嚴的。

能考中進士舉人的哪有智商低的?

之所以如此多的人精並沒有在青史上留名,是因爲受到歷史大環境的侷限而已。

要是把這些人放到後世,也基本都是學霸類,尤其是考中進士,比考清北的難度還要難。

或許有人會說,清北也不是個個都是人才。

是,這話沒錯。

但是清北出人才的機率,總比工地上搬磚出人才的機率要高出無數倍吧?

誰能跳出所處的歷史環境去俯瞰和展望?

從來沒有。

每個當世人也都是局中人。

除了穿越者。

當然了,一種優良制度的形成,僅靠自覺是遠遠不夠的,嚴格的、多方位的監督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吏部對各級官員的考覈依然是最重要的升黜方式和手段,但因爲受限於交通條件的制約,吏部根本不可能派遣人員下到每個府州縣去進行實地探查,而憑藉御史及各地錦衣衛的情況反饋的話,又怕不夠全面。

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在從內閣獲悉問題的癥結所在後,朱由檢仍舊採取了後世較爲成熟的做法:任期結束前,所有官員分別對其他人用文本進行評價,之後彙總上報,吏部再根據其他渠道的相關資料,對官員的政績進行綜合評定。

本來朱由檢打算採取在行省、府一級設立吏部分支機構,用於對下級官員進行考評的方式,後因考慮到,這樣一來,極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團體,造成官員抱團的現象,所以最後他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其實以大明現在的官場氛圍,地方官員很難形成利益團體,而且想要如從前那樣混日子也不太可能,現有機制下,有政績很容易就有出頭的機會,適宜慵懶散者生存的生態環境機會不存在了。

只要直面百姓的地方官吏能夠實心任事,那整個國家就會沿着正確軌道向前運行,就算速度慢也沒什麼關係。

既然決定按照後世日耳曼人的經濟模式發展,那就沒必要着急。

現在大明的綜合實力遙遙領先整個世界,不存在需要羣策羣力、彎道超車的緊迫局面,只要路徑正確,慢一點對整個社會更有好處。

在朱由檢的整體規劃中,大明各地的經濟發展要始終維持大致平衡的局面,朝廷財政並不會大力向某個地域做出傾斜。

他不希望看到某地人因爲當地經濟狀況惡劣,從而被迫背井離鄉、離開雙親妻兒去異地打工的情況出現,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家人衣食無憂、其樂融融、安居樂業的場面。

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道德規範、法律約束跟不上,那整個社會就會出現無數醜惡現象,人們爲了撈取更多的金錢會不擇手段,根本不在乎是違法還是違背道德倫理。

現在絕大多數百姓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在工業革命尚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在全社會進行道德建設是最爲重要的。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這纔是儒家文明的精華所在,也是華夏文明長盛不衰的重要支撐,這是整個社會的底線,任何敢於挑戰者,都將會遭到嚴厲打擊。

在有關大明未來的藍圖中,城市化是不會被提倡的。

城鎮化,甚至是美麗鄉村化纔是根本。

只要基礎設施發達,人們在小型城鎮和鄉村,都可以享受到各種優質服務,那就沒必要擴大城市人口和範圍。

當然,想要達成這個美好願景,是需要朝廷拿出天文數字的銀錢來持續投資的。

醫療衛生、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這兩者中的優質資源絕不能向大城匯聚,要均衡分佈,使每一個家庭都能就近享受到最好的醫療和教育資源,這樣才能實現安居。

如果京城的醫院郎中,環境和醫術與某縣城相差無幾,誰會捨近求遠跑到京城看病?

教育也同樣如此。

這兩種資源的再分配一定要公平公正,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之一。

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五十章 殘暴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三十章 預謀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八十章 困難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