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

根據朱由檢的要求,大明全境內所有郎中,都已經被納入朝廷體制內,成爲吃皇糧的一員,與之相對應的是,所有個人醫館也同時全部被收編,這是強制性的,不管你願不願意。

在朱由檢的規劃裡,未來的大明只有公立醫院的存在,個人行醫也可以,但僅限於診所類的微型醫療機構,絕不允許個體建立醫院,這一點會被寫入大明律中,但有違者,即刻罷職歸家。

醫療體系是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社會系統中極爲重要的一環,是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能搞成產業化,要朝着全民免費醫療的方向頑強前進,就算時間再長也要達成。

一旦放開私立醫院的建設,那就意味着產業化的萌芽,等到它將來樹大根深再去整治,就會動用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力量,在既得利益集團暗中對抗下,極有可能釀成不可知的巨大風險,使整個社會陷入動盪之中。

受制於從醫人員嚴重匱乏的窘境,公立醫院的建設速度和範圍異常緩慢,偌大的京城也只建起了四所醫院,職業醫護人員只有六百餘人,相對於京師接近一百五十萬的總人口來說,人均醫療資源少的可憐。

但是比起更多偏遠落後地區的百姓來講,京城的百姓已經是夠享福的了,至少生個病不用跑多遠就能有郎中醫治,並且一般家庭只需付出一點點費用,貧困家庭則是診治拿藥費用全免,這種自古未有的大好事上哪去找?

近水樓臺先得月,皇城根地下過活,總得有點不一樣的福利不是?

與師範大學正式建立籌備工作同時展開的還有醫學院的創立。

不過,與後世門類齊全、生源充沛的現代制度下的醫學院相比,正在籌建中的醫學院顯得寒酸無比。

從嚴格意義上講,與其說是醫學院,實際更像是一個地區衛校的規模。

這個也是沒辦法的事。

醫學院最大的問題倒不是生源。

就拿京城來說吧,這個當今世界規模和人口最大的巨城裡,從醫人數並不少。

原先各種藥鋪診所中,上至東家,下到抓藥的夥計小廝,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足有上千人,儘管這些郎中水平參差不齊,夥計們也只是粗通醫理,但都是醫學院潛在的生源,只要召入學校認真培養,這些人裡的絕大多數,在將來都可以成爲一名有行醫資格的郎中。

但學醫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想培養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郎中,那可是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的,沒個三五七年很難具備行醫資格。

人命關天,這可不是鬧着玩的。

尤其是剛推行幾年的外科醫術,這裡面的諸多細節每一個都不容輕忽,稍有不慎便會釀成大錯。

自從將個體從醫人員全部強行收錄進體制後,在經過初步考覈和篩選後,一部分醫術不錯的郎中被分配到京城各所醫院裡開始坐診,而大部分醫術平庸的,還有衆多原先的夥計小廝,則被集中起來,在尚未掛牌的醫學院校舍中開始上課。

給這些學員授課的當然就是太醫院以及一些醫術精湛的郎中,所用的教材以太醫院新編外科教材爲主,至於傳統中醫學那套醫術,因爲牽扯到個人資質和領悟力的問題,只能通過大課泛講,然後將諸如《千金要方》、《傷寒論》、《本草綱目》之類的傳統醫學書籍下發給每名學員,讓其自修爲主。

想要精研傳統醫學理論,那可是極爲耗費精力和時間的,這裡面的個人因素佔據着主要地位,要不然,千百年來,學醫之人如過江之鯽,成爲名醫的爲何只有極少部分?

刨除一些主客觀因素,個人天賦還是非常重要的。

基於傳統醫學很難出人才這一難點,衛生署在培養學員的時候,有意識地將外科教學作爲了重點,首批參與人體解剖的太醫院郎中們輪番給學員們進行講解,之後便是各種簡單外科手術的實踐,讓學員們熟悉各種醫療器械的適用方法。

在學員們通過標本和圖冊對人體結構有了詳細瞭解後,其中一部分膽大心細的學員在幾名御醫的帶領下,加入到了征伐日本的大軍中去。

在戰場上有更多醫學解剖資源可供利用,並且還可以用傷員做爲施展所學醫術的實驗對象。

當然了,拿來給學員們練手都是日本軍隊中的傷員,大明官軍有專門隨隊軍醫,一旦出現傷亡,都會得到及時有效地醫治。

這些軍醫可都是醫術精湛之輩,不是那些學員雛兒能相提並論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纔是培養和發現人才的最佳途徑。

在經過兩次嚴打之後,大明各地治安狀況好的讓人髮指,幾年來惡性刑事案件極少發生,這也導致每年被秋決的死囚難以找到,對百姓來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可是對外科醫術來說,這就意味着失去了可供解剖的資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纔有了百餘名學員隨軍奔赴戰場的決定。

相信在日本戰事結束之後,大明就會增添不少合格的外科人才,外科醫學也會前進一大步。

崇禎二十四年二月,遠在日本的朱慈烺傳回消息:大明官軍“斬首計劃成功,德川幕府首腦人物幾乎被一網打盡,經略日本事宜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千名官軍在遊擊將軍穆文友帶領下奇襲江戶(東京),猝不及防的幕府軍倉促應戰,未及半個時辰便被大明官軍殺得大敗,作爲幕府軍主力的旗本武士被斃傷一千餘人,其餘潰散,官軍只有五十餘人傷亡。

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光切腹自盡,其餘首腦人物有小半追隨家主自殺,餘者成擒。

隨後,朱慈烺下令成立仿照大明內閣形式的新幕府,並以松潘家木爲首相,池田輝政爲次相。

在與明軍秘密協商數次後,松潘家木帶領新幕府諸相拜會天皇,並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張。

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四十章 大戰4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十五章 譁變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九十章 平息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五百四十二章 帶西夷開開眼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四章 洪承疇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四十章 大戰4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三百六十章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