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

“妹妹現下症狀已與上回前來時大是好轉,老身此次已將上回方子略作改動。妹妹回去後,只需將此付湯藥用水煎服,每日兩次,連服三日,此疾當可無礙,期間忌食葷腥辛辣之物,之後若尚有不適之狀,儘可來此找老身就診便可。”

京城中新建的靜安堂的診室中,方李氏溫言囑咐道。

“奴家謝過姐姐診治,奴家此症已有數載,每逢發作時便只能苦捱數日,有時實是疼痛難忍,可因着男女之別,無奈之下也只能強忍。自從上旬經姐姐把脈開方後,奴家服藥之後舊疾也曾再次發過,可疼起來已是輕了許多,姐姐的藥真是管了大用了!

說話的是一名年過三旬、身着雜花襦裙的女子,她的丈夫是順天府的一名戶房書辦,這回是來開業幾個月的靜安堂複診的。

給她診治的方李氏已是年過五旬的老婦人,相貌並不出衆,但身上那種書卷氣以及和藹從容的神態,卻是一般的女性難以具備的。

方李氏出自京師的中醫世家,自小耳濡目染,隨着家中長輩學了一門好醫術。

長大之後嫁到方家爲人婦,因爲有着出自醫學世家的名號,有時也爲一些豪門大戶家的夫人小姐上門診治婦科之疾,時間長了在京城內也是傳出了不小的名聲。

“春萼,適才老身所說你可都記下了?”

“回奶奶,奴婢都已記錄在案,還請奶奶您過目!”

在那名女子千恩萬謝的去堂前付過診金及藥費離開之後,診室內一旁的一張案几後面,一名十幾歲的丫鬟將狼毫擱在筆架上,拿起書案上一張灑金白紙來到方李氏身前雙手放到診案上,方李氏拿起來仔細地眼看起來。

春萼是方府的丫鬟,從八九歲就跟在方李氏身邊服侍。

因爲乖巧懂事的緣故,方李氏拿她當了自家的孫女般看待,教她識字看醫書,四五年的時間裡,春萼對於醫術也是通曉了不少。

給病人建立檔案,這也是衛生署訂下的規矩。

每一名前來就診病人的姓名、籍貫、所患何種病症、醫官如何診治開方,這些都要留下存檔,利於患者後續病情的處置。

這自然是朱由檢提出的建議,衛生署署正吳有性對皇帝的這一想法大爲激賞,並率先在太醫院內開始實施。

坐落於京師南城的靜安堂是在朱由檢的授意下建起來的,屬於衛生署名下,其面向的羣體就是京城內的所有女性。

朱由檢這個想法也是受了宮裡內安堂的啓示才產生的。

原先周後她們一旦有了那種婦科疾病,因爲男女有別的原因,也不從太醫院招人過來,都是請了京城內出名的中醫世家中的婦人前來診治,靜安堂的方李氏就曾不止一次入宮給貴人們看病開方,其醫術人品都是頗受稱道。

在讓錦衣衛做了一番調查之後朱由檢得知,京城內還是有不少類似於方李氏這種女醫的存在,但礙於名分和身份的限制,她們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只有知道她們的大戶人家纔會專門派人僱請上門,給自家女眷治病的。

在古代,女性患病醫治難的問題一直是無解的難題。

豪門大戶還有比較多的渠道和門路來化解此類問題,而小戶人家的女眷因爲諱疾忌醫,最後在痛苦和煎熬中抑鬱而終的事情屢見不鮮。

至於普通農戶家庭就更別提了,連自家的男性勞力生病都因無錢醫治而亡,女性如果患上婦科之症那就更別提了。

提到在治病問題上的男女有別的問題,朱由檢倒是很容易理解。

別說在這個時代,就是在風氣大爲開放的後世,很多女性患了難言之疾,到醫院就診時一看是男醫生也會掉頭就走,不管大小醫院,婦科、產科有幾個男醫生?

只不過現在更爲嚴重的是,女性不僅是因患有婦科病而羞於被男性醫者診治,就算得了普通的病症也同樣不去找男性診治。

有感於此,爲了能讓廣大女性能夠在患病時得到醫治和幫助,朱由檢決意在京師成立靜安堂,解決女性就醫困難這個頑疾。

但是如何讓這些女醫願意接受拋頭露面,在大庭廣衆之下坐診卻成了問題。

從醫者本身來講,尤其是面對的患者都是女性這一角度上,類似於方李氏這樣的女醫並不忌諱坐診還是上門醫治,但最大的阻力來自於她們的家庭。

在講究男女之防的社會體系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

除了小門小戶或者是農家女眷,爲了生計不得不出來從事一些生產活動之外,但凡有些資產或身份的家庭,家裡的女眷是很少有機會與外界溝通的,更別提長年累月的在外從事什麼職業了。

雖然朱由檢可以強行下旨徵召,或者朝廷用律令要求女醫必須出來從業,但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會導致女醫家庭關係的破裂,影響到人家的家庭幸福與和睦,這是朱由檢不願看的的結果。

朱由檢是個完美主義者,做事總是希望能有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他一直希望的是,不論做什麼事,在不違揹人倫道德、不違法朝廷法律的前提下,遵從對方的主觀意願應該是最爲緊要的。

強迫或者逼迫似乎都不算最佳的方法,而有條件的交還應該是最爲切實可行的策略,也是最爲附和人性的選擇。

想來想去,朱由檢決定,還是採取老辦法:誘之以利。

如果還不接受,那就威之以權。

當然了,這次他拋出的大餅本身也是個不小的問題,在數月前也曾引發不小的非議,但都被他給強行壓制下來。

朱由檢的方法就是:以衛生署的名義徵召女醫,給其類比賜封誥命的品級待遇。

換個意思就是招女人做官,只不過爲了不致引起更大的反對聲,將官職以賜封的名義封賞到被徵召的家中,而不是對照朝廷職官的品級來對待。

此舉雖然不是史上僅有,但對於絕大多數朝官來講,也是很難接受的。

朱由檢特意向懿安皇后、周後二人分說了此事的重大意義,深明事理的二人隨即對此表明了堅決支持的態度。

爲了堵住重臣們地悠悠衆口,懿安皇后與周後在朱由檢的授意下,特意將朝中三品以上大員們的夫人們,以避暑遊玩的名義召入宮中,在宮後苑內遊玩賜宴的同時,將此事講了出來。

還是女人理解女人,懿安皇后和周後將事情掰扯明白之後,當即博得了衆位夫人們的一致贊同。

她們中的很多人在自家夫君未發跡之前,因爲條件所限,也是深受諱疾忌醫之苦,所以對此有着更爲直觀的認識和理解,再加上皇家的威權在那裡擺着,絕大多數人都紛紛表示,回去後定會盡力勸服自家老爺支持此事。

枕邊風的威力果然非同小可。

在夫人們回去後的第三日,朝廷徵召女醫官的條文下發,雖然還是引發不小的議論,但朝堂中卻是出奇的沉默。

重臣們並未就此事提出任何反對意見,這也讓中低層官員們感到疑惑不解。

朱由檢私下也不禁爲自己的妙招得意了半天,惹得周後、田妃她們嬉笑不止。

但僅是讓女醫者出來就診,這並不是朱由檢的根本目的,他還想借此機會做更多有利於女性身心健康的事情。

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二百章 客戶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