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

朱由檢想到的另一條門路就是發動致仕官員以及豪商們捐資助學,在各地興辦學校。

尤其是承平已久、繁華日甚的江南一帶,大多數人已不爲溫飽問題所困擾,創辦學堂、擴建私塾、擴招生源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興文建學正當其時。

雖然江南一直是文風昌盛之地,但尋常百姓的識字率依然不高。

隨着商貿、海貿的興盛,江南大批的手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很多技術正面臨着瓶頸,極大地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而讓更多的能工巧匠能夠讀書認字,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以求在各種技術層面上突破創新,這應該是促進手工業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朱由檢打算把江南的豪商們作爲興辦學堂的主力,而致仕在家的官紳作爲前者的補充。

其實江南大商賈們一直就有資助讀書人的習氣,只不過他們把重心放在了科舉有望的生員身上。

因爲這種提前投資將來會給他們帶來極爲豐厚的收益,一旦被他們資助的讀書人中試爲官,那他們在生意場上就會得到特殊的關照與回報,這種互利互惠的關係下,江南利益集團才一步步地形成。

而朱由檢的打算是開辦平民學堂,而非這種精英式的投機行爲,這種賠本生意怕是商賈們很難接受的。

若是不給這些人一些好處,就想讓他們幫助朝廷完成這種全民普及的義務教育,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雖然朱由檢可以動用廠衛的力量,用殺雞駭猴的方法逼迫他們就範,但這種破壞法律和規則的辦法是與他的初衷相違背的。

讓更多人讀書明理,在用知識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學會遵紀守法,並且讓這種觀念普及到全大明境內,那纔是朱由檢最想看到的結果。

而如果自己開了破壞規則的先例,那以後就很難服人了。

朱由檢之所以想讓江南商賈參與到辦學中來,看中的並不是他們的銀錢,他看中的是這個羣體所具備的人脈。

而且以商賈們靈活的頭腦和思維來看,將學堂交給他們去辦,應該會比官方做的更好。

朱由檢對此事的結果可以想見:學堂辦起來之後,商賈們肯定會一直關注此事。一旦發現這些貧民子弟中有好的苗子,那他們會採取重點照顧的舉措,相反設法將這樣的孩子培養成做官的苗子,哪怕十棵成材一棵,那也是有的賺。

而至於其他資質一般的孩子,他們肯定會用聽之任之的方式不再過問,反正只要糊弄過去就行。

他們這種自以爲聰明的想法其實正中朱由檢的下懷,朱由檢辦學的目的只是爲了提高全民識字率而已,又不是爲了培養更多的官員。

現在的關鍵就是如何誘使他們將更多的學堂辦起來,並且利用他們掌握的人脈來提供更多的師資力量,至於其他的問題根本無足輕重。

想來想去,朱由檢決定以名爵酬功的方法來進行試水,如果此法效果一般,那就再想別的辦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興辦教育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沒必要太過倉促,急也沒有用,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名爵並非真正的爵位,而只是一些榮譽頭銜,有了這樣的榮銜就可以見官不跪,與生員的資格類似,但要比生員的檔次要高一些。

這項計劃還不至於招致朝臣的一致反對,因爲這是有先例的。

當初自己剛剛穿越過來,朝廷財政窘迫無比時,侯恂就提出過這樣的主張,只不過隨着事態的迅速好轉,這項建議也就此擱置而已。

隨着時間的推移,不知不覺間已至小雪的節氣,路上的行人也因天氣寒冷的原因而逐漸減少。

京師西城一座四進的宅院後宅書房內,剛剛下值的溫體仁摘下烏紗、脫了官服和官靴,在婢女的服侍下換上一身寬大的青色道袍,踩上一雙輕便舒適的錦緞步鞋後,渾身頓覺輕鬆無比。

“去,讓二公子來書房一趟!”

溫體仁在椅子上坐下後吩咐道。

“是,老爺!”

婢女蹲身一禮後出了書房,反身將門扇輕掩後向側院而去。

不一會功夫,一身藍色直裰、頭髮用束帶扎着的溫侃敲門之後推門而入。

“孩兒見過父親,不知父親大人喚兒前來有何吩咐?”

溫侃向溫體仁施禮後恭敬地開口問道。

“禎玉,過幾日司農寺官署即將開始正式運作,作爲司農寺爲數不多的主官之一,你可準備妥當?入職之後可有何打算?且說來與爲父聽聽!”

溫體仁看着年過三旬的次子,臉上的神色與平時一般無二。

自家的三個兒子在學問上均無所長,長子與三子都只有生員的功名在身,只有這個次子於數年前勉強中舉。

溫體仁本想給次子找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因他與原吏部尚書王永光交惡的緣故,一直未曾如願,無奈之下,只能讓其在家中等待合適的時機與職位。

崇禎八年上半年,溫體仁終於抓住時機,一舉將王永光參倒,這才報了此前之仇。

過後不久,在時任吏部左侍郎周雲的默許下,溫體仁不顧其他幾名閣老的反對與嫌棄,厚着臉皮將次子硬是安插到了內閣七品中書舍人的位子,並對外美其名曰:舉賢不避親。

在溫體仁的計劃中,最終他會在致仕之前,舍了自己這張老臉求皇帝一次,將這個最有出息的兒子安插到順天府推官的職位上,自己帶着其餘二子回烏程老家,也算是盡心盡力了。

沒想到這幾年隨着皇帝的性情大變,對自己卻是更加的信任和厚待,不僅賜恩蔭給了自己的長子,而且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將一個遠勝從六品推官的位子賞給了次子。

皇帝的恩賞讓溫體仁在更爲忠心耿耿地同時,對自家後代的前程也有了更大的野望。

“稟父親大人,孩兒原本對司農寺之權屬並無太多涉獵,在知悉得賞新職之後,孩兒也是抓緊搜尋相關文檔資料以備他用,這幾日倒是小有所獲,如此於寺務上倒也不致露怯。”

溫侃雖在學問上並無過人之姿,但從小受溫體仁的影響,對於爲官之道倒是頗有一套,爲人處事也是八面玲瓏,揣摩上意也是比較拿手。

“至於寺務如何開展,孩兒以爲,還是遵照兩位少卿之意便可,孩兒自會少言多做,方不致令上官生厭。”

溫侃見父親臉上有欣慰之意,緊接着便將初步的打算講了出來。

“我兒做的不差!此舉方乃爲官、尤其是下官之道!爲父就是生怕你會依仗吾之權勢盛氣凌人、威壓上官,以致惡名在外,傳到宮裡會使聖人不快,累及爲父之名。我兒能懂此道,爲父無憂矣!”

溫體仁手捋鬍鬚,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來。

“且請父親大人寬心,孩兒豈是不知進退之人?孩兒以爲,聖上雖是將父親按在大司農之位,其實就是想將司農寺之地位拔高,但又礙於衆官之口才隱忍下來。待司農寺有了相當之成就,聖上定會將其拔至六部同等之品級,孩兒覺着,司農寺大有可爲!”

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六十章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一百章 心安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九十四章 獻營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二百章 客戶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