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上)

自六月津門初築以來,不但高麗、燕雲,連泉州、明州的商人都聞風而至。這段時間裡歐陽適每日都得意洋洋,因爲津門開港以後,從海上來的商家就都爭先恐後地跑來給他擦鞋。看着自己家族中的長輩都向自己低頭,甚至實力比歐陽家更爲深厚的黃家在自己面前也無不唯唯諾諾,那種快感實非言語所能形容。

然而自楊應麒清理帳務、釐定關稅以後,這一切就全變了。雖然衆人見到他仍然畢恭畢敬,但特地來拜訪他的人卻少了。因爲那些商人發現:只要按楊應麒貼出來的告示行事,那麼不去找歐陽適也能達到貿易的目的。那一套文書會計系統,經過楊應麒的調整後更爲嚴密,之前歐陽適所開的後門一個個體面地合上了。津門的人忽然弄明白了:真正左右着整個津門經濟命脈的,其實是那個才十六歲的少年!

於是衆商家又都爭先恐後地想來巴結這位權力比歐陽適更大的七將軍,然而卻誰都找不到他。在津門呆了一個月後,楊應麒便拖着一車書在遼東半島亂跑了。他一個山一個山地去看,一條河一條河地去嘗,一個村一個村地去跑。

蕭鐵奴因爲最近沒仗打,便與楊應麒一起亂逛,走了兩天心中疑惑,問楊應麒道:“大哥遠在東京,實際上是把三州政務都交給了你,你既不呆在津門,也不去遼口、來遠,卻整天在這裡轉悠,這算什麼道理?”

楊應麒笑道:“復州的政務,治安有捕頭,市集有市監,訴訟有法官,收稅有稅官,緝私有歐陽的船隊,行政文書有盧克忠在主持——這臺子已經搭好,我回不回去都沒事。至於辰州開州,暫時就別管那麼多了。張浩王政我見過,都是能幹的循吏,有他們在,辰開兩州的民生壞不了。再說還有楊樸在旁協助統籌呢。”

蕭鐵奴道:“什麼事情都讓別人幹了,那還要你這七將軍來做什麼?”

楊應麒道:“協調各部,統籌全局,察微糾謬,以應變故——我要乾的就是這些。”

蕭鐵奴笑罵道:“果然是讀過書的,說話也不一樣!明明是不幹活到處亂跑,卻被你講的好像大有道理似的。”

楊應麒道:“爲政的要義,主要讓有才能的人能夠上位,再儘量讓各方面的利益羣體能夠表達自己合理的利益訴求,能做到這兩點便差不多了。我要做的是體制的建設,而不是庶政的處理。這就像鋪好了一條道路,只要大部分走路的人覺得這條路好走,就會自覺地去維護它,不用鋪路的人過份操心。咱們地方小,人口少,卻背靠大金,面向大海,政治資源和物產資源相對來說都十分豐富,民氣又正旺,正是國富民稀的好時節,最易治理。”

蕭鐵奴問道:“不過你這樣子跑來跑去,應該也不是真的在遊山玩水吧。”

楊應麒道:“自然不是。咱們這些天踏過的土地,都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地方小,人民少,要想崛起,你說該怎麼辦?”

蕭鐵奴冷笑道:“這還不簡單!等我們站穩了腳跟便向西進軍,把中京上京、南京西京都給打下來!打它三座城池,國主至少得給我們留一座吧!等把大遼都滅了,我們也不要多少地方,要燕雲十六州就好!”

“燕雲十六州?老六你好大的胃口!”楊應麒道:“我的想法卻和你不同。我的意思是:無論我們以後打下多少城池,寸土不取,都要交給國主。”

蕭鐵奴驚道:“老幺!你跟我開什麼玩笑!”

楊應麒道:“我沒開玩笑。對我來說,只要能保有復、辰、開三州就足夠了。”

蕭鐵奴哼了一聲道:“沒想到你這麼胸無大志!這個半島屁大一點地方,抵得什麼!說到人口,還不如一個東京!”

楊應麒道:“現在自然不如東京,但過個幾年,東京就再別想和津門相比。”

蕭鐵奴知道他這話並非誇大,沉吟道:“你的意思,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楊應麒道:“我們要壯大自己的勢力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粗放式的,那就是不斷地吞併土地和人口。但我們是大金的附庸之部,這種事情幹得多了不免遭人疑忌。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還得依賴大金這個靠山呢。所以這條路是萬萬不能走的。”

蕭鐵奴道:“那第二條路是什麼?”

“第二條路,就是對外韜光養晦,對內精耕細作。”楊應麒道:“譬如種田,這幾天你也看到了,復州原來的居民耕作方式極爲落後,農具緊缺,又不懂得協作。我們漢部良農一畝地的出產抵得過他們五畝地。而且他們又不太懂水利,不大懂積肥,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各種雜糧來補充主糧的不足,不懂得利用大豆、番薯等作物來改善土壤的肥力——而周勝這幾年下來對這些卻都已經得心應手了。現在我們正在逐步安定下來,等過了年,我便會委派良農到各個村莊去,租借給他們農具、牛馬,教會他們如何精耕,如何保持水土,如何種植新作物。等我們的錢積攢得更多了,再把水利一個個修建起來。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和遼東半島的地力,養個一二百萬人不成問題。”

蕭鐵奴點了點頭,楊應麒繼續道:“農事如此,商事也如此。長白山混同江物產豐富,但女真人能利用的卻不多。我們如今是大金一部,既然是同處一國,對內,工商可以打着‘駙馬爺’的旗號深入到大金每一個角落——實際上國主也允許我們這麼做,因爲那對女真也是有好處的;對外,可以利用大金的國威滲透入契丹、高麗甚至大宋。以大金之物產供漢部之工虞,令天下財富匯聚津門,再以工商之富沾潤農事,漢部的基業便堅不可破!女真人將我們安置在這裡,其中一個原因只怕是因爲這裡無險可守。可他們不懂得,天下間最爲險要的不是山河之險,而是人心向背!若我漢部全體都是敢戰之民,能戰之兵,誰敢來犯?這就叫富強之國不可犯,有志之族不可欺!”

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192章 密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7章 去向(下)第253章 盟友的恐懼感(上)第34章 海賊水兵(上)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14章 說親事(下)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275章 人心公道殊且異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下)第2章 部勒(上)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40章 兵下遼東(上)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上)第332章 金蘭折(下)第212章 飼野狼(上)第169章 飢亂第263章 威逼利誘和解(上)第318章 大漢軍心(上)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下)第185章 變第206章 學生潮(下)第164章 請辭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85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下)第32章 始議封侯(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217章 窺九鼎(下)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上)第263章 威脅利誘和解(下)第356章 蝶夢(上)第186章 窮第341章 聚首(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249章 兵機順藏變(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221章 救溺自溺(上)第166章 使者第40章 兵下遼東(下)第240章 一檄文天下安(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129章 仁義之師>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下)第12章 鷹兔(下)第150章 國之樑第27章 得文吏(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下)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下)第35章 襲遼帝鑾(上)第44章 東京平定(下)第86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上)第308章 華表的污點(下)第195章 李綱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上)第295章 晉北的財路(上)第271章 喪家之犬悔何用(上)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上)第304章 制衡與制肘(下)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下)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上)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節(下)第308章 華表的污點(下)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下)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213章 嫁寡姐(上)第321章 當世活佛(下)第249章 兵機順藏變(上)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下)第38章 南朝北意(下)第31章 造船之業(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339章 民之貴(下)第27章 得文吏(上)第315章 兵來將擋(上)第93章 書生仗劍北遊(下)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331章 七軍沒(下)第348章 秦府(下)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下)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上)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下)第149章 民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