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埋頭準備

李靖此言一出,張君武熱切的心當即便冷靜了下來,沒旁的,別看帝國屢次大勝東突厥,先後擒獲的俘虜不在少數,可那都是機緣巧合之故——無論是活捉處羅可汗的朔州之戰還是後來的河北之戰,帝國大軍能擒獲大批戰俘都是因困敵於城中所致,真正在正面作戰時俘虜的草原部族戰士其實極少,一旦到了草原上,可就沒城池供帝國大軍利用了,擊潰草原大軍不難,可沒有足夠的騎兵的話,根本無法阻止草原部族兵的四散潰逃,更麻煩的是草原部族軍一次戰敗後,很快就又能集結成軍,簡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強。

“嗯,藥師所言頗是有理,懋功可有甚要補充的麼?”

儘管已是暫歇了今秋出兵的想頭,然則既已將諸般臣工都召了來,卻也不能就這麼不了了之,終歸還是須得聽聽其他人的意見纔是,正是出自此等考慮,張君武在贊同李靖的同時,又將問題丟給了徐世勣。

“陛下明鑑,微臣也以爲此時火候尚差一線,不若先讓三方多打上幾年,待得三方皆疲之後,我帝國大軍再行出擊,於徹底蕩平三方之際,也好趁機施恩草原各部之民衆,是時,輔以治理良方,自不愁草原諸族不歸心。”

徐世勣顯然是猜到了張君武的心思,在應對上明顯有着投其所好之意味。

“唔,也罷,姑且先如此也好。”

向徐世勣徵詢本來就只是走個形式而已,張君武也自沒指望其真能拿出個甚驚天妙計來,這會兒聽其所言大體不差,也就沒再多言羅唣,無可無不可地吭哧了一聲,便打算就此結束此番議事了的。

“陛下,老臣倒是有個想法,只是不知當講不當講。”

張君武話音方纔剛落,都還沒等衆宰輔們開口稱頌呢,卻見王誠突然冒出了句話來。

“哦?軒逸有甚想法只管直說好了,朕聽着便是了。”

王誠的能力雖是平平,可一來足夠忠心,二來麼,時不時也能整蠱出些陰招,加之其一向負責情報工作,張君武對其還是頗爲信重的,自不會不給其開口言事的機會。

“陛下明鑑,老臣以爲欲使三虎相爭,終須得下些餌料,若不然,戰恐不烈,今,薛延陀使者既至,不妨多許其一些各省收繳上來的舊甲冑兵刃,換回些戰馬耕牛,一者可讓薛延陀放心大膽去攻伐東突厥,二來我帝國百姓也可多些耕牛用,此實爲兩利之事也,應是可行。”

聽得張君武首肯,王誠立馬便來了精神,笑呵呵地便將所謀之策道了出來。

“這個主意不錯,具體配額增加多少就由愛卿與咄摩達支去談好了。”

隨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帝國科學院終於初步掌握了土高爐技術,三座鋼鐵廠先後上馬,雖都尚在最後的調試之中,可鋼鐵產量大幅度提升已是指日可待,如此一來,也就無需再收回舊甲冑與兵刃的回爐上做文章了,與其費事消融那些舊甲冑兵刃,倒不如設法交易給薛延陀來得強,再者,軍械研究所的槍械研究也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後裝針擊槍的定型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兒,待得火槍登場之後,甲冑以及冷兵器也就該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了,正因爲此,張君武自是不擔心那些甲冑兵刃流入草原會對將來的征戰草原有多大的影響。

“陛下聖明,老臣遵旨。”

不打仗的話,軍情局的工作就難以體現出來,只主管軍情局的王誠也就難以發揮出他宰輔的作用,而今總算是撈到了個好差使,王誠自是樂意得很,緊着應諾之聲裡滿滿皆是洋洋之自得……

瑞明八年五月二十八日,經過數日的艱苦談判,帝國與薛延陀使節團最終達成了一筆買賣——帝國以三副舊甲冑換一匹馬或一頭牛的價格,從薛延陀購入大批牛馬,又以數量不少的兵刃換取了近萬隻羊,從等價交換的角度看,帝國明顯吃了虧,無他,在草原上,一副甲冑就能換一匹馬,畢竟草原上缺鐵,馬卻是多得是,然則張君武卻是很爽快地批准了此項看似吃虧的交易,咄摩達支滿載而歸的同時,也自沒忘了向帝國保證一定會給予東突厥重擊,以教訓猖獗的咄苾老賊,對此,張君武表示樂見其成,並設宴爲咄摩達支踐行。

瑞明八年八月十三日,在得到了帝國大批甲冑兵刃的支援之後,薛延陀果然向東突厥帝國發起了兇狠的攻勢,與此同時,突利可汗也率大軍從東面出擊,與薛延陀大舉形成了夾擊之勢,頡利可汗見情形不對,下了強徵之令,從所屬各部族大肆抽丁,短時間裡聚集了近四十萬大軍,先是長途奔襲,一舉擊敗了毫無準備的突利可汗所部,殺得突利可汗不得不率殘部逃到了遼西,託庇於帝國。

在迅速擊垮了突利可汗之後,頡利可汗又回師與薛延陀在栗色原展開決戰,雙方對峙近月之後,一場草原上罕見的大規模騎戰就此爆發,最終東突厥大軍依仗着兵力上的絕對優勢,擊敗了薛延陀大軍,只是在頡利可汗準備乘勝追擊之際,帝國幽州都督孟武突然聯合突利可汗殘軍殺進草原,擺出了要抄頡利可汗後路之架勢,不得已,頡利可汗只得放棄了對夷男所部的追殺,轉而率部向東,準備與帝國大軍大戰上一場,卻不料孟武竟只是虛晃了一槍,在劫掠了十數個小部落之後,便即撤回到了長城以內,對此,頡利可汗雖是惱火已極,然,卻又不免擔心會惹來帝國的大規模報復,並不敢兵進長城,只能是悻悻然地率部回了狼居胥山。

東突厥汗國雖是在東西兩線的作戰中都取得了勝利,看似極其之輝煌,可實際上麼,損兵折將不少,又因着抽丁過多,導致中小部族離心離德,國中之生產也自大受影響,國力進一步衰竭,已呈外強中乾之勢,然則帝國卻並未趁機攻伐東突厥,一者是因嚴冬將至,二來麼,也是因帝國目下尚未做好最後的準備。

帝國是不曾大動干戈,可私下裡的動作卻並不少,一是取消了與東突厥汗國之間的互市,嚴格控制鐵、鹽流入東突厥,二麼便是再度以優惠的價格提供舊甲冑以及兵刃,從突利可汗以及薛延陀手中收購了大批牛羊馬匹,更增加了交易給這兩方的精鹽配額,鼓勵這兩方以鹽、鐵去拉攏隸屬於東突厥的中小部落。

還別說,有了鹽、鐵這兩樣利器,無論是突利可汗還是薛延陀,都很快便從大敗中恢復了過來,在順利地拉到了不少對頡利可汗怨氣沖天的中小部落之後,二者的軍力很快便得以恢復,甚至比原先要更勝一籌,然則就在突利可汗與夷男準備再度發力之際,帝國卻突然中止了援助,理由是國中鹽鐵已頗見緊張,無法再大規模供應,對此,夷男與突利可汗雖是分別派出了多批使者趕往長安交涉,奈何帝國態度堅決,毫無半點的通融,兩方雖很是不甘,卻也沒轍。

大戰過後的草原雖是再度恢復到了原先的三方對峙之格局,可三方的戰爭潛力都已被消耗了大半,尤其是東突厥一方的潛虧更爲嚴重,又因帝國嚴禁管控,財政日趨緊張,爲維持龐大的軍隊,頡利可汗不得不飲鴆止渴地竭澤而漁,加大了向各部族抽稅的力度,橫徵暴斂之下,治下各部族無不唉聲載道,而爲了防止各部族去投奔突利可汗以及薛延陀,頡利可汗下了道嚴令——所有膽敢投敵者,一律滅族。

爲鞏固統治,頡利可汗不惜大肆殺戮,連着滅了十數個叛逃的小部落,在滴血的屠刀面前,各中小部落敢怒不敢言,如此一來,東突厥算是勉強穩固住了統治地位,只是下頭的人心卻已是散了的。

瑞明九年三月初五,帝國各省選拔出來的千餘舉子齊聚國子監貢院,開始了帝國第一次科舉大比,三場考試下來,主考官杜如晦、副主考孔穎達、岑文本會同各方考官取士六十名,並於三月十日在太極殿舉行殿試,張君武欽點貝州武城(今河北邢臺清河)人孫伏伽爲狀元,榜眼爲常州晉陵人高智周,探花爲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孫處約。

瑞明九年三月十五日,金榜放後,張君武在兩儀殿接見了前三甲,並下恩旨:給前三甲乘馬環城誇官之榮耀,城中百姓圍觀者衆,當晚,張君武又於太極殿賜宴所有六十名中進士者,並着朝中正五品以上官員作陪,新科狀元孫伏伽代表所有進士當場作賦答謝聖恩。

瑞明九年三月十七日,張君武宣佈成立翰林院,以爲編撰經書子集併爲皇帝之幕僚,調孔穎達爲翰林院掌院學士,大比前三皆入翰林院聽用,又將秘書郎等官裁撤,併入翰林院中,新科傳臚(第四名)以下所有進士由吏部選派充實朝堂或是下派地方不等,至此,科舉諸般程序遂成定製……

第341章第三百四十一章 喋血宛洛大道(九)第160章第一百六十章 瞬息萬變(一)第632章第六百三十二章 橫掃舒州(二)第374章第三百七十四章 圍點打援(五)第295章第二百九十五章 強取伊闕關(二)第417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各自備戰第377章第三百七十七章 城下之盟(三)第260章第二百六十章 鐵血南陽(四)第520章第五百二十章 臨洮之戰(五)第309章第三百零九章 韓信嶺攻防戰(一)第91章第九十一章 大破無上軍(五)第111章第一百一十一章 好消息壞消息(一)第379章第三百七十九章 吃了一彈章(二)第167章第一百六十七章 吃人魔軍(四)第587章第五百八十七章 勇取九宮山(二)第215章第二百一十五章 正統之爭(一)第133章第一百三十三章 軟硬不吃(五)第587章第五百八十七章 勇取九宮山(二)第642章第六百四十二章 輔公佑的末日(五)第291章第二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一)第495章第四百九十五章 警訊連連(二)第526章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個擊破(四)第七百二十一章 遼東戰役(九)第113章第一百一十三章 好消息壞消息(三)第122章第一百二十二章 少艾之慕(二)第515章第五百一十五章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六)第631章第六百三十一章 橫掃舒州(一)第530章第五百三十章 巧取居庸關(二)第六百八十章 攻守轉換(六)第102章第一百零二章 以正合,以奇勝(七)第433章第四百三十三章 特種戰(一)第265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懲戒之戰(五)第六百六十一章 摧枯拉朽(六)第46章第四十六章 伏兵對伏兵(二)第67章第六十七章 雙洎河之戰(二)第419章第四百一十九章 挫敵鋒銳(二)第182章第一百八十二章 方城大捷第116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曲徑通幽(一)第596章第五百九十六章 急襲江陵(三)第七百章 會攻伏俟城(一)第509章第五百零九章 走投無路(三)第237章第二雷百三十七章 雷霆一擊(一)第六百五十六章 摧枯拉朽(一)第七百一十七章 遼東戰役(五)第350章第三百五十章 猛攻太原城(四)第218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納妃之議第157章第一百五十七章 灞水之戰(二)第183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智賺敵騎第41章第四十一章 各方博弈(二)第114章第一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壞消息(四)第583章第五百八十三章 血戰襄陽(三)第4章第四章 突出重圍(二)第475章第四百七十五章 反身一擊(二)第208章第二百零八章 安定關中(二)第414章第四百一十四章 喋血張八嶺(五)第592章第五百九十二章 再戰夷陵(三)第561章第五百六十一章 殺雞儆猴(二)第6章第六章 虛實相間(一)第342章第三百四十二章 成王敗寇(一)第181章第一百八十一章 末路窮途(二)第160章第一百六十章 瞬息萬變(一)第640章第六百四十章 輔公佑的末日(三)第578章第五百七十八章 揚眉劍出鞘(一)第641章第六百四十一章 輔公佑的末日(四)第419章第四百一十九章 挫敵鋒銳(二)第173章第一百七十三章 再戰洛河(一)第29章第二十九章 算與反算(三)第580章第五百八十章 揚眉劍出鞘(三)第102章第一百零二章 以正合,以奇勝(七)第322章第三百二十二章 驕兵照樣勝(二)第64章第六十四章 詐取鄭州(四)第六百七十二章 天降神兵(三)第625章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灘登陸(三)第641章第六百四十一章 輔公佑的末日(四)第590章第五百九十章 再戰夷陵(一)第573章第五百七十三章 曬鹽法第66章第六十六章 雙洎河之戰(一)第317章第三百一十七章 血肉磨坊(五)第71章第七十一章 將計就計(二)第474章第四百七十四章 反身一擊(一)第597章第五百九十七章 急襲江陵(四)第356章第三百五十六章 李唐的覆滅(六)第153章第一百五十三章 因變而變(二)第440章第四百四十章 圖窮匕見(三)第171章第一百七十一章 遍地烽火(四)第225章第二百二十五章 初戰不利(三)第566章第五百六十六章 騎軍對決(四)第七百零六章 突如其來的大案第3章第三章 突出重圍(一)第126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陰謀進行時(三)第六百七十四章 委屈亦然無法求全(二)第69章第六十九章 雙洎河之戰(四)第591章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戰夷陵(二)第423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真假劫營(三)第525章第五百二十五章 各個擊破(三)第169章第一百六十九章 遍地烽火(二)第158章第一百五十八章 灞水之戰(三)第48章第四十八章 滎陽大戰(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再戰曼頭山(一)第550章第五百五十章 決議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