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臺北故宮珍寶 看一看盛世的瑰寶

臺灣文物專家們從中挑選了十件,取名“故宮十大國寶”:

1 散氏盤

此爲西周晚期銅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盤高20.6釐米,腹深9.8釐米,直徑54.6釐米,地盤直徑41.4釐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約,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線條婉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爲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爲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 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 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爲證明。散氏盤 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 ,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2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

汝窯爲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於重複施釉的關係,釉層略具厚度,並帶有流動性。口沿處釉層較薄,隱約透出胎土色澤;而四個雲頭足的轉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絃。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淨端莊,充分展現北宋制瓷工藝對於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3 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

高:14.8公分 徑:32.4公分,壇城(Mandala)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結構的法器。這件壇城是達賴喇嘛五世於清朝順治九年(1652)送給順治皇帝的禮物,高14.8釐米,直徑32.4釐米,通體鍍金,並以綠松石鑲嵌,極爲珍貴,由此可見清朝與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聯繫。

4 松山行旅

范寬是北宋中期著名畫家,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這幅作品爲設色絹本,高206.3釐米,寬103.3釐米,由上而下分爲三段,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主體是氣勢雄渾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隊商旅奮力趕路,在巨山的襯托下顯得極爲渺小。此畫原本不知作者是誰,後來被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霖燦發現畫右下角樹葉中有范寬的簽名。據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員透露,該隱藏在樹葉中的簽名最先是被一個工友(清潔工)首先發現的。

范寬出身於關地區,因得飽覽北地的雄渾景緻,筆下山水氣勢磅礴。《溪山行旅圖》是范寬傳世的唯一真跡,右下角樹叢中有范寬的名款。《溪山行旅圖》的畫面由下而上分三段佈局,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這也是中國早期山水畫中常見的空間表現手法。畫中傳達着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以天地爲萬物之逆旅,人類只是其中短暫的過客。

5 早春圖

據說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現任館長石守謙最喜歡的一幅畫。這幅作品屬於設色絹本,長158.3釐米,寬108.1釐米,作者爲北宋時期著名的宮廷畫師郭熙。

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宮廷畫師,這幅作於1072年的《早春圖》,充分體現他的繪畫成就,畫上如蒸雲般充滿動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畫面中央的主山之外,兩側有舟子、漁人、婦人、童子在水邊勞動。這是春雪乍融的時節,草木纔剛開始發枝,自然界與生民百姓都正開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環。  北宋畫家對於四季節氣與自然律動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觀察四季山水,說:「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 ,冬山慘淡而如睡。」這幅《早春圖》表現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范寬迥然三段的嚴峻構圖,卻多了一股微妙的氣氛,柔和了物象,也統合了全畫遠近、深淺的空間感,塑造出可遊可居的理想山水。

6 萬壑松風

此畫長188.7釐米,寬139.8釐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畫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橫跨南北宋兩代,是中國畫史上承上啓下的人物。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期的作品,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爲“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

李唐(約 1049-1130 後,另一說約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職於畫院,靖康之難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畫院後,再度入畫院任職。李唐橫跨了南北宋兩代,是畫史上承先啓後的人物。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的作品。圖中是粗礪嶙峋的石質山壁,松樹林於亂石中拔起,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兩側的溪澗流水沿石而下,觀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與聲音。比起范寬、郭熙兩位前代的大師,由於主山的比例縮小,且去除了霧氣的使用,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

7 快雪時晴帖

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短信,他在一場大雪初晴之時想起了遠方的朋友,原帖長23釐米,寬14.8釐米,內容如下: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王羲之的作品已無真跡傳世,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的《伯遠帖》同列爲三件稀世珍寶,珍藏於他的書房“三希堂”中。另兩幅字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歷史上着名的「書聖」王羲之,以優雅閒逸着稱,此帖則是傳世作品中筆劃最爲圓鈍的,更富有質內斂的氣質。其筆法與結字,幾近無懈可擊,行氣舒緩連貫,給人悠從容的感覺。王羲之的作品今已無真跡傳世。這件《快雪時晴帖》與同藏於臺北故宮本院的《遠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

8 國子監刊本爾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印,保存完整。國子監自五代開始刊刻經籍,但如今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書規模的重要物證。值得一提的是,古書的字體與刊印形式也如藝術品一般有其風格演變的歷史。這部《爾雅》的字體端莊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爲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9 藏文大藏經

藏文佛經的裝幀形式不同於漢族人習慣用的佛教經本,而是以經葉經版和經衣組成。經葉呈長方形,一張張疊成一摞,上下以經版夾住,然後用絲帶紮緊,並附上白色哈達,最後以黃綾經衣包裹,成爲完整的一函經篋。這種經本形式源自印度,爲西藏佛教沿用,稱爲“梵夾裝”。此爲清朝的收藏,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均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300~500葉不等,經葉依次序疊放後,邊緣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結等8種圖案。

10 帝鑑圖說

這是張居正爲當時年僅10歲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所編的教科書,每段故事先錄一段簡短的史傳記載,再翻譯成當時通行的白話文,於文末提醒爲政之方,通俗易懂。“臺北故宮”所藏《帝鑑圖說》共兩冊,是清代內府的圖繪寫本,色彩鮮豔,製作精美。依製作人員的年代判斷,應該完成於咸豐十一年(1861)之後。

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根據普通民衆的推舉,評選出了“票選十大國寶”,其中僅一件和專家評選重合,顯示了臺灣民間對待文物的態度和專家有着顯著的不同:

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最受人喜愛的藏品,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匠人巧妙地運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變化,雕出一株渾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莖,翻卷的菜葉以及葉片山的昆蟲,均栩栩如生。傳說這是清末瑾妃的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昆蟲象徵多產,祈願多子多孫。

這棵“翠玉白菜”原陳列於清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宮,是清代藝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雕成,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萊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反捲,筋脈分明,上面還攀爬兩隻紅色小息的螽斯蟲,屬飛蝗科,俗名“紡織娘”或“蟈蟈兒”,善於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樣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會出水一樣,增添了活意,令人歎服。在當時,白菜象徵家世清白,螽斯蟲則有子孫綿延之意。是件別有含意的嫁妝。

據傳,翠玉白菜原是珍妃的嫁妝,怎麼會在瑾妃所居住的永和宮內呢?原來這裡面還有一段插曲:瑾妃和珍妃是姐妹倆,她們同時被選爲光緒皇帝的妃子,其父爲姐妹倆各準備了豐厚的嫁妝,瑾妃愛財就給她許多金銀財寶,妹妹珍妃不愛財,陪嫁的箱子裡面全是書,其父就把這件翠玉白菜作爲補償給了珍妃。當瑾妃發現嫁妝中沒有“翠玉白菜”就大吵大鬧起來,看到姐姐吵鬧,本來就不愛財的珍妃於是乎就把這件寶貝給了姐姐。瑾妃長相比珍妃差遠了,不但肥胖而且脾氣極壞,珍妃容貌端莊美麗,知書達理,這大概也是珍妃受到光緒寵愛的緣故。

這個是北京故宮的翠玉白菜與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比較起來,就顯得稍爲差一些,給人的感覺是不嫩!似乎是老了,不過話又說回來,畢竟是玉製品,也算是件不多見的珍寶。

中華民族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佩玉的習俗,這組以青綠玉雕成的龍形佩產自戰國時代,長20.5釐米,寬7.8釐米,厚0.75釐米。像這樣尺寸如此之大而又保存完好的佩玉實屬罕見。

青綠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層灰白斑。雕作一對盤旋繞轉,氣勢矯健的大龍。雖然體積甚大,但以絲線穿系之,仍十分平衡。兩面花紋相同。卷鼻與長鬣分別向前後伸展,下頦作圓弧形,龍口上下顎以分,腮邊刻飾雕有斜格紋的盾形圖案;似蛇的體軀,又附加各式卷勾;龍體上滿雕谷紋,穀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紋。爲典型的戰國風格。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傳世的,成對戰國玉龍形佩爲數甚豐,但鮮有尺寸如此長大,而品相端莊,雕工精緻的佳品。這應爲當時最高級的貴族,始能擁有的,象徵身份的玉佩。

長11釐米,寬6.4釐米,正面以多層次鏤空技法,呈現大雁穿梭於河塘葦叢間的景況,塑造出線條層疊的豐富空間。背面則由銅製帶扣,供穿系革帶之用。這件作品既有元朝帶飾的橢圓造型,又只呈現大雁而無獵鷹,可能創作於元明風格交替的時期。

遼、金服飾中,常見獵鷹捕雁的紋飾題材,稱爲「春水」,與北方鮮卑、女真族在春日縱鷹捕雁的習俗有關。明代以後的匠人承襲了這個傳統,但淡化了 遊牧民族的狩獵特質,因此構圖不見獵 鷹,只見大雁。本作品既有元朝帶飾的橢圓造型,又只呈現大雁而無獵鷹,可能創作於元明風格交替的時期。

此爲清院本(北宋張擇端原作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設色絹本,長1152.8釐米,寬35.6釐米。“清明上河圖”歷代有很多畫家相繼模仿,清院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仿本,雍正皇帝下詔繪製,乾隆年間完成。此版本廣採各家所長,並增添了很多明清時代的特殊風格,如踏青、戲劇、猴戲、特技和擂臺等。

5 掐絲琺琅天雞

爲18世紀後期文物,銅胎,仿古銅器天雞尊形制,高25.8釐米,寬9.0釐米,最長處21.0釐米,重約3535克。 銅胎,仿古銅器天雞尊形制,鳳首與背部「T」形 脊鍍金,餘施淺綠及藍地滿飾各式羽紋,腹飾獸面紋,喇叭式口飾纏枝花及柺子龍等變飾,雙足蹲在車軸上,以內卷的尾羽和鏤制的車輪爲座,器形莊重,釉色鮮明 麗,是上好的陳設器。根據粉紅、紫紅等釉色,應屬十八世紀後期的文物。

6 快雪時晴帖

與專家評選相同。

這是乾隆皇帝的夏朝冠,又稱爲涼帽。冠高14釐米,直徑28釐米,冠頂高12.4釐米。帽體以一種出產於東北的“玉草”編織而成,涼爽舒適。夏朝冠帽頂需繫上「冠頂」、正面飾上「金佛」、並於背面綴上「舍林」,現以故宮院藏的冠頂、金佛、舍林等配飾搭配,大致還原爲當年的樣貌。這些帽飾均嵌有東北出產的名貴珍珠 「東珠」。在清朝的制度中,只有皇帝王才能享有在「冠頂」與「金佛」上嵌入十五顆東珠的特權。

這件清朝木雕是廣東宮廷匠人楊維佔所作,高18釐米,寬9釐米。這件比一本書還小的沉香木上雕刻出9位老人在危巖壁洞邊的活動,形象傳神,巖壁間還刻有乾隆皇帝的詩句和印章。其中一人於壁題字,兩人旁觀,後方四人繞幾相談,再往外又有兩名立者倚石而望,角落有童子烹茶。根據題識可知是香山九老的題材,即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八位老友聚會吟詩的情景。

9 多寶格

這是清宮內專門收藏各式珍玩的百寶箱,常被稱爲“皇帝的玩具箱”。

玉杯的質地爲青白色的閃玉,雜有褐色斑。杯身似獸角,而橫斷面則呈圓角的長方形。器的正面飾一龍紋,從左上方起首,軀體呈s形向下延伸至器底,接着尾部大幅度扭轉到器的背面後再向上攀升,約在杯身的三分之二處迴向,繼而沿杯外側的弧度徐緩下降,於杯的右下方盤捲成一圓後終結。首、身、尾採取不同的表現方式,首、尾爲高浮雕,身則爲淺浮雕。器的背面淺浮雕一鳳鳥,身軀亦呈S形。超過比例的長尾一直延續至杯底與龍尾相接,而頂部的鳳冠也出乎意料的高聳華麗。紋飾的處理虛實相間,佈局四方呼應,具有律動感,且十分平衡和諧。

考古數據中,取獸角爲器形者,數量不在少數,其質地包括陶、銅及玉,而時代則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漢、唐。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西漢的玉角形杯,形式與本器接近。若從技藝的角度評比,則院藏的玉杯所呈現的技巧較爲成熟老練,但也較爲制式化。依此推測,本件玉杯的年代略晚於南越王墓出土者。

院藏的玉杯附一精緻的紫檀木座。木座外壁縷雕成層層起伏洶涌的波濤,波濤中一面有背載着“河圖”的龍馬;一面則馱負着“洛書”的靈龜。座內陰刻泥金“商山吳俟侯式”六字,尚不明其意。

另外,沒有列出的重要文物還有很多,比如良渚玉琮、懷素《自敘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西周晚期毛公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