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強抗壓性弱 專家憂衝動失控

圖像人物與自殺無關)衛生福利部16日公佈民國108年國人10大死因,其中自殺排名第11,於去年來到最高,需多加關注年輕族羣的自殺問題。(張鎧乙攝)

爲何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逐年上升?學者分析臺灣學生課業壓力並未因教改而減輕,加上經濟不景氣及低薪,造成青少年與家人關係不好,或是初入社會難以適應,都可能是這個年齡層自殺率提高的原因。學者們建議父母學會尊重及欣賞孩子的想法,同時,若周遭的人出現自殺的傾向,應適時給予關心,有時候只要說一、兩句鼓勵的話,就可以救回一條人命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主任詹昭能表示,近年臺灣教育環境變化很大,但教改並未讓升學壓力減輕,反倒是去補習的人口一直在增加,讓青少年過得並不開心。

此外,詹昭能認爲,臺灣長期經濟不好,當父母每天爲了錢的事愁眉苦臉時,青少年會受到影響,成長壓力增加;另有一些人剛離開學校要進入職場,但很努力又只能領低薪,長期下來就會陷入沮喪情緒,因此想不開。

「現在青少年沒有吃過苦,就比較不知惜福。」臺大社工教授馮燕說,15至24歲的族羣,主要是在父母呵護下成長,承受壓力程度相對比較弱,解決問能能力又不夠,因此很容易被衝動控制,一時想不開就會發生不幸。

馮燕進一步指出,現在青少年是屬於網路原住民,他們的存在被網路世界定位臉書或IG有多少追蹤者網友對他們的評語,都影響到他們每天的生活。而現在網路霸凌現象非常嚴重,有些青少年受不了網路上的批評,就容易走入絕路。

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說,不少青少年在成長時期都是聽爸媽的話來做事,但當他們長大了,就會進入「我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做我自己」的階段,而傷害自己,有時候是爲了尋找存在感,甚至在告訴父母,「都是你害我的,我要懲罰你」。

柯慧貞指出,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如憂鬱症),也是自殺的主要原因。媒體或網路上有時會傳遞出自殺信念,譬如「太痛苦,不如死了」,這會感染到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因此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時要非常慎重,纔不會造成擴散效應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服務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