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系列專欄三-深耕永續綠金 找到藍海新商機

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傳,2020 世界經濟論壇風險報告預警,未來十年全球面臨的前五大長期風險皆與環境議題相關;國際碳揭露專案(CDP)報告更指出,許多企業仍低估氣候變遷的風險,並公佈全球200多家大型上市公司預測氣候變遷將會造成近一兆美元(約新臺幣30兆)的損失,且在接下來五年就會深受其害。

氣候變遷,這個迫在眉睫的火線話題,如何反應在臺灣企業的認知態度與實際作爲上呢?根據《2020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全球有30%的受訪者認爲公司對氣候變遷的迴應,將有助於企業聲譽,然而,臺灣僅有11%的受訪者如此認爲;同時,全球有25%的受訪者看好氣候變遷將爲公司帶來重要的新產品/服務機會,臺灣只有8%的企業領袖看好此機會點,顯見臺灣企業領袖們對氣候變遷爲企業帶來的機會與威脅認知,仍較全球低上許多。

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生產與消費過剩的年代,消費者購物決策過程,不只由真正的需求所驅動,對於「品牌理念」的支持更加關鍵。未來,如果企業想獲得消費者認同,就不得不正視並回應消費者日益看重的永續意識,才能和消費者建立關係、產生集體的品牌歸屬,進而開發出全新的市場。

舉例來說,蘋果(Apple)2015年以來積極推動節能計劃部分商品是以再生能源製造;全球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辦公室零售據點和資料中心使用100%再生能源供電。Apple也持續進行產品原物料和製造過程,以及產品功能的不斷創新。包括特別打造「Daisy機器手臂」,用以拆解並回收處理可回收再利用元件,達到友善地球的任務。

全球食品大廠雀巢爲了響應減塑訴求,宣誓將在2025年以前汰換塑膠包裝,旗下全部產品採用可百分百回收、重複利用的環保包裝;同時,雀巢也宣佈將在瑞士洛桑成立包裝科學研究所,研發打造新世代的環保包裝。

全球家居大廠IKEA在50多個國家擁有422個據點,累計其產品從原材料採購、到客戶購買,全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全球排放總量的0.1%,對永續的衝擊程度甚爲可觀。爲此,IKEA宣誓將在十年內成爲一家100%採用再生與可回收材料的「減碳企業」,並從2018年展開「人與地球的積極行動」的環境永續計劃,消除浪費並推行資源的再利用。

隨着國際上對於企業揭露氣候財務相關風險的聲浪日益高漲,資誠認爲,企業對於氣候變遷風險的評估衡量,將牽動企業永續經營和品牌聲譽。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於2017年6月正式發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要求企業提供利害關係人相關且可靠的財務基礎衡量資訊,並建議企業必須瞭解並揭露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風險、機會以及可能造成的財務影響。

這幾年,國際主要永續評比機構都將TCFD納入報導、評比問卷架構中。GRI早在2016年就將氣候風險機會揭露納入報導架構;2017年的富時社會責任指數(FTSE4Good)、S&PGlobal陸續將TCFD納入評分項目;2018年道瓊永續指數、碳揭露專案(CDP)亦陸續將TCFD納入報導、評分內容中;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更以實際行動將TCFD的要求整合進自願性揭露項目中。目前全球支持TCFD企業已超過513個組織。

隨着消費者的永續意識擡頭,國際企業的永續作爲也不斷持續進步,臺灣企業絕不能自外於全球供應鏈綠色浪潮,唯有積極迴應永續議題,盤點永續風險,臺灣企業纔有機會找到藍海商機。(本文作者爲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