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大學生暑期消費熱:注重個性化體驗與消費背後的“情緒價值”

高考錄取逐漸進入尾聲,準大學生們陸陸續續收到了錄取通知書,爲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作準備,由此也掀起了“暑期經濟”“開學經濟”等由學生消費觸發的一輪全新的經濟浪潮。近些年,這場獨特的“消費狂歡”的市場規模逐漸龐大,包含的消費品種類也越來越多,涵蓋了旅遊、電子產品、教育、醫美等多個領域,促進“後高考經濟”的升溫。就此,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開學前消費,電子設備最爲熱門

記者在某社交平臺發現,不少準大學生分享了開學前的消費,其中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最爲熱門。記者瞭解到,不少學生購買這些電子設備花費近2萬元,還是在有高考優惠補貼的情況下。某手機品牌銷售人員李女士告訴記者:“高考結束以來,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來購置手機,大部分會選擇品牌的旗艦機,價格在6000元至10000元。”高三學生家長張先生說:“高考一結束,我就帶孩子一起選購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畢竟是讀大學的必備品。我挑選的是最新款和旗艦機,一方面孩子喜歡,另一方面使用的時間也會久一些。”

除了電子產品,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旅遊觀念的普及,許多畢業生選擇“畢業旅行”來放鬆身心,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陳同學表示,高考結束的第三天就和好朋友飛往新疆遊玩了。“這次出去玩的費用,我媽報銷,大概花了8000元。”經陳同學介紹,他的媽媽還給他報了駕校,花了3450元;他還給自己辦了健身卡,花了3600元。此外,在這個暑假,學生們終於有時間和精力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少人報了自己喜歡的樂器、外語、體育等課程。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爲自己的偶像“消費”也是必不可少的,李同學分享道:“結束後立馬買了自己偶像的演唱會門票,花費1580元。”

對於不少女生來說,壓抑許久的購買慾望終於可以得到滿足,開啓了“買買買”模式。劉同學說:“我第一次買化妝品,就想着買貴一些。我買了一些基本的化妝品和一整套護膚品,花了好幾千,感覺有點奢侈,但還是想嘗試一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同學選擇進行醫美手術來“爆改”自己,如有同學進行雙眼皮手術,還有同學戴上了牙套。記者瞭解了某醫院的整形項目,眼綜合手術費用在8000至10000元,鼻綜合項目接近30000元,一整形醫院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每年高考結束,很多高三畢業生來做整形和醫美項目,最火的就是雙眼皮整形和皮膚護理項目,比如水光針、光子嫩膚等。男生也有不少,主要是祛痘,現在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很注重形象。”

記者從身邊人羣統計後發現,城市中的準大學生們高考結束後的花費普遍過萬元,這個費用還不包括即將開始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買手機、考駕照、做醫美、同學聚會……這些消費成爲畢業生們告別高中生活,走向人生另一階段的一種“儀式感”。許多畢業生表示願意花錢去嘗試新事物、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看來,這些暑期消費帶來的不僅是物質層面上的收穫,還有情感和心理上的滿足。旅遊,可以放鬆身心,提高眼界;學習新技能更是使他們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而無論是買化妝品還是買健身卡都是想要成爲更好的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準大學生”也在不斷地建立起自我認同和個體自信。

保持理性消費觀念至關重要

在高考後的消費熱潮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顯著變化。他們更加註重個性化和品質化消費,追求獨特的消費體驗。他們願意爲自己獲得的情緒價值“買單”,奔赴自己的熱愛,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實現自我定義。儘管高考後的暑期消費有其意義所在,但這並不意味着學生們可以無節制地消費。記者採訪瞭解到,不少父母普遍傾向於爲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儘量滿足其物質需求,但對掙錢的艱辛則鮮少提及,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容易出現“盲目消費”甚至“超前消費”的現象。暨南大學一位大三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之前我並不覺得錢有多難賺,花錢總是大手大腳。但自從開始實習工作後,我才深刻體會到賺錢的艱辛,也真切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同時她還建議“準大學生們”在享受暑期生活的同時,要理性消費,珍惜父母的付出。

對於即將邁入大學生活的高三畢業生來說,高考後的這個暑假是他們人生中一個充滿意義的轉折點。他們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刻下屬於青春的獨特印記,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保持理性的消費觀念至關重要。李梓文畢業於清華大學金融專業,目前就職於某金融機構,他建議準大學生們:“首先,學生們應當清晰界定自己的需求與目標,避免盲目跟風或衝動消費。其次,學生們可以藉此機會學習理財,合理規劃自己的消費預算。大學是獨立生活的開始,學會理財和規劃生活費將成爲他們必須面對的挑戰。最後,學生們應當認識到金錢的來之不易,每一分錢都凝聚着父母的辛勤付出。他們應該學會珍惜和感恩,理性看待物質的誘惑,將金錢用於提升自我、實現價值的地方。”

以實際行動展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

記者調查發現,一部分同學也選擇了一條與衆不同的道路——通過兼職、家教等方式賺取生活費,他們以實際行動展示了對家庭的支持與責任感。姚同學就是這條賽道的其中一員,她如今在家附近的一家家教中心裡擔任教員,每天都忙忙碌碌,但過得很充實。問及原因,她表示:“家教賺的錢可以用來買電腦這些電子產品,還可以用來交學費。主要是想盡量替我爸媽減輕點負擔。而且我現在上着班,基本沒什麼消費的機會,也能省下一大筆錢。”不難發現,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李同學也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自身的獨立性和社會適應能力。家長劉女士表示:“對於家長而言,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聽從與滿足,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同樣重要。作爲家長應該根據家庭經濟條件酌情消費,讓孩子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懂得節約消費;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瞭解孩子的消費需求和心理變化,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文|記者 秦小杰 實習生 陳藝銘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