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中華民國派的大陸政策何去何從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美聯社)

這次大選結果,反映出臺灣政治長期問題。競選過程中部分政客對憲法的蔑視,與人民對貪腐的寬容,是言論市場長期忽略反體制政黨與選舉式民主的折射。學界多數對此視而不見,未來臺灣政治紛亂不知將伊于胡底。目前對此結果影響兩岸的解讀,多從綠紅兩邊立場出發。這不意外,畢竟執政權在兩黨手裡。但考慮到執政者性格、兩黨間沒有共識互信,再加上過去綠營安於七年多的僵局經驗,未來兩岸能做出的妥協恐怕不多,除寄希望於美國外,真正有意義的,恐怕仍是中華民國派如何能面對現實,做出調整。

即從勝選當天開始分析,也能看出兩岸妥協空間有限。賴清德的當選感言看來並未在意他所獲得支持實爲少數,把他的勝利解釋爲「民主陣營的第一場勝利」,並說有三個意義:一是臺灣站在民主一邊,未來也會和國際民主盟友並肩同行;二是臺灣人民用行動,成功抵禦外部勢力介入;三是自己得到最多支持,代表國家會繼續走在正確的路上,不會轉向,更不會走回頭路。短短几句,忽略未支持他的民意,也簡要的指出未來政策方向。

中共的反應立即而強硬。國臺辦說將堅持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而非過去講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暗示其間有差別,外交部則指一中原則是和平定海神針,連九二共識都省了,15日再加上「突擊式」的推動諾魯與我斷交,未來兩岸多事可期。

面對多事之秋,藍營有兩個方向可走:一是仍給中共有和平統一的臺階下,二是爲下一階段提早準備。無論如何,此時出現了難得的空檔。近幾任黨主席多因選舉成敗下臺,眼光能看到的,只有下次選舉,而每次敗選後,黨內就出現檢討大陸政策呼聲。這次朱立倫主席應是可以做到任期結束,使近年政策相對穩定。而目前看來,藍營的大陸政策久已不獲多數選民青睞,但在未來兩岸多事前提下,注意中共施壓力道與臺灣社會反應,藍營還有謀定後動空間。

但至少有兩事必須開始着手。首先是釐清中共對白營的立場。民衆黨主席柯文哲的大陸政策態度曖昧,他提兩岸一家親,但又說是爲了安撫對方,不承認九二共識,要換名字,也沒提出新說法,讓不少臺人以爲柯能處理兩岸關係。這應該是中共基於多交朋友的需要不急着表態,但這無形中養大了民衆黨,似乎也在暗示藍營可以比照辦理。過去柯在市政層級,影響力有限,但現在聲勢不同以往,藍營應該要注意中共對白營的立場,思考未來政策走向。

其次是對兩岸青年交流的重視。沒有青年支持的兩岸交流政策沒有希望,但錯誤的青年政策也只能敗票。大陸市場今非昔比,臺商優勢已經面臨轉型壓力,臺青處境更添憂慮。應該要注意正在大陸城市青創基地、鄉建鄉創產業鏈年輕人的發展情況;同時,也要推動擴大兩岸校園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讓年輕人眼見爲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