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辭去黨主席,國民黨何去何從?

馬英九國民主席(圖/記者周宸亙攝)

劉國民

隨着此次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的慘敗,馬英九在12月2日下午宣佈要在週三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

應該說,國民黨沒有黨主席辭職爲敗選負責的傳統。1997年,國民黨在臺灣縣市長選舉中大敗時任黨主席李登輝並沒有辭職;2004年,國民黨在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失敗,時任黨主席也沒有辭職。在國民黨的傳統中,國民黨秘書長爲敗選辭職是比較常見的。這次曾永權辭去國民黨秘書長一職,就是這種傳統的延續。

而國民黨的主要競爭對手民進黨,則向來有黨主席爲選舉失敗負責的傳統。2004年年底,臺灣地區「立委」選舉,由於未能實現「泛綠」過半的目標,民進黨主席游錫堃辭職以示負責;2008年1月臺灣地區「立委」選舉,民進黨大敗,只獲得27席「立委」,當時的黨主席陳水扁只得辭職負責。

但是,國民黨也並非沒有例外。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藍營的兩位候選人連戰、宋楚瑜全都落敗,陳水扁獲勝。憤怒的泛藍羣衆前去包圍李登輝,最終迫使李登輝辭去了國民黨主席職務。14年前的這場「逼宮」案例會否成爲國民黨敗選後的新傳統,形成對後來的國民黨主席的壓力,則是不確定的。馬英九當年曾爲此擔心,而今他的這一擔心終於變成了現實

現在的國民黨上下,主要是在爲「九合一」慘敗悲傷,在爲國民黨的敗選進行廣泛的檢討,在爲國民黨下一步的出路憂心忡忡。馬英九此番辭職動作,其實是在黨內要求檢討的聲浪和馬內心的自責聯合作用下促成的,和真正的「逼宮」還是有所不同。

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也意味着國民黨未來的接班人競爭或將提前。因爲和即將在2015年上半年進行的國民黨2016參選人黨內初選攪合在一起,接下來的國民黨主席一職變得更爲重要和敏感。未來改選產生的國民黨主席是更像2007年到2009年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那樣「只輔選不參選」,還是像馬英九當年接任黨主席那樣既負責黨務又成爲臺灣領導人候選人?這些都是較難應對的問題

就馬英九之後的國民黨中生代來說,吳敦義郝龍斌朱立倫胡志強等已辭職或未辭職的國民黨副主席被視爲潛在的2016接班人。而曾永權、洪秀柱、黃敏惠等三位國民黨副主席,則不屬於2016代表國民黨競選臺灣領導人的接班人選。依據國民黨黨章,國民黨主席改選工作也將最遲在明年1月完成。屆時在國民黨主席改選中,誰出來競逐黨主席,意義就大不相同,從中也可看出國民黨上下對國民黨主席一職的具體定位。若國民黨中生代接班人選中的某些人士出來競選黨主席,則屆時的國民黨主席改選就成了提前上演的2016接班人之爭;若國民黨中生代接班人選中無人出來競選黨主席,則屆時產生的國民黨主席將扮演當年吳伯雄所扮演的「輔選而不參選」的過渡角色

對國民黨來說,「九合一」選舉慘敗之後還有比敗選更大的壓力需要面對。如何處理好馬英九辭職之後的黨主席改選工作,如何進行反省改革,如何維護臺灣領導人選舉黨內初選競爭者之間的團結,如何重振旗鼓防止國民黨在2016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提前出局,對國民黨來說都是重大考驗

作者劉國民,湖北武漢,長期關注臺灣的學者,也專研中國左右之爭和社會思潮,在大陸香港新加坡美國都有臺海評論文章發表。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