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日本擴大米食消費政策 值得我國學習

其中又以增加稻米消費作爲主軸,並已產生一定的效果。我國糧食自給率問題較日本益加嚴重,每年需花費巨資收購生產過剩的稻米,日本政府的作法頗值得我國學習。

日本米食消費量60年來腰斬

筆者日前前往東京參訪,無意間發現日本消費習慣有所改變,餐飲店搭配米飯的料理大增,即使是麪食也經常搭配一碗米飯。就連到五星級飯店的buffet,許多人(包含年輕人)也大量選擇白飯搭配咖哩醬或味噌湯等,這是臺灣很少見到的景況,經詢問日本友人始知,原來此乃政府努力的結果。

稻米爲日本的主食,依據農林水產省《糧食供需表》的數據,1962年高峰期人均年消費量達118.3公斤,之後一路直線下滑,2020年(令和2年)僅剩50.8公斤。主要原因在於飲食西化與人口老化等影響,衝擊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因而日本政府多年來持續推動提升米食消費。

政府卯足全力推廣

吾等可從日本農林水產省令和4年11月發佈的《米の消費拡大について》看出官方的努力。不僅訴諸於國產米產業發展,還從消費者需求面出發,欲徹底改變飲食習慣。由於其內容相當廣泛,筆者僅能舉其犖犖大者:

首先,透過學校的營養午餐着手,透過開發菜單與補助,從小培養學童以米飯爲中心的「日式飲食」;併發起各類活動,在社羣網站等媒體上宣導優質稻米、美味米食、糧食安全與健康訊息,廣獲媒體好評;並邀請名人推廣,吸引Z世代認識米食文化。

其次,還宣導吃米飯的好處,適量米飯不但不會發福,還易有飽足感,且可提高免疫力;舉辦兒童米食料理競賽與飲食文化等活動。

第三,針對各類需求開發新產品,如低GI米、大胚芽米、有色米、高GABA米;連煮米的設備都講究,開發出微波爐煮飯鍋、脫糖電鍋等。

第四,推廣米制品,如於2018年推動米粉使用標準,以及無麩質米粉國家認證,不但可取代傳統麪粉製作米蛋糕、米麪條、米麪包等產品,並讓敏感體質的人也能放心食用相關製品,亦有助於出口。

經過上述的努力已略見成果,2021年日本稻米人均年消費量已略爲提升至51.5公斤,糧食自給率也罕見地提高1個百分點,達38%。日本一個財務年度,僅編列2,300萬日圓的預算,達到上述效果實屬不易。

農林水產省施行後,並就其進行成效調查,近期的調查顯示,此舉讓年輕世代對米食的吸引力大增,但對中老年人的影響較爲有限,未來還將對中老年人強化米食健康方面的宣傳。

臺灣問題較日本嚴峻

我國農委會9月底公佈的2021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自給率1984年還有56%,之後一路惡化,去年再度下降只剩下31.3%;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同樣一路崩跌,2001年還有50.1公斤,去年僅剩43.0公斤,創下史上最低紀錄。二大問題均較日本嚴重許多,特別是兩岸關係惡化,臺海爆發衝突的風險日益提升,當世界各國都將糧食自給率偏低視爲國安危機,我國更有必要積極應對此問題。

所幸農委會推動的《食農教育法》,已於今年5月完月立法,立法說明,提高糧食自給率、減少糧食浪費、穩定供應安全糧食爲立法主要目的。農委會並宣佈,每年將撥10億元預算推動食農教育。

然而,農委會竟然大砸6億元推動「班班有石斑」政策,減緩大陸暫停進口所產生的石斑魚滯銷問題。隨着北京當局限制農漁產品的範圍逐漸擴大,已無法以補貼解決問題。建議政府應善用有限的資源,學習日本政府的做法,讓國人認識臺灣優質米食,擴大相關消費,提升我國的糧食自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