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難題之中國策

(原標題:專訪: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難題中國策)

新華社北京9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何瑛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曾智華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擁有非常有利的機遇和潛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是關鍵途徑

曾智華認爲,中國可以通過打造優良的創新生態系統獲得更強大和更爲持久的發展動力。他說,中國若想全球價值鏈有所提升,並且真正成爲一個全球創新強國,進而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經濟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經濟轉型,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創新生態系統。

曾智華說,放眼世界,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3000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收入水平長期停滯不前。

統計顯示,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以後,許多國家便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期,伴隨的是貧富分化過度城市化、通貨膨脹、就業困難等。曾智華說,“中等收入陷阱”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失敗。

曾智華指出,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但就比較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僅有日本和韓國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變。

拉美地區東南亞一些國家則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如菲律賓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爲684.6美元,2016年仍只有2951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000美元,在當時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而2016年其人均GDP也只有8201美元,仍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曾智華分析說,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發能力和人力資本方面的明顯差距。從研發費用支出佔GDP的比重來看,韓國2003年達到2.64%,高居世界第7位,而阿根廷和馬來西亞分別爲0.41%和0.69%,世界排名均在40名以後。到2014年,韓國的研發比重已達到4.29%,仍遠遠高於阿根廷(0.61%)和馬來西亞(1.26%)。

從研發人才來看,2006年,韓國每千人中的研發人員達到4.8人,而阿根廷和馬來西亞則分別只有1.1和0.42人。從勞動力素質看,韓國2007年勞動力中具有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爲35%,而阿根廷、馬來西亞分別爲29.5%和20.3%,明顯低於韓國。

曾智華認爲,中國未來發展從國內外兩方面來看都有較大空間。中國正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以打造新的增長點;中國近年來已在創新和以技術驅動經濟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許多企業逐漸成爲技術領域尤其是信息通信行業中的重要角色互聯網經濟處在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成爲全球爲數不多的高鐵客機制造技術的擁有者之一。

同時,中國的研發投入持續上升,爲了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中國還啓動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力求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這些舉措都將成爲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強大動力。

曾智華認爲,只要中國抓住機遇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浪潮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技術,發掘新動能,實現增長模式轉變,就一定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發達國家行列。

(原標題:專訪: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難題之中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