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鴻碩董事長 張利榮咬牙拚轉型 奪美系電動車大單 營收翻倍賺

工商時報 面對面

張利榮小檔案、鴻碩近年業績、鴻碩大事紀

即將在5月13日掛牌轉上市的連接線大廠鴻碩,歷經兩年深蹲、轉型,拿下美系電動車大廠外部充電槍訂單,營運可望迎來爆發,董事長張利榮表示,看好客戶銷售成績節節攀升,以及新能源車是必然的趨勢,不僅對未來願景深具信心,更比早期埋頭電子業有更加倍的把握,熬過轉型陣痛期,鴻碩今年將展現能量、業績成長有感,甚至到2023、2025年營收規模更會翻倍。

以下是記者專訪張利榮的重點摘要。問:切入電動車的契機與困難爲何?

答:電線電纜最直觀的功能,不是傳電就是傳訊號,鴻碩過去以顯示器產業爲主,電源線訊號線都有交貨,其中又以訊號線最爲大宗,從早期類比訊號(VGA、DVI)到現在數位訊號(HDMI、DP、Type-C),全球市佔率高達50~60%,是第一名。但顯示器產業非常平穩,全球一年也就1.3億臺,尤其是2011年左右筆電市場崛起,顯示器需求下滑不少,深刻認知不能僅僅依靠既有產品,因此下定決心轉型,開始往電動車、遊戲機網通、醫療等產業切出去。

然而要打入電動車門檻很高,全球電線電纜種類約上萬種,鴻碩技術能力已經涵蓋至少80%,尤其又做到深度垂直整合,從銅條銅絲引線、絞合電線/電纜、衝壓模具/外殼、PVC射出、組裝,擁有一條龍服務能力,具設備及技術領先優勢下,快速切入電動車易如反掌。

但不簡單的地方,在於安全認證作業時間長,時間成本不容小覷,鴻碩光是取得美系電動車大廠認證就已經耗時兩年。其實2020年充電槍早就已經能量產出貨給客戶,但卻要到今年第二季纔會開始看到成果,原因就在客戶對於品質的要求非常嚴苛,從材料研發、產品送樣、生產線拍照回傳、工廠規格工段條件,大大小小的環節都必須要取得認證。

再來是產品測試,就拿常見的線材搖擺測試來說,一般電纜擺盪個2,000到3,000次就已經很不錯了,客戶卻要求到3萬次,目前鴻碩出貨的充電槍,極限可達3.5萬次。另外,搖擺的強度也是一門考驗,一般電纜就是左右擺動,呈現一定的弧度,但要能上下強力彎折纔是最大的考驗。那種強迫把線纜凹成90度的測試,還真是頭一遭,高強度硬折,銅會斷、PVC會裂,要不是我們有特殊技術還真做不來,更別提要同時應付阻抗、阻燃、低溫、老化等極端環境的嚴苛測試,可見客戶對安全規範、保護措施有多高規和嚴謹。

問:客戶市場評價兩極,鴻碩如何看待?

答:有接觸美系電動車大廠的供應鏈應該都有相同看法,其要求絕對是數一數二嚴謹,或許論組裝經驗還不像傳統車廠那麼嫺熟,不過只要再幾年絕對能達到高水準,況且各種零組件都有我們這些供應鏈嚴格把關買車附贈的充電線,握看看,每家槍頭重量差多少、高下立判以鴻碩實力來說,很多產品至多半年就可打進去取得認證,但是這把充電槍卻耗時兩年,歷經這樣的考驗,往後若需要高規格、高水準的充電槍,鴻碩絕對是首選。

很多充電槍的槍頭是空心,切開就能看到電線,而該客戶除了在電路板、IC、電源控制、軟體等做好防護外,槍頭切開是看不到電路的,因爲灌滿紮實的特殊膠,用意在提升手感、耐摔、防水等,所以纔會這麼重。

問:費盡千辛萬苦取得電動車大廠認證,鴻碩對於電動車的目標爲何?

答:從產業趨勢來看,電動車帶來的效益絕對是愈來愈好,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陸續頒佈燃油車退場期限,快的2025、2030年就會執行,迫使傳統車廠也在加緊腳步轉型,加上環保意識擡頭、電動車降價等利多因素,消費者考慮新能源車的意願也逐漸提高,整體電動車需求只會持續增長。

反應在業績表現上,隨着美系電動車充電槍開始拉貨,預計今年6月開始就會脫胎換骨、釋放能量,過去鴻碩年營收高峰大約落在30億左右,今年在新能源產品以及其他領域新品貢獻下,全年營收可望有雙位數成長,挑戰歷史新高可期。

中長期展望,預計2023年營收規模達100億、2025年營收達300億。而這些目標的設立還僅止是保守估計,目前來看客戶銷售量可說是快速膨脹,況且鴻碩在電動車領域不會只有單一產品或單一客戶,未來將有多樣產品相繼而出,所挹注的成長動能值得期待。

問:對於有意跨足電動車的電子業者的建議爲何?

答:「不是會做就進得去,電子產品跟電動車是截然不同的思維」,汽車產業重視對用戶生命財產的保障,不是哪家便宜哪家強,電動車屬於大電流產品,萬一家用充電槍過載、放電異常,保護機制夠不夠?可能衍生什麼問題?都得更進一步思考,同時也必須經得起考驗,因爲汽車講求品質,不只認證項目嚴苛,認證期也是絕對的長。

再者,「用電子產品的思維看電動車是大忌」,像電子產品最常談cost down(降低成本),但不論生產良率、效率再怎麼優化,甚至大力建置自動化產線,cost down始終有極限,最終衍生的問題就是偷工減料。但汽車攸關駕駛及乘客的生命安全,絕不容許任何差錯,因此上中下游整個供應鏈,都會找成熟、值得信任、有保障、注重品質的廠商來供應,這也是爲什麼汽車供應鏈相較其他產品來說,型態較爲封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