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國民黨不是靠改名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林爲洲臉書拋出國民黨改名議題,引發各界關注。黨主席江啓臣表示,改名並不在國民黨的改革內容中,現階段最重要的議題跟黨內共識就是監督民進黨、制衡一黨獨大,認爲民生議題纔是國民黨首要關注的部分

國民黨作爲百年老黨,過去從興中會、同盟會,到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都有相當的歷史脈絡以及背後代表價值思想。當前的黨名,已然沿用百年,象徵着三民主義內涵

自然,國民黨有着多元包容的傳統,國族與意識形態的光譜範圍相當廣泛,有許多面向的議題可以進行討論,林爲洲臉文也呈開放態度,並未具體表示要改成什麼名稱,或是一定要改。但從黨內目前的反彈聲量,包括黨中央不支持、馬前總統與諸多黨公職人員都持反對立場來看,改名這項議題,確實如江啓臣和侯友宜所說,不應是黨當前的改革面向,國民黨要跟民衆站在一起,比任何形式的改變都還重要。

對於國民黨來說,只憑改名,並不足以處理當前在野勢力面對執政黨反監督的問題。綠營向來透過政治操作抹紅藍營,指稱爲中共同路人,這被認爲是國民黨在2020敗選的原因之一。不過自江啓臣上臺以來,透過研擬黨公職人員赴陸交流準則、在海峽論壇展現政黨自主性,以及最根本重要的──擦亮中華民國派的路線,藍營已然有擺脫負面標籤跡象。各大民調不分藍綠屬性,都顯示國民黨的政黨支持率已經走出低谷,逐漸復甦。

但無論藍營如何進行形式調整,核心的中華主體性並不會改變,這也代表着相當部分的臺灣人民。對國民黨來說,正如同侯友宜的觀點,中國代表的是中華民國,這是一中各表的核心概念,也是國民黨的核心價值。

近期國民黨團所推出臺美復交與美國協防決議案,也是如此。雖然外界有不少不同意見,但倘若將政治攻防與政黨路線分爲戰術戰略的層次來看,其實藍營是埋下戰術伏筆,旨在破解民進黨抗中保臺的大內策略,包括近期蕭美琴自封爲駐美大使,以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支持臺灣重返聯合國等事件,讓臺灣社會在明白美國善意的同時,也應理解臺美關係的天花板,其實有其極限,從而讓臺灣社會在2019年後出現的極端民意逐步緩和。

國民黨雖在重振,但扮演臺灣社會與大陸社會的溝通橋樑,進而維繫兩岸和平,始終是藍營的中心價值。從臺美復交到改名案,皆是如此。但在保有戰略定力的同時,在戰術層面其實也應有彈性空間,才能達成戰略目標

作者華青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