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春季溼氣重?中醫祛溼有妙招

來源: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周卓玥

春天本該是萬物復甦的時期,但你是否覺得早上起牀很困難?白天頭上似乎裹着一層東西,讓人提不起精神?大便總是不成型,或者總有一些黏在馬桶上?在中醫眼裡,這些可能都是“溼”的問題。

溼氣究竟爲何物?從何處而來?溼氣重的表現是什麼呢?怎麼有效的祛除溼氣呢?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醫師薛茸丹爲大家詳細解答。

什麼是溼氣,溼氣從何而來?

溼氣既屬於致病因素,也屬於病理狀態,溼氣致病具有重濁、黏膩、傷陽氣、疾病纏綿難愈的特點,中醫一般將溼邪分爲內溼和外溼。

提到外溼,就不得不提到自然界的氣候變化,自然界有風、寒、暑、溼、燥、火六種氣候表現,正常情況下自然界的氣候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是當這些氣候發生異常變化或者人們的抵抗力下降時,這六種氣候就會變成邪氣,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六氣中的溼氣如果發生異常,如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所陰暗潮溼,就會容易使人體感受溼邪從而引發多種疾病。

內溼,是指溼從體內生髮,大多是指肺、脾、腎臟腑功能受損導致,其中與脾虛的關係最爲密切;中醫講“脾主運化”,脾胃處在人體中間部位,是人體水液代謝的樞紐,它們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所需要的精華、水液,然後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如果脾胃功能受到損傷,那麼水液就會堆積在人體內,形成病理性的溼氣,正所謂“脾虛生溼,水溼內停”。

爲何說溼氣重則百病生?

外溼和內溼雖有不同,但是在疾病過程中又常互相影響,外感溼邪,易傷及脾臟,導致脾虛,脾虛則溼邪內生,水溼停聚,又容易招致外溼侵襲。另外,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很少單獨致病,通常情況下都會夾雜其他的邪氣,例如溼邪遇風變成風溼,溼邪遇寒變成寒溼,多種邪氣與溼邪夾雜,往往會發展爲慢性疾病,纏綿難愈。

溼氣重有哪些表現?

1.頭身沉重:溼氣侵襲人體,最先表現出來的就是頭部,你往往會感覺到頭昏,頭頂像裹了一層厚厚的毛巾,身體困重,四肢發沉,特別容易疲倦,夜間影響睡眠,白天不解乏;嚴重的會出現關節腫痛,屈伸不利。

2.消化異常:溼邪停聚脾臟,影響脾胃運化,則會出現胸悶腹脹、食慾欠佳,口淡、口黏、口渴但不想喝水,長期大便不成形,或者大便黏膩粘馬桶。

3.皮膚油膩:面部容易長痘、晨起滿臉油光;平時頭髮油膩,脫髮嚴重。平時愛起溼疹等。

4.舌苔厚膩:中醫認爲“舌爲心之苗,也爲脾之外候”,所以溼氣重、脾虛的人舌頭一般比較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可能會比較膩。

如何祛除體內溼氣?

【清淡飲食】

清淡、適度、均衡的飲食可健脾養胃;不可一味追求減肥而節食;其次不可嗜食寒涼、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增加脾胃負擔。

【適度運動】

適量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健走等可激活一身陽氣,加速血液循環,增加水液代謝,加速溼氣從汗液、小便的排出;但是運動過程中要切忌暴汗損傷人體津液。

【起居防潮】

長期居住在陰冷潮溼的環境下也會導致溼氣侵襲我們的身體,所以日常要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如:下雨天減少外出活動,儘量避免涉水淋雨;夏天不直接睡在地板上;不要穿潮溼的衣物;洗完澡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房屋經常打開門窗通風。

【中醫調理】

(1)泡腳:每晚睡前1小時,用40℃左右溫水,沒過腳踝,泡腳15-20分鐘,至身體微微汗出,使溼隨汗出,達到祛溼效果。

(2)艾灸:可選用以下穴位進行艾灸,足三裡、中脘健運中焦;氣海、關元、膏肓補益腎氣、固本培元;百會、神闕升舉陽氣,陰陵泉、三陰交健脾祛溼。以上穴位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溼邪侵襲。自覺長期腹瀉、周身溼冷的患者還可進行長蛇灸、培元灸等方式散寒除溼。

(3)拔罐:火罐的運用廣泛,大多用於治療痹(痛)症;拔火罐能起到祛風通絡除溼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火罐宜拔在人體肌肉豐厚的部位,孕婦、腫瘤、高熱、昏迷等病情嚴重的患者不宜拔罐。

(4)香囊:芳香類的藥物辛香溫燥,能化溼醒脾。寒溼者可選用藿香、佩蘭、木香、豆蔻等藥品,研磨製作成香囊佩戴或放置於臥室牀頭;孕婦和皮膚過敏者禁用。

(5)藥膳:可選用瘦豬肉、茯苓、芡實、蓮子、山藥、炒白朮、陳皮、黃芪等藥物煲湯,適用於脾胃虛弱,溼邪困重的人羣。

鍼灸、艾灸、中藥、拔罐、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均需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治療,這些療法安全、方便、療效可靠。薛醫生提醒,由於每個人病情、體質不同,如果您出現上文提到的症狀,請及時到醫院就診,諮詢相關中醫專家,對您的體質、病情進行辨證後進行規範的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