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年終大掃除 經濟學告訴你如何「斷舍離」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傳統上,過了農曆十二月廿四日的送神日之後,清囤與年終大掃除應該也告一段落,家家戶戶也會清出一些本不該留的東西,開始準備過年的活了。

人們可以趁着新年大掃除,扔掉自己不要的破鞋破椅。(圖/記者林懿捷攝)

但我始終搞不明白一件事,爲什麼平常日不打理掉那些本不該留的東西,非得要等到年終大掃除,才一股腦兒清理掉呢?

清理與不清理的選擇,卻可是大大考驗一個人的理性

行爲經濟學上就有答案

囤積是一種行爲偏誤

我平常本來就有清理的習慣,今年的年終大掃除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斷舍離的情況發生,但是望着滿滿的衣櫃,總是有幾件衣服是十年未曾再穿過的。

我也曾想過,不是身材不復當年,而是衣服舊了、黃了、風格不對了,這些因素一加總起來,才造成我十幾年未曾再度穿過的結果。

我以爲自己服膺的經濟理性,本不該有這些不理性的情況發生,但到頭來,我還是發生了「稟賦效應」與「損失規避」這兩個行爲偏誤。

曾經擁有的「稟賦效應」影響

行爲經濟學上指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指的是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時,他對該物品價值評估要大於未擁有前,白話說就是曾經擁有比未擁有還來得更有價值。

這實在很矛盾,就拿我回收的那幾件衣服來說,有好幾件打折褲在十幾年前是很走復古流行風買的,但問題是中年後身材有點走鍾,早已改爲直筒褲來掩飾走鐘的身材。

▲隨着年終掃除到來,人們也開始清除自己家中的囤積物。(圖/無印良品、特力屋提供)

按理,這幾件打折褲的價值,基本上是負值纔對,又爲何還一直掛在我的衣櫥裡呢?

曾經擁有,就是這回事,這不就應了行爲經濟學上的「稟賦效應」嗎?

我相信很多人大掃除時一定會清出很多依依不捨的東西,舍的話就丟了,不捨的話就繼續囤積,但究竟爲何不捨。

終究還是因爲「損失」這件事,畢竟這些都是用錢買來的。

「損失規避」那你捨不得

行爲經濟學提到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指的是人們面對同樣數量收益和損失時,認爲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白話說就是擁有一件東西時,獲得的價值感會低於失去的價值感,照理快樂與失去的價值應該是等值的,但偏偏失去會更痛!

▲人們的衣櫃中可能充滿了各式過時衣服,卻不知道如何清理。(圖/記者陳建宇攝)

衣櫥裡的那幾件過時的衣服,不管再怎麼礙眼,曾經擁有的感覺讓我覺得這些衣服很有價值感。

而當我起心動念想把這些衣服回收,損失的感覺竟然還高過擁有時的價值,這不僅說不通而且還很矛盾,當清理掉這些衣服後,心態上感覺如釋重負。

避免「沉沒成本」的謬誤

趁着年終大掃除也同時複習了「稟賦效應」、「損失規避」兩個行爲偏誤,這也同時讓我想起一則甘地故事

有一次,甘地乘坐火車出行了,當他剛剛踏上車門那刻時,火車正好要啓動,一不小心,他的一隻鞋子不慎掉到了車門外

就在這時,甘地索性脫下了另一隻鞋子,朝第一隻鞋子掉下的方向扔過去。

作者認爲,那些早該進資源回收車的衣服,對自己而言不就是「沉沒成本」,對當前沒有任何價值。(圖/無印良品、特力屋提供)

見到此狀的乘客好奇的問他問什麼要這樣做,甘地卻迴應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這或許對他是個收穫。」

甘地的選擇就是不選擇掉了的那隻鞋子,他選擇的是甩下另一直鞋子。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對甘地而言,甫掉下的第一隻鞋子,除非他跳車,否則已經無法挽回了,對他而言那隻鞋子就是「沉沒成本」(Sunk Cost)。

我那些早該進資源回收車的衣服,對我而言不就是「沉沒成本」,對現在沒有任何價值,同時也無法影響未來,可不是嗎?

熱門點閱》

臺灣辦公室一日生變 美國挺不敵蓋亞那變心 外交粉專:進三步退一步

李克聰交通違規舉報量驚人 除分析違規原因 政府還可「這麼做」

► 全球COVID-19疫情未見趨緩 綠委何志偉疾呼醫院評鑑再暫緩一年

► 少康中興曲兆祥/少康進擊韓總逆襲 國民黨權力結構地動山搖?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