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唬弄人民 把超徵稅收當提款機

中國時報社論

2022年稅收在政府嚴重低估下,超收4500億元;扣除歸屬地方政府的700億元,中央政府還有3800億元必須處理。蔡總統去年底召開國安會議討論,做出了4項目標、3個面向,以及7項第一波措施的結論。然而,這結論除將「臨時性」規畫扭曲爲「常態性」規畫外,更保留了一張高額空白支票,可以在適當時機填上2024年大選的「撒錢」方案,極可能淪爲「選舉大撒幣」;再次凸顯了蔡政府的工於心計,稱之爲「大選特別預算」亦不爲過。

淪爲執政黨選舉紅包

蔡總統指示的4項目標:「減輕人民負擔、穩定民生物價、調整產業體質、維持經濟動能」,表面看來似乎都好,但其實相當怪異。因爲這些都是政府的常態性經濟目標,卻要拿這偶發性、短期性的超徵款去完成,可能嗎?合理嗎?若超徵款能處理常態目標,那政府的常規功能是否已經喪失或顯著失能?看來,這只是參與討論的部會趁機爭取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反正不用白不用,作作文章,預算就進來了,還不必經國會審查,天底下還有更好的事嗎?

簡單歸納其規畫用途,將3800億元區分爲三大類:1000億元用來彌補健保、勞保的基金缺口、挹注臺電避免其破產;另1000億元用來強化經濟韌性,因應通膨及國際經濟挑戰;最後1800億元保留用途,適時研議「與民共享」方案。第一類彌補缺口用途比較沒有爭議,因健保、勞保和電費長期偏低,全民應繳更高保費,但政府不願意負責而未繳,現有額外資源拿來補貼基金或虧損,雖不見得完美,但至少還算合理。然而,這些缺口的彌補只是「治標」,難道不需要一併提出基本改革來「治本」?若保費或電費提高不足,未來幾年陸續產生虧損,是否要等未來再次超徵稅收才能解決問題?「有政府,能做事」,是這樣做事的嗎?

第二類強化經濟韌性、因應經濟挑戰,問題更大。行政院7項第一波措施:一、擴大租屋和房貸補貼、興建社會住宅、獎勵危老屋改建等。二、擴大公共運輸補貼,主導三大生活圈通勤族補貼等。三、增加中低收入戶生活補貼、提供嚴重等級住宿長照補助、供應平價餐盒等。四、提供業者產業貸款及利息補貼等,協助傳產及中小企業升級。五、強化農漁基礎設施,提供設備現代化、提高農保及職災金額和給付等。六、獎勵來臺觀光,加速國際觀光客來臺。七、穩定整體物價,補貼電價、油價,延長減徵大宗物資稅負。

扭曲用於常態性業務

這7項幾乎都是政府常態性的任務,拿偶發性的資源去執行常規性任務,既不合理也無法達標,難道未來沒有「鉅額超徵」時,這些增加的支出就要砍掉?最嚴重的是,既沒有細項規畫,又沒有執行時程,國會也沒有監督,未來產生弊案的機率極高。請問,國會可以坐視這種事情發生?即使執政黨立委違反民意要全力放水,在野黨也要悶不吭聲、被動配合嗎?

最可議的是,就是保留的1800億元的「空白支票」,說要維持一個應對未來經濟風險的能量。這其實是一套愚民的話術,以民進黨的慣性,哪一次應付經濟危機不是另外推出全部舉債的「特別預算」來處理,有需要保留這張空白支票嗎?以過去執政黨的施政模式來看,在施政績效不彰、地方選舉大敗之下,面對2024大選的空前壓力,當然就是要保留這項資源,視選情狀況來決定撒錢的模式,就如同這次地方選舉的撒錢模式一樣,合理推測在投票前夕,就會有大量選民「剛好」拿到補助。

至於巨大的國債該如何處理,政府完全不置一詞,還說蔡政府沒有讓國債提高太多,意思是臺灣經濟在「20年來最好的時刻」,賦稅又鉅額超徵之下,只增加了3千多億元的累積國債,沒將舉債空間完全用光,已經是功德無量了。看看敗選後執政黨的檢討報告,以及因應經濟變局的國安會議結論,只能說: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無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