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發現 2.3億年龍糞中新甲蟲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捷克籍助理教授馬丁·費卡契與團隊在「奧波萊西里龍」糞便化石中發現新科甲蟲「龍糞三疊藻食甲蟲」,該研究結果也有助於三疊紀時期的甲蟲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捷克籍助理教授馬丁·費卡契(Martin Fikaček)與跨國研究團隊在「奧波萊西里龍」2.3億年前排放的糞便化石中,首度發現新科甲蟲「龍糞三疊藻食甲蟲」,是全球第一個在糞便化石中找到的昆蟲新種,研究也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奧波萊西里龍大約生活在2.3億年前的波蘭,是與恐龍祖先有密切關係的早期爬行動物,馬丁·費卡契與瑞典、德國、墨西哥跨國研究團隊從其糞便化石中,首度發現三疊藻食甲蟲標本。三疊藻食甲蟲存在於三疊紀時期,屬於藻食亞目,該科別已滅絕且不爲人知。
研究論文共同作者之一的Grzegorz Niedzwiedzki表示,此研究可推測,龍糞三疊藻食甲蟲可能與更大的甲蟲共享棲息地,在西里龍覓食時不小心被吃下肚。
馬丁·費卡契指出,就昆蟲化石來說,糞便化石保存效果與琥珀相近,但追溯的年分卻更早。團隊透過「同步輻射顯微攝影技術」,3D重建出1.5毫米長的三疊藻食甲蟲原貌,細小的腳及觸角都保存良好。該研究也有助於昆蟲學家和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剖析三疊紀時期的甲蟲與現代甲蟲的關係,對研究早期昆蟲演化及同時間滅絕的脊椎動物的食性有重要的價值。
中山大學表示,奧波萊西里龍是接近恐龍祖先的早期主龍類動物,體積較小,體重估計爲15公斤,有1個較尖的喙可用來在落葉或藻類裡面翻找小蟲,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現今的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