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體型超大奇特甲殼類

古生物學家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蟲)。(摘自澎湃新聞)

中國大陸、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今天(22日)在維也納宣佈,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蟲)。該標本來自白堊紀。該成果今日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據《澎湃新聞》報導,這項研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和維也納大學本傑明•詹姆士(Benjamin Sames)博士領銜,地大(北京)的萬曉樵教授、席黨鵬副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爾省皇家博物館裡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等學者共同進行。

據報導,蝦、蟹是人們最常見的甲殼類動物。它們因身體外披有「盔甲」而得名。甲殼動物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裡,少數棲息在淡水中和陸地上。介形類屬於甲殼類動物,也被稱爲種子蝦或介形蟲。它們的體型非常微小,通常爲0.5至2毫米長。

相比於0.5至2毫米長的介形類(蟲),緬甸標本的長度逼接近13毫米,這麼大型的介形類(蟲)非常罕見。(摘自澎湃新聞)

「作爲典型的水生動物,介形類在琥珀中非常罕見,而且目前僅有的介形類琥珀記錄都出現在新生代,如俄羅斯的始新世琥珀,墨西哥的中新世琥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我們此次發表的介形類是中生代琥珀首次記錄該類動物,而且,其最特別之處是其巨大的體型。」相比於0.5至2毫米長的介形類,緬甸標本的長度接近13毫米,這麼大型的介形類是非常罕見的。

介形類的整個身體被包裹在兩片介殼當中,背部長有鉸合結構,可以自由開閉。由於介形類在地史上延續時間長,種羣數量大,分佈廣泛,鈣化的外殼很容易被沉積物掩埋形成化石。更重要的是,它們的介殼在不同的演化階段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別,特定的種類會出現在特定的地質時期。於是,介形類化石便成爲了非常重要的標準化石,常常被用來判定地層的年齡。

此次新發現的介形類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松柏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邢立達表示,這一介形類標本的發現,表明了當地的樹脂產生於邊緣海環境,進而包裹了完全海生的介形類。這些資訊對我們理解緬甸琥珀森林的古環境,以及介形類演化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此次發現的琥珀體中,除了介形類,還包裹了蟲糞顆粒,以及卵蛛科的殘骸,但介形類與其它包裹物之間有明顯的流紋分割。這表明,樹脂先包裹了地面的介形類,經過乾燥後另一股樹脂襲來,包裹了蟲糞和卵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