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層對話火藥味濃 馬英九:我們不必太慌張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當地時間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剛剛結束,雙方也談及了臺灣問題,引發島內高度關注。

據臺媒報道,馬英九對此表示,“我們(臺灣)不必太慌張”,大陸美國之間的會談纔剛開始,形勢發展需再觀察一段時間;而國民黨主席江啓臣則呼籲民進黨當局,應當好好思考如何應對和處理“美陸臺三方關係”。

相比之下,民進黨當局的反應則“出格”許多,會談之初就立即針對提及臺灣而表態,對美方表達“誠摯感謝”;臺陸委會更是一邊提出新概念“建設性模糊”以擺出緩和兩岸關係姿態,另一邊又繼續宣揚“臺獨”。

中央社”報道截圖

“聯合新聞網”報道截圖

根據央視新聞報道,在當地時間3月18日舉行的首場會談中,美國國務卿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兩人的開場白嚴重超時,並對中國內外政策無理攻擊指責,挑起爭端,布林肯還在發言中提及臺灣。

對此,中方指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國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餘地。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美臺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停止售臺武器,不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慎重妥善處理臺灣問題,不向“臺獨”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不要試圖突破中方底線,以免嚴重損害中美關係臺海和平穩定。

“我們不必太慌張。”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21日表示,中國大陸和美國之間的會談纔剛剛開始,未來無論是競爭、對抗、合作都會有,還要看到時候的形勢。而當被問及臺灣是否會淪爲中國大陸和美國之間的“棋子”時,馬英九則稱,目前還看不出來。

馬英九3月21日出席活動時接受媒體採訪,發表相關看法 圖自臺

而據臺媒“聯合新聞網”同日報道,現任國民黨黨主席江啓臣則認爲,此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產生了許多“火花”,雙方講話也很直接,能看到彼此的底線,也藉機在把話講得更清楚。他呼籲民進黨當局要去思考如何應對和處理“美國-大陸-臺灣三方關係”,觀察大環境變化,不要慢半拍和後知後覺。

對於會談中談及臺灣,民進黨當局則在第一時間“高潮”了,急忙向美國表達“誠摯感謝”。據“中央社”19日報道,民進黨當局“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當天聲稱,在中美會晤前,美國向民進黨當局進行了詳盡簡報,並承諾會說明會談情況,“誠摯感謝美方關注臺灣議題並表達立場”,還稱美國對民進黨當局的承諾“堅如磐石”。

而在陸委會方面,近日則多次表態。據“中央社”報道,新任臺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3月18日下午在記者會上宣佈,恢復大陸商務人士來臺申請。

臺陸委會主委邱太三 圖自臺媒

這場記者會的另一個重點是,邱太三呼籲大陸“放棄強加臺灣的政治框架及對抗舉措”,相互尊重、務實對話解決問題。他還稱,“九二共識”在臺灣已引發爭議,在兩岸交流中大陸仍繼續堅持這樣的政治前提,是不公平、不公道的。兩岸雙方可以有一個所謂“建設性的模糊”來推進交流。

“聯合新聞網”分析稱,邱太三這場記者會的最重要核心就是想以“建設性模糊”來取代民進黨拒不承認的“九二共識”,希望找到兩岸最大公約數來打開當前僵局,恢復接觸和交往。

可到了3月21日,臺灣陸委會又發表了一份聲明,竟“駁斥”中方在會談中提到“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說法,妄稱“臺灣從來不屬於中國”,“未來與發展只有臺灣人民有權決定”。

就在3月20日,針對臺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提出所謂“建設性模糊”的說法,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表示,兩岸同胞看得很清楚,民進黨當局一方面擺出緩和姿態,一方面繼續與大陸對抗,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採取實際行動,停止製造敵意、污衊抹黑,停止任何謀“獨”挑釁,回到“九二共識”上來,兩岸關係才能和平穩定發展。

朱鳳蓮指出,如果以所謂“建設性的模糊”否認兩岸同屬一箇中國,那隻能證明民進黨當局繼續打算通過玩弄文字遊戲與兩面手法,模糊焦點、混淆視聽,根本沒有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

此前報道:

中美對話談及臺灣 民進黨當局急向美國表“感謝”

(觀察者網訊)中美高層戰略對話談及臺灣。民進黨當局“高潮”了,急忙向美國表達“誠摯感謝”。

當地時間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美方在先致開場白時嚴重超時,並對中國內外政策無理攻擊指責,挑起爭端。

楊潔篪強調,臺灣、香港、新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干涉中國內政行徑,並將繼續作出堅定迴應。

據臺“中央社”報道,民進黨當局“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日聲稱,在中美會晤前,美國向民進黨當局進行了詳盡簡報,並承諾會說明會談情況,“誠摯感謝美方關注臺灣議題並表達立場”,還稱美國對民進黨當局的承諾“堅如磐石”。

評論區裡,有網友嘲諷道:“你以爲你是誰啊?”“很明顯這次對話一次開始中方就把美方打懵了”“美國一直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媒報道評論區截圖

據臺“中時新聞網”19日報道,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研究員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分析稱,中國大陸、民進黨當局和美國政府僵持不下。中國大陸在持續加強對臺灣地區的關注,美國政府卻在深化與民進黨當局的“聯繫”,更何況中國大陸與美國長久而又深刻的分歧不僅僅是這一處。展望未來,中美雙方的關係很難從零開始。

格羅斯曼形容,“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已經回不去了。”

對於當下的中美關係,去年12月9日,崔天凱大使就曾指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中美關係不會也沒有必要回到過去,但爲了建設更美好的未來,重要歷史經驗必須銘記。中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而對於民進黨當局甘爲美國“反中”棋子,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也多次表示,挾洋自重沒有出路,以臺製華註定徒勞。中國人民解放軍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外部勢力干涉和“臺獨”分裂圖謀,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今天(19日)應詢時也表示,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吹哨壯膽無異於飲鴆止渴。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民進黨當局若膽敢鋌而走險,拿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和臺海和平穩定作賭注,必將遭致毀滅性失敗。”

延伸閱讀

拜登外交團隊把中美對話操作成"直播秀":對華強硬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舉行,在開場白的階段,中美之間激烈交鋒,脣槍舌戰,中美關係的複雜性盡收眼底。

在雙方支持開場白的環節,美方就將後續談判的議題都拋出來,毫不懷疑,這是要在媒體面前製造拜登政府對華強硬的印象,對於美方居高臨下的姿態,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潔篪硬氣迴應,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強調美國要改一改干涉中國內政的老毛病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中美首場高級別外交對話,可以說,不打不相識,經過大半年高級別會晤的停滯之後,中美關係需要在阿拉斯加“破冰”,探尋大國相處之道。中美雙方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的會晤成爲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中美這樣兩個大國,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舉行會談都會引起世界的關注,這是中美關係的特殊性使然。

在會談一開始,備受關注的是開場白的禮儀和彼此雙方的激烈交鋒,從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中美關係高度敏感性。

首先,中美之間發生了一場“禮儀之爭”,藉助自媒體的力量,一下子成爲全球媒體的焦點。關於是否超時的問題,雙方在互致開場白的時候都超時了,但是美方在一開始致辭的時候就超時,作爲東道主,的確是不合禮儀。在中方代表致辭時,楊潔篪迴應了美方的指責,表明了中方的立場,對於美方所謂的從實力地位與中國打交道,楊潔篪說,美國沒有資格從一個優勢地位和中國對話,甚至20、30年前都沒有這樣的資格說這樣的話。王毅譴責,美方在中美戰略對話之前,升級對華制裁,無端干涉中國內政的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其次,現場記者的去留是另一個爭議點,正常來說,在開場白之後,記者退場,但是在中方致辭結束之後,美方代表要求現場的記者留下,布林肯和沙利文又要作補充發言,布林肯的理由是,中方致辭超時了,所以美方要作補充發言。問題是美方補充發言之後,就讓記者退場,那中方也要補充發言,記者當然應該在場。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中美戰略對話開場白“拖堂”了,各路記者可以享受一場中美外交的“饕餮大餐”。

最後,在自媒體時代,外交已經現場直播了,美國作爲東道國,在外交禮儀方面,失去了待客之道,美方還指責中方“譁衆取寵”,其實是布林肯、沙利文需要在媒體前表態和表演。

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共和黨一直指責其對華態度軟弱,爲了表現出對華強硬和對等,布林肯、沙利文要在發言時間上表現強硬。

從外交過程和效果來說,職業外交官之間的磋商和談判還是要與新聞媒體保持適度的距離,畢竟外交不是綜藝選秀節目。中方帶着誠意來到寒冷的阿拉斯加,並不是配合美國表演所謂的“實力地位”的劇目。

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經歷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的挫折之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是雙邊關係“止損止跌”的機會。當然,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所說,“如果認爲我們爲了這次對話所謂‘有成果’,就會答應任何一方的單方面要求——我勸人們最好放棄這種幻想,這種態度只會把對話引向死衚衕。”

中美對話的前提是平等與相互尊重,管控分歧、聚焦合作,將中美關係拉回到正常軌道。如同阿拉斯加的天氣一樣,寒冬已經過去,但是依然是冰天雪地,中美關係面臨着一連串的挑戰,一次對話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要足夠坦誠、理性,開啓對話之旅,就算是成功了。

中國有俗語說,不打不相識,這次阿拉斯加的中美高層對話,也是彼此的試探、摸底,媒體看到的是濃濃的火藥味,以及脣槍舌戰之下的火光四射,但是,也要看到中美關係的基本盤,以及中美關係的底線。大國關係的底線和框架並不是一方制定的,而是雙方互動、博弈、妥協的結果,也可以說是鬥爭與妥協得來的。

首先,中美之間需要釐清彼此的身份和地位,只有這個問題有了基本共識,才能消除重大誤解。中國是“體系性的國家”還是“體系內的國家”,這是美國的重大的疑問,美國在《臨時國安戰略指南》中將中國定義爲系統性競爭者。楊潔篪在講話中強調,中國主張維護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中國是體系內的國家,並不是挑戰或者取代現有國際秩序的國家。中美兩國元首通話時達成的共識是“不衝突、不對抗”,美國是體系性國家,也不存在所謂的“美國回來”的問題,但是如果美國將“美國回來”視爲集結盟友對抗中國,那就讓中美關係“脫軌”了。

其次,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套路”深深,所謂從“實力地位”與中國打交道,不過是重新整合同盟網絡。在中美阿拉斯加會晤之前,美國與日韓進行了“2+2”,而美日澳印四方的首腦視頻對話會也在12日舉行,換句話說,集結“印太”的海洋國家,共同對抗中國,形成海陸對峙的態勢。布林肯認爲,同盟國家對於“美國回來”是滿意的,所以,盟友也是美國對華外交的籌碼。

最後,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重要性無需多言,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軍控以及其他地區熱點問題,都需要合作,世界之所以關注中美戰略對話,根本原因是因爲兩國的重要性,美方也沒有必要在“印太”轉了一圈之後,再跑到阿拉斯加與中國對話,有時候套路太深,反而沒有了誠意。

作者:孫興傑,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