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6天2通電話,兩個細節值得注意

6天,兩通電話。

6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財政部長耶倫舉行視頻通話。6天前,他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剛通過電話。

兩次通話,注意兩個細節

兩次通話的時間基本一致,都是中國時間的上午和美國時間的晚上,在通話之後中美兩國發布通話情況介紹的消息也基本同步。

連續開啓對話,態度更加坦誠,交流內容也更豐富。

這一次,通話的對象從貿易代表換到財政部長,議題也從雙邊貿易轉到經濟關係,這說明,雙方開始討論綜合性的經濟問題

傳遞的態度,愈發明確。

經貿,依然是中美首要的合作領域

這是中美合作的歷史決定的,也是中美經貿、經濟結構現實的互補性決定的。誰違背,誰就要承受代價。

譚主商務部獲得了這樣一組數據

加徵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中的90%,是由美國進口商承擔,這已經給美國企業造成1.7萬億美元市值損失

承擔關稅的美進口商,只能通過漲價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2018-2019年加徵關稅使美國家庭總收入降低了88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家庭損失675美元;

中美經貿摩擦一度令美國損失24.5萬個就業崗位

美國企業、美國消費者、需要工作的普通民衆,都是美國主動挑起貿易摩擦的受害者。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鋼告訴譚主:

下半年,中美經濟會繼續保持復甦,中方的供給能力和美方的需求還會有很大的匹配度。

中美經貿合作,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從來不是一句空話。

中美經貿關係,世界也都在關心

譚主注意到,通話的消息剛剛釋放,不少外媒就發了報道。

大家關心的,是中美關係,更是世界經濟的復甦。

中美都是全球經濟復甦較快的經濟體,這對全球各國來說,都是好消息。聯合國5月份公佈的《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專門提到,由於中國和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發展,全球經濟增長正在緩慢恢復。

最近,經合組織上調了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從5.6%,變爲5.8%。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是這樣理解這份信心的: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復甦過程中不同步,如果沒有國際協調幫助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疫情形勢、經濟復甦會帶來很大影響。而需要領頭合作的,正是中美。

外媒的報道幾乎也都提到了美國財政部的聲明。譚主注意到,無論是中方的消息,還是美國財政部的聲明,都提到了兩層意思:

一個是,雙方都交流了彼此關心的問題;

另一個是,雙方都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只要保持溝通,解決分歧的積極信號,就會顯現。

如果說上次通話,討論的只是貿易領域的問題,而這一次探討的領域則更加廣泛,一個細節能說明問題,美國財政部發布的消息提到:

耶倫討論了拜登政府繼續支持強勁經濟復甦的計劃

經濟復甦計劃實際上包含了財政、貨幣等方方面面的政策

雖然對話有了更加深入和廣泛的信號,但也要理性和謹慎地看待這種趨勢。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和譚主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美國上屆政府加徵的關稅還沒取消,經貿領域本身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通話,只是接觸性的,後續的合作,還需要慢慢展開。

但對話本身,就是意義。

事實已經證明,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戰面前,中美能夠合作、必須合作的領域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更廣了,中美合作可以辦成很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

但這些,都有一個前提,就像兩次對話都提到的那樣,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最基本的底線。

不越線,中方交流的大門,永遠敞開。

推薦閱讀:

鋼鐵價格都漲上天了,爲什麼還要加徵這些關稅?”

當美國經濟學家和決策者還在爭論大規模刺激性支出和寬鬆貨幣政策是否會讓通脹加劇時,許多美國製造業者卻一致認爲,進口關稅這個“罪魁禍首”對通脹指標的高企難辭其咎。

5月31日,美媒《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以“保護美國公司”爲由,對他國木材、鋼鐵和半導體等產品加徵關稅後,進口相關商品並支付關稅的美國企業一直都在抗議。

當前,在進口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壓力下,這些公司正進行新的努力,目的是推動拜登政府取消加徵關稅,理由是美國經濟還處在疫情後的復甦階段,這些關稅將使通脹加劇、產品供應短缺。

針對這一現象,上海合立諮詢聯合創始人趙修業觀察者指出,貿易戰開打三年多來,美國當時加徵關稅的幾大目的,包括窒息中國經濟活力、促使中國產業鏈外移、促進實體經濟向美國迴歸等等,均未實現。

他同時也補充稱,美國當前主要還是內生性通脹。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加上美聯儲無限制的購買國債,以及失業救濟金導致的工作積極性下降,讓不少美國人不願重返工作崗位,大量熱錢涌入市場,結果就是虛擬貨幣瘋漲、經濟脫實向虛。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關稅正導致公司的競爭力下降”

在史無前例的經濟刺激下,美國通脹指標正持續高企。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4月整體CPI同比大增4.2%,增速創2008年9月以來新高;4月核心CPI同比大增3%,創1996年以來最大增幅。

印第安納州沃巴什的金屬製品製造商B. Walter & Co.的總裁斯科特·布勒(Scott Buehrer)透露,自去年9月以來,該公司主要鋼鐵供應商已提價15次。

鋼鐵價格漲上天了(sky-high),爲什麼還要徵收這些關稅?”布勒表示十分不解。

5月6日,包括B. Walter & Co.在內的300多家制造商聯名寫信給拜登,要求他立即終止對進口鋼鐵徵收25%關稅及對鋁產品徵收10%關稅。

這些製造商表示,關稅正導致公司的競爭力下降。目前,在國內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美國買家爲一些鋼鐵產品支付的價格比歐洲買家高出40%。

由於軋製鋼價格自去年秋天以來上漲近兩倍,布勒透露,爲了降低成本,他已裁員10%。

而拜登政府表示,正在評估相關關稅政策,尚無立即取消這些關稅的計劃。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塞西莉亞·勞斯(Cecilia Rouse)稱,貿易政策是一個比短期市場波動“大得多的問題”,需要在美國政府全球政策的大背景下研究制定。

建築業中的兩種重要大宗商品的市場價格在關稅生效後的幾個月中上漲

不僅鋼鐵,美國住房建築業也在艱難應對價格飆升問題。木材期貨合約價格在5月份升破每千板英尺1600美元,刷新紀錄高位,較歷年同期的典型價格水平高出三倍多。

美國全國住房建築商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下稱:NAHB)估計,木材價格上漲推動典型的單戶型住宅價格提高了3.6萬美元。

“當國內供應不足時,徵稅沒有任何經濟意義,”NAHB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迪茨(Robert Dietz)稱,“家電、洗衣機以及建造房屋所需的最基本的螺母和釘子,都要繳納一些金屬關稅。”

《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美國住宅建築商和國會議員已敦促拜登取消2017年對加拿大軟木材徵收的關稅,美加木材生產商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然而,美國商務部非但沒有取消關稅,還在5月21日發佈了一項初步決定,將徵收的關稅稅率提高一倍,至18%,理由是從加拿大進口的軟木材得到了大量補貼。

美國商務部一位官員表示,關稅將維持在目前的9%,直到11月前就擬議的上調作出最終決定。

報道稱,爲了減輕特朗普時代對更廣泛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影響,一個由40名美國參議員組成的兩黨團體在4月份要求拜登政府重新啓動一項程序,給予從枕頭到汽車零部件在內的2000多種進口商品關稅豁免權。由特朗普政府推出的這項豁免程序於去年12月到期,但尚未續期。

事實上,當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最初生效時,一些經濟學家就曾警告稱,這些關稅可能會刺激通脹。

行業公司討論通脹相關話題的電話會議比例

不過,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爲,取消關稅對緩解物價壓力的作用有限。

“2018年開始徵收鋼鐵產品關稅時並未出現通脹壓力,”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法律事務主任羅伊·豪斯曼(Roy Houseman)還是將通脹壓力歸咎於美國推出的數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措施。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受關稅影響的商品的進口價格最初確實有所上升,但這部分成本大多被進口商消化了,並沒有將上漲的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戴維·韋恩斯坦(David Weinstein)甚至認爲,從長遠來看,關稅可能會令物價水平下降。他的理由是,貿易摩擦將對生產率產生負面影響,當生產率受到抑制時,無疑將對未來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價格也會受到影響。

上海合立諮詢聯合創始人趙修業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特朗普時期加徵的關稅會造成特定商品,例如鋼鋁製品、營養品等進口價格上升。

“但鋼鐵這種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不會是美國政府接下來的重點。拜登政府不太可能維持鋼鐵進口關稅和產業政策的補貼,他們更關注的是新能源,而且鋼鐵工人也不一定是民主黨的票倉。最近有報道說美國一些鋼鐵廠重新開工了,但如果進口關稅降低,美國鋼鐵業的復興勢頭不可避免將受到打擊。”他表示。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製造業迴歸”毫無聲響

衆所周知,特朗普政府過去兩年多一直企圖通過對華加徵關稅,使中國商品對美國進口商而言更加昂貴,進而促進美國製造業迴流。

但事與願違。《華爾街日報》5月13日在一篇報道中提到,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這種所謂的“製造迴歸”毫無聲響,美國企業已轉而從亞洲其他國家尋求供貨。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指出,如果美國加徵關稅的目的是增加國內製造業就業崗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奏效。如果目的是增加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進口,那麼它成功了。

報道援引的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商品有近三分之二在美國加徵關稅的商品之列,大約相當於每年3700億美元的進口額。如今關稅只覆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一半,相當於每年2500億美元的進口額,原因在於美國公司更多地從其他國家購買商品。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針對該報道,趙修業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美國方面最近的數據顯示,來自中國的進口貨物下降了,很明顯的一個因素是中國的一些紡織、服裝和光伏行業的產能在貿易摩擦發生後出現轉口貿易和部分後端工序的產業鏈外移,尤其是向東南亞國家轉移,所以很多中企的出口轉移並沒有被計算在內。

他進一步分析稱,以光伏產業爲例,在美國國內產能較低的情況下,太陽能板基本都是從東南亞進口,而東南亞其實是中國廠家轉移出去的產能。因此,所謂美國從中國進口量下滑,更多是因爲貿易轉移。中外企業爲躲避關稅將產能來回進行轉移,不可避免將導致效率下滑。而美國想通過加稅讓製造業迴流,這個目的顯然並沒有達到。

趙修業認爲,很多製造行業是幾乎不可能回到美國的。他繼續以光伏行業舉例指出,太陽能電池板整個產業鏈十分複雜,環節包括從多晶硅的提煉到切片再到包漿封裝等。美國之前曾擁有多晶硅的提煉產業,中國當時也從美國進口相關產品。但在2012年,中國光伏產業逐步發展起來後,美國開始對中國光伏產業進行“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後,中國也對等反擊。

此後美國的光伏產能慢慢消亡,反而開始從中國進口多晶硅。在疫情發生前,儘管美國對太陽能電池板徵收關稅超過200%,但卻對美國光伏產業恢復沒有任何幫助。

圖片來源:OFweek太陽能光伏網

而服裝紡織這種低附加值產業,也不太可能前往美國,趙修業指出,目前有一些美國議員已經開始爲明年的中期選舉做準備,競選服裝還是從中國進口。因爲中國從縫製衣服到印花的產業鏈十分完整,其他國家如果產業鏈不完整的話,中間很多生產環節將增加很多不穩定因素,所以他們還是傾向於從中國進口。加徵關稅的常態是買賣雙方各自承擔一些,但這會增加整個產業的成本。

“世界更加離不開中國”

對於特朗普時期濫徵關稅的影響,研究機構的數據似乎更能直觀說明問題。

據《紐約時報》去年9月報道,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對中國商品和全球金屬產品徵收關稅,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每月要承擔30億美元的額外稅收成本和每月14億美元的福利損失。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2018年全球鋼鐵和鋁的進口關稅讓鋼材價格上漲了近9%,讓鋼鐵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了56億美元。

加徵關稅也直接讓美國企業核心零部件供應受到影響。2019年,特斯拉從中國進口了用於Model3電動汽車計算機芯片顯示屏,他們希望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能夠免徵這部分商品的關稅,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拒絕了這一請求。而從中國進口的計算機芯片及顯示屏是特斯拉全自動駕駛Autopilot3.0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是大部分特斯拉Model 3電動汽車以及S和X系的車型的基本配置。

紐約時報:特朗普政府其實是在向美國人加稅

隨後,2020年9月,包括特斯拉、福特汽車、塔吉特、沃爾格林和家得寶在內的約3500家美國公司向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稱其對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中國製造的產品加徵關稅是“非法的”。這些訴訟向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起,指責美國前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和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對中國商品多次加徵關稅,一再升級貿易摩擦。

對此,趙修業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美國商界肯定是希望關稅能夠下調。因爲他們覺得現在中美之間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意識形態的矛盾和現實利益的矛盾,意識形態矛盾可能一下無法調和,甚至可以慢慢談,但現實利益的矛盾應該有一個路線圖儘快緩和。所以,美國商界希望關稅問題可以儘快得到妥善解決。實際上,關稅就是把企業的利益轉到聯邦政府手裡,企業肯定是不樂意的。

他表示,美國中小企業還是希望中國的供應鏈能保持穩定,因爲目前只有中國的供應鏈有充足的產能,如果關稅導致進口原材料漲價,這些中小企業也只能承受,畢竟中小企業想轉移供應鏈並沒有大企業那麼容易。

趙修業指出,去年新冠疫情初期,部分歐美國家聲稱這是一個跟中國脫鉤的好時機。但現在從數據上看,世界卻變得更加離不開中國了,因爲只有中國有產能、有完整的產業鏈。這一點從中國的外貿數據中也能看得出來。(觀察者網注: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出口4.61萬億元,增長38.7%;進口3.86萬億元,增長19.3%;貿易順差7592.9億元,擴大690.6%。)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增長靠外需拉動還是比較多的。我們並沒有因爲這次疫情跟世界脫鉤,也沒有跟美國經濟脫鉤。

中國商務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美貿易高速增長,其中對美出口同比增長62.7%,自美進口增長57.9%,能源、農產品、汽車及零件等進口都快速增長。3月份,對美出口同比增長41.6%,自美進口增長61.8%,進口進一步加快。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談到,這背後雖然有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基數較低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中美兩國經濟都在較快恢復,雙方經濟結構、貿易結構高度互補,合作潛力巨大。中方始終認爲,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雙方應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爲推動經貿合作創造條件,不斷增進兩國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