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引領人類新方向

(圖/大陸央視)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接受CBS新聞節目採訪時表示,「美國人不希望生活在一箇中國主導的世界。」但現實是,中國似乎正在引領人類發展的新方向。

5月3日,嫦娥6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將登陸月球背面,展開一系列科學探勘工作。中國的月球計劃,正爲人類史無前例「月球經濟」的探索開發邁出歷史性第一步。

2020年,在月球停留2周的嫦娥5號探測器,採集3.7磅的物質,包括月球表面的玻璃球。一項由中國科學院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論文指出,玻璃珠中有水的存在,估計整個月球的水總量多達2700億噸,這就爲人類進一步建設月球基地、開發月球資源提供最關鍵的條件。

月球有豐富的稀土及氦三,後者是可控核聚變反應的重要原料,但地球只有500公斤,月球估計有5億噸,足夠人類千萬年之用;建了月球基地,人類就能以月球爲跳板對太空進一步探索。可以看到,月球經濟不僅是藍海,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契機,而中國正在扮演引領者角色。

由月球經濟,讓我又聯想到了一些類似的新穎概念,比如低空經濟(以無人機爲主角)、基建經濟(從需求與供給同時拉動經濟)、新能源經濟、AI經濟等等,都是跳出傳統經濟的概念,開拓新經濟空間的嘗試。有意思的是,在所有這些領域,中國也都正在扮演着引領者的角色。

除了傳統的經濟及技術角度,要解讀如此特殊的「中國現象」,似乎就不能不觸及到中國體制。以新能源車爲例,全電動車的發展必須要有隨處可用的充電樁,遍佈全國的電網及特高壓電技術,這些無不與政府角色有關。又比如AI的發展,關鍵在大數據、算力與算法,其中算力又取決一國的電力,中國現在搞「東數西算」,就是在西部電力充足地區建構數據中心、雲計算及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讓西部算力資源更充分地支撐東部數據的運算。至於基建經濟與月球經濟甚至低空經濟,政府的關鍵角色也就不在話下了。要知,中國能在衆多新經濟領域表現耀眼,深層次的關鍵竟與中國特色的政經體制有關,說白了就是一黨執政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許多西方國家明顯不願接受這樣的觀點,但讓他們尷尬的是,美國及西方近來面對愈來愈多的發展問題,在他們的體制下其實是無解的,甚至這些問題的產生本身就是體制運作的結果,相信最早鼓吹「歷史終結論」的福山教授,最終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

面對逐漸式微的美國及一個不但正在崛興,且開始引領世界的中國,伯恩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樣的世界潮流卻不會改變。(作者爲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