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附醫引領新南向旋風 國際病患來臺倍增

中國附醫推動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在衛福部專門委員吳玲瑩見證下(右2),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黃致錕(右3)于吉隆坡與馬來西亞頂尖的國際醫藥大學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IMU)共同簽署MOU,推動交流合作。(中國附醫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中國附醫推動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攜手緯創醫學與慧誠智醫imedtac參加于吉隆坡舉辦之「2024 Next Generation of Care: Merging Healthcare & Technology Conference」與展覽。(中國附醫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院自2022年起參與衛福部醫衛新南向計劃,成功將臺灣的特色醫療推廣至馬來西亞、汶萊及新加坡等地。中國附醫總院長周德陽表示,2023年馬來西亞就醫人次成長了256倍,汶萊成長了47倍,不僅讓醫院受益,也吸引了大量國際病患來臺就醫,帶動臺中市的醫療觀光產業。

以前,臺灣醫院最多的國際病患來自大陸,但受到兩岸關係不穩等因素影響,如今新南向計劃使臺灣的特色醫療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砂拉越、沙巴)和汶萊受到歡迎。

中國附醫指出,健檢與疾病就醫人次明顯提高,其中腦癌等癌症治療,以及免開刀心導管方式治療多種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心律不整、主動脈瓣置換、周邊血管阻塞等),「神波刀」非侵入式方式治療嚴重顫抖症,及免開腦微創手術治療顱底腫瘤,都已幫助許多馬國重症病人,打開在馬國的知名度。

衛福部專門委員吳玲瑩表示,新南向計劃已經見到了成效,未來的發展更加值得期待。今年,中國附醫在院長周德陽的帶領下與馬來西亞國際醫藥大學(IMU)合作,在吉隆坡開始了亞洲醫師微創手術培訓平臺。此外,他們還參與了IMU-2024的醫療科技展覽,與臺灣的醫療器材公司合作,共同推廣臺灣的醫療技術。

臺中市作爲臺灣第二大城市,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如逢甲夜市、臺中歌劇院、路思義教堂等,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谷關溫泉,使得臺中市具有發展醫療觀光的巨大潛力。中國附醫的參與,不僅讓國際病患感受到臺灣的醫療水準,也有助於臺中市在疫後時代開拓新的經濟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