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日澳跨國研究急性腎臟病患者 死亡風險增3.6倍

奇美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陳志成(中)率領內科部副部長暨腎臟科主任王憲奕(左二)、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銳溢(左一)、腎臟科總醫師蘇靜君(右一)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暨臨牀教授吳允升共同合影。(奇美醫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奇美醫學中心與臺大醫院、美國、日本、澳洲團隊跨國研究發現,急性腎臟病患者相較一般民衆,未來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增加4.2倍,進展成末期腎病變需長期洗腎透析的風險也增加6.6倍,死亡風險更增加3.6倍。

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012年至2022年11月底,急性腎臟病病人出院後3個月內,接受腎臟科門診追蹤的比例只有22%,但日後發生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臟病的風險卻高達57%。

奇美醫學中心內科部副部長暨腎臟科主任王憲奕表示,急性腎臟病是在短時間內腎臟功能急速惡化,因無法清除體內毒素,導致廢物和水份無法順利排出,堆積在體內。其中,老年人、共病症(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泌尿道感染、敗血症、急性泌尿道阻塞、惡性高血壓、心臟衰竭、休克或重大手術失血過多等,均易發生急性腎臟病。

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銳溢也指出,大部分的急性腎臟病病人,在回診找出並消除病因後,皆可恢復至原先狀態;但若延誤治療,導致腎臟纖維化,腎臟功能便無法恢復,甚至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後續往往需要長期透析或腎臟移植,因此急性腎臟病發生後的及時診斷與治療更顯重要。

陳銳溢還說,過去對於腎臟疾病,分爲7天內的「急性腎損傷」以及3個月以上的「慢性腎臟疾病」,但對既不符合急性腎損傷也不符合慢性腎臟疾病診斷標準的「腎功能受損族羣」,近幾年均給予「急性腎臟病」的診斷。

不過,急性腎臟病實際使用在臨牀照護與治療上,仍然存在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因此目前對急性腎臟病族羣,仍需更多的研究證實其臨牀意義,以建立臨牀照護及治療指引。有鑑於此,奇美醫學中心與臺大醫院團隊才透過與美國、日本、澳洲團隊跨國合作,共同探討「急性腎臟病」病人的預後關係,研究成果已發表在《eClinicalMedicine》國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