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的生活中”

漢語、參加“漢語橋”、留學中國、上春晚、彈月琴、參與“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擔任孔院老師……茹絲被稱作“非洲茉莉花”。和在天津攻讀博士的茹絲聯繫上時,她正忙着爲中國教育部舉辦的“來華留學70年”紀念活動撰稿,忙碌地查閱大量資料。談起自己豐富的經歷,茹絲用標準流利的漢語說:“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的生活中。”她希望做一名非中文化交流的使者,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讓更多同胞瞭解中國、愛上中國。

憑着刻苦和堅持與中國結緣

1986年,茹絲出生於肯尼亞。上高中時,她希望能學習一門外語,母親建議她學習漢語:“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到肯尼亞,能到這些企業工作是很不錯的選擇。”茹絲平時也從電影和紀錄片裡對中國頗有了解,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於是,懷着“漢語夢”的母女倆專門前往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打聽,瞭解到內羅畢大學正在組建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就興致勃勃地報了名。2005年12月,這所孔子學院成立,茹絲成了學院的第一批學生

“說漢語真的很難,但更難的還是寫漢字。”茹絲談起初學漢語時的刻苦,“每天回到家,我都會把新學的漢字練上10遍”。經過反覆練習,她逐漸發現中文的美,也取得不小的進步。在2006年舉行的“漢語橋”比賽中,茹絲在肯尼亞賽區折桂,前往中國參加全球總決賽並獲得優秀獎。“這是一份激勵。看到其他國家的人居然能把中文說得那麼好,我覺得我也可以,我必須更加努力。”

這次中國行徹底改變了茹絲的人生軌跡。她因爲“漢語橋”比賽獲得獎學金資助,在天津師範大學完成了4年的漢語言文化專業本科學習,隨後攻讀國際政治專業的碩士研究生。2014年,她回到肯尼亞,成爲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的一名教師。2019年,茹絲再次赴華求學,如今正在天津師範大學攻讀世界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茹絲說,多虧當初堅持學習漢語,她才能抓住許多難得的機遇。“當初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同學中,有20多人堅持了下來,”茹絲說,她的同學們現在都從事着與中國相關的工作,有的進入中國企業,有的和她一樣擔任中文教師,“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都投入到促進非中友好的事業中”。

兩次登上中國春晚的舞臺

“我在仰望,仰望遠方,我的家就在那非洲大地上,學習漢語啊,學會了不忘,孔子學院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樑。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2011年的除夕夜,茹絲同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友人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相聲《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段改編版的《月亮之上》讓茹絲一展歌喉。

“以前也上過大大小小的舞臺,但能在億萬中國觀衆收看的春晚亮相,我還是既興奮又緊張”。茹絲說,他們排練了一個多月,最後演出效果相當不錯,春晚一結束,她就接受了中國和肯尼亞媒體的接連採訪。但讓茹絲想不到的是,她還有第二次登上春晚舞臺的機會。2013年的春晚,茹絲和李谷一及多位留學生一起演唱《難忘今宵》。“這是春晚的固定保留曲目,能和中國著名藝術家合作,太榮幸了。”回憶這段故事時,茹絲的語氣中透出一絲驕傲,“我是唯一上過兩次春晚的肯尼亞人”。

此外,茹絲還是中國月琴和北京琴書這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國傳承人。中國民樂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古典意境令她沉醉其中,此前從未學過樂器的她專程前往北京學習月琴,“我希望能通過我的演奏,讓更多外國人聽到這樣美妙的旋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中國的發展故事講給更多人

茹絲已經數不清自己去過多少中國城市,“東西南北,我都去過。中國地大物博,自然風光和文化風情多姿多彩。”在衆多到訪過的城市中,茹絲最喜歡昆明,那裡的氣候令她想起故鄉,而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也深深吸引着她,她希望未來有機會深入瞭解和體驗。天津則是茹絲在中國生活最久的地方,“天津是大城市,卻沒有北京那麼快的生活節奏,居住在這兒特別舒服。天津人也特別熱情,總愛和你聊上幾句”。

說起自己多次來華的感受,茹絲直呼“中國這些年的變化太快、太大了:高鐵網絡遍佈全中國,打開手機就能使用打車、共享單車電商購物、移動支付等軟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現在的中國就是我想象中‘未來的樣子’,我想讓更多外國朋友來這裡看看。”

2019年6月,茹絲參加了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組織的“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在上海進行了爲期一個月的參觀調研。“參加這次研修計劃,讓我更加深入地瞭解到中國快速發展背後的故事。”茹絲說,她和不同國家的青年漢學家一同走訪了許多地方:瞭解黃浦江上大橋的修建過程,參觀中國製造大型客機C919的建造車間,在崇明島上體驗“新農村”的現代生活……“上海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新變化的縮影,處處體現着中國發展的巨大活力。”茹絲說道。

當前,中國和肯尼亞的合作日益密切,蒙內鐵路等重大工程有力地促進着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讓茹絲對共建“一帶一路”有了更多的認識:“共建‘一帶一路’爲肯尼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質量很好的公路、港口、鐵路。交通便利了,人們就有了發展的希望、致富的途徑。”茹絲在孔子學院教過的很多學生如今都在中國企業工作,有些還成爲蒙內鐵路工程骨幹力量。她認爲,中國和肯尼亞的合作工程讓更多年輕人找到了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肯尼亞的年輕人從中國夥伴那裡收穫了知識技能,也收穫了友誼,“這是一個交朋友的過程。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不僅是基礎設施的聯通,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現在,茹絲在努力完成學業的同時,參與組建了一個研究所,從事中國和肯尼亞在政治、經濟、藝術等領域的比較研究與合作。茹絲說,博士畢業後,她計劃回到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繼續任教,“從學漢語的學生到教漢語的老師,多年中國留學經歷是我巨大的財富,我希望把所學到的知識回饋到課堂之中,讓更多學生愛上中國文化”。(呂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