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鳳梨》吳昆玉/大陸農業統戰沒搞成 只肥到臺辦&買辦

吳昆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鳳梨事件 反思兩岸貿易定位

鳳梨事件引發兩岸間又一波惡意增長,且幫近日飽受藻礁事件抨擊的民進黨解了套。足證蔡小英才是習大大的真愛,每有危機習大大就跳出來救她。

民進黨藉題發揮完全不意外,統派隨棍痛罵小英不吃「九二共識」只好自己回家吃鳳梨,同樣不意外。馬前總統又跳出來說兩岸應該好好談,一樣令人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反正「一顆鳳梨,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各自罵人」,滿足同溫層意識爲第一要務,至於現實問題,反正無法改變,也就不想改變。

農業統戰沒搞成 只肥到臺辦&買辦

兩岸農產貿易的起點,大約是2005年左右,連宋分別前往大陸破冰搭橋,對岸覺得此前吸引臺商前往大陸投資,有效降低了臺商對大陸的敵意,成效極佳,於是把頭腦動到農業上來。當時綠營幾乎囊括農業縣市選票,農民對大陸敵意甚濃,獨立意識強勁,於是想複製工商統戰成功經驗,經由農產貿易來軟化綠營的本盤

不涉敵我意識,純就戰術面而言,這是個相當聰明的作法。當時臺灣農產經常過剩,如果對岸提供穩定市場,臺灣過剩農產便有了出口。讓一部份農民先富起來,其他人一定搶着跟進,自然會軟化對大陸的敵意。只不過這樓搭着搭着就歪了,原本想「兩岸人民共享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最後卻被搶劫到只剩「臺辦與買辦」,臺灣農業基層獲利甚微,對岸也沒搞成農業統戰,肥的只有兩岸貿易的中間人作手

▲ 吳昆玉指出,兩岸貿易被搶劫到只剩「臺辦與買辦」,臺灣農業基層獲利甚微。(圖/高公局提供)

政府過度介入 貿易之路將死亡

原本雙方所想的,是「和平貿易可以降低戰爭機率」,當雙方人民互取所需,產生依賴,和平穩定的關係自然產生。但這種貿易必須建立於正常的互通有無、供需關係之上。正常貿易必有中間人穿梭,這種中間人得像絲路上的粟特人或南亞海上的阿剌伯人,秉持着共同的貿易規則,更重要的是「信用」,才能建立可長可久,各方皆能獲益的貿易關係。

在這種貿易關係中,政府的介入是必要卻有限度的。政府只能作爲貿易場所的提供者與保護者,維持公平貿易的仲裁者,或品質與疫病的檢查者,關稅等稅收則是政府的獲利。如果政府過度介入操控,企圖以貿易爲武器達成政治威嚇企圖,或過度抽稅,這條貿易線路很快就會死亡。即使16~19世紀歐洲列強的武裝貿易,也無法挽救一方缺乏獲利的貿易關係,而且徒增怨恨。

奸商亂入 打爛臺灣水果名號

即使兩岸各方原始動機都不太單純,當初滿懷理想的各方,卻也都沒有算到國共兩黨內部的水有多深?從一開始,國民黨內就有高層想做這條生意,於是壓着農會系統不準碰,民進黨政府也意識到這條具有統戰效果,一樣壓着農會不準動。

結果是國民黨高層自己做起了水果貿易,裝個幾櫃檯灣水果送到對岸,叫農業部買單。一開始還真的是臺灣水果,後來就玩花樣,只有上面一層是臺灣水果,其他拿東南亞水果來混,最後整櫃都是不知所出的水果。對岸基於統戰需要,常常閉着眼睛認了,甚至買進來整箱倒掉,農業部與海關基層,敢怒不敢言,閒話早就傳回了臺灣。

情況有多嚴重呢?筆者有陣子離開政治經商,某日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底下華潤超商,看到一包標示「臺灣蓮霧」,長得馬臉小粉紅,可稱是「紅妝素裹」,根本不像臺灣蓮霧短粗黝黑,三顆賣價100元人民幣。這不是大陸奸商僞稱臺灣蓮霧,就是臺灣奸商打着臺灣蓮霧名號亂入,反正就是僞劣充斥,把臺灣水果的名號都打爛了。

以上所言只是兩岸水果貿易的鱗光片羽,欲知詳情,請參閱好友焦鈞所着「水果政治學」。即使此書爆料無數,還是無法道盡背後黑幕。

▲ 吳昆玉指出,有奸商打臺灣水果名號,實際卻混入東南亞水果。圖爲高雄六龜蜜風鈴蓮霧。(示意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控制物流 不用大陸錢養臺獨

所以,當馬政府時代,中共官員來臺大量政治採購時,我們就知道兩岸農產貿易快要出事了。某一年,不知誰在對岸放了謠言,說臺灣木瓜生產過剩,半年間對岸連來三個省長,通通指名要買臺灣木瓜。但大多數粉嫩木瓜是不能上船的,全臺灣只有一、兩個農場種出可以上船的木瓜品種,而且已銷韓國。此事最後不了了之,馬政府要求對岸停止「政策採購」,但對岸想要以農業採購影響臺灣政治,臺灣許多人也想藉對岸貪念狠撈一票的關係卻從未消失,這種酒店式的「火山孝子」貿易型態,仍舊留存到現在。

換言之,馬前總統與國民黨那種「與對岸好好談」的說法,其實是在穩固自家的利益結構,要我去說纔算。以「我蓋章才能過關」的狹窄通路,控制金流、物流方向,滿足對岸「不準賺大陸的錢去養臺獨」的心態,同時保障利潤包進自己人口袋。「臺辦與買辦」便在雙方此種心態下共生,毫不意外。

從比較大的格局來說,統派那種隨着中共腳步,以貿易爲武器的玩法固不可取,獨派那種「拒絕一切中國貿易」的觀念,也完全脫離現實。人有兩隻腳,錢有四隻腳,從高雄到廈門最近的路,便是通過開曼羣島。只要有利潤,商人的足跡是擋不住的。

▲ 吳昆玉指出,前總統馬英九「與對岸好好談」的說法,其實是在穩固國民黨的利益結構。(示意圖/翻攝自龍應臺臉書

正常貿易不能只認「政治牌號

兩岸農產貿易或一切貿易,最後還是得回到「正常貿易」這四個字。基於供需關係,能夠互通有無,雖有競爭卻仍基於信用,纔會累積「信任」。不會不擇手段弄死對方,不能只認政治牌號而不認品質價值,雙方人民才能共享「和平發展的紅利」,才能「Make Money, Not Make War」。

對岸以爲以商圍政可以製造臺灣內亂,真是大錯特錯。達叔走了,香蕉你個芭樂已成絕響,再這麼搞下去,取而代之的,搞不好會是「鳳梨你個釋迦」。

熱門點閱》

► 中國禁鳳梨》沈榮欽/加拿大油菜籽價格創新高 起因經濟制裁

► ET民調》蔡詩萍藍營評論林智堅選桃園市長 需跳脫「韓國瑜情結」

► 以色列疫苗採購奪冠,爲何臺灣不行?臺灣生技人才出走的警訊黃韻如、高子翔蘇育平鄭如韻

藍弋豐/全球掀搶疫苗大戰 臺灣可隔山觀虎鬥?英國脫歐有理?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