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患15年來終於走出家門 居家醫療讓他們不被遺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認爲,「藍鵲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劃」的推動,可以讓醫師走出白色巨塔,進到病患家中,真正瞭解他們的需求,同時也讓無法外出的病患得到良好的居家醫療資源。(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洪菱鞠/專訪因爲行動不便或長期臥牀而無法自行就醫的病患,往往難以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有位中風患者15年不曾走出家門,因爲居住的地方要爬上爬下,沒有人可以照料,他只能每天坐在房間看着外面,後來透過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居家醫療,在照護人員的協助下,他纔有機會看到外面的世界。在社會角落還有很多類似案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指出,只有當醫師實際走進病患家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他們的生活環境,進而瞭解就醫難處。臺灣雖然有全民健保,但有許多患者無法外出就醫使用,此外,整個社會還要面臨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往上增加的隱憂,反應在醫療照護模式上,勢必要有所改變,才能進一步提供好的醫療品質、解決隱形失業人口。2016年健保署開始推行「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臺北市也配合推動「藍鵲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劃」,讓失能或特殊疾病民衆能夠在家得到醫療照護。
▲臺北市長柯文哲(第一排著白袍者)與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共同推動「藍鵲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劃」。(圖/取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官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表示,即使安養院、護理之家建得再快,醫療缺口仍舊很大,加上現在醫療資源集中化,有些病患受到環境條件限制,像是居住國宅的樓梯又窄又陡,光是下樓就很困難,面對這些出不來的患者,推動居家安寧照顧是必須的、也是世界趨勢,可以在必要時刻讓醫師到家裡看病,就像早期老醫生有時會騎着腳踏車去病人家中看診一般,彼此之間建立了和諧的醫病關係。聯合醫院推動藍鵲計劃主要分爲「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醫療」三個階段,只要經醫師評估有明確醫療需求即可申請,但需自行負擔醫院與自家來回計程車費及健保部分負擔,而目前約有70位醫師投入執行,已有上千人獲得居家醫療整合照護。不過當醫療戰場從醫院轉換成病患家中,醫療團隊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碰到不少困難,像是處方箋開立、人力調配、軟硬體設備不足或病患婉拒等問題。由於剛開始執行居家醫療照護資源有限,因此從最需要被照顧的弱勢者優先做起,名單則是透過社區里長、老人服務中心或健康服務中心提供,而黃勝堅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有一位獨居老人當面拒絕說「院長,歹勢,我們弱勢到只剩尊嚴而已,家裡又髒又亂,要怎麼讓你進來」,但醫療團隊不放棄,最後順利爲他檢查,讓阿公忍不住落淚,因爲他以爲自己已被世人遺忘了。
▲居家醫療照護不是隻到民衆家裡做例行檢查而已,黃勝堅提到,這種模式對醫生來說也是一項生命教育的學習。(圖/記者李毓康攝)「做到後來發現,這些都是安全線以下的人,安全線以上更慘。實際上,一定要靠社區鄰里的力量,有那個力量願意去互相關懷。」黃勝堅說,從生活的介入、守護生命的過程,有醫生看了感觸地說「人家病人是很認真在活」,無形中變成一種生命態度的教育與交流,「今天你進入社區,重點不是你要給人傢什麼,而是他們需要什麼」,尤其現在高資訊時代,人與人之間關係越來越冷淡,但真的走入社區就不一樣,病人甚至會開始期望醫生的探訪,「以前會覺得是用『藥』在治病,其實是用『心』在治病」。
居家醫療的精神,不只是讓醫師走出白色巨塔,在就近接觸到病患的日常生活後,可以從中觀察他們的生活條件、經濟狀況和用藥情形,進而提供適切醫療服務。黃勝堅提到,以骨科醫師來說,會開始關注一些生活環境的事情,例如家住幾樓?輪椅進得去嗎?家中門檻多高?注意到「病」以外的事,以病人爲中心,這對醫生來說也是大大的成長。對於行動不便的病人而言,到宅醫療提供了另一項就醫選擇;對醫生來說,則是有機會重新反省自己。黃勝堅認爲,臺灣醫療太集中、訓練專科化,加上現代醫療講究高科技、智慧化,容易讓醫生看不到「人」,推行社區醫療的另一重點,就是要找回初心和溫度,迴歸到人文的關懷,學習用同理心、溝通、傾聽和利他的心照顧每一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