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侏羅紀!那些年我們的恐龍記憶

本站遊戲頻道獨家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隨着《侏羅紀世界》這周開始在國內首映,我們又回憶起了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對於恐龍這種真實而又虛幻的生物,從人類最早發現它們的化石開始,就有無數愛好者對其情有獨鍾。而隨着研究深入和技術進步,各方面對各種恐龍的再現也越發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讓更多人對其有着深刻印象

動漫、遊戲、電影……幾十年來出現過恐龍、或者直接以之爲主題作品着實爲數不少,很多名字對國內玩家來說更是特別的回憶,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以時間爲序,聊一聊那些年裡我們有着深刻印象的恐龍朋友們。

《恐龍特急克塞號》

80後的一代人應該不會忘記這個名字,這部原名《恐竜戦隊コセイドン》的日本特攝片在國內最早於1988年由山西電視臺譯製播出(實際引進的是意大利版),而這個當時聽起來“不明覺厲”的譯名也讓很多孩子最早對“恐龍”一詞有了深刻印象,連帶着對“白堊紀”、“時間旅行”、“外星侵略者”這些詞一併接觸。

《恐龍特急克塞號》本身就是日本方面對傳統特攝片改進的嘗試之一,區別於之前的奧特曼系列,引入更多相對寫實的科學背景,用真實存在的恐龍取代以往的外星怪獸角色,也在玩具市場上獲得了新的突破點。而在當時的國內,作爲最早引進的少兒向作品之一,它更是成爲一代人的寶貴回憶,“人間大炮一級準備”、“克塞前來拜訪”、“格德米斯不會滅亡”這些著名臺詞很多人至今仍有印象,哪怕已經記不起來作品本身的內容細節。

雖然恐龍算不上是《恐龍特急克塞號》中的主角,但既然舞臺設定在7000萬年的白堊紀,大部分故事裡它們還是會出場並在不少劇集裡充當重要角色,而作品最後一集“再見了恐龍時代”則普及了恐龍滅亡這件事本身,可以說不少人就是從小時候的這部作品影響,或多或少對恐龍時代產生了興趣,在以後有條件時開始努力瞭解更多。

變形金剛

當年《變形金剛》動畫最早在國內播出的時候,不同角色的受歡迎程度顯然差別不小,“擎天柱大哥”的人氣說第一肯定毫無問題,而汽車人裡面接下來最受歡迎的,只怕多半是以鋼鎖爲首的五名機器恐龍角色。

鋼鎖、鐵渣、淤泥、嚎叫、飛鏢——機器恐龍的名字估計很多人現在還能背得出來,從他們被千斤頂製造出來登場開始,就是汽車人一方的重要戰鬥力量,單體堪稱無敵,屢屢在關鍵時刻幫助汽車人取勝。同時鋼鎖這個角色更是受到偏愛,有不少單獨爲它塑造的劇集,性格上同樣生動鮮明,莽撞天真又講義氣,偶爾還有一些小聰明,儼然就是大家最喜歡的類型。

機器恐龍雖然是變形金剛,但造型上正是取材真實存在的恐龍,霸王龍、三角龍、雷龍劍龍翼手龍等正是恐龍家族裡形象典型的幾個代表,之後很多人對這幾種恐龍也特別有印象。至於當時G1的機器恐龍玩具,對無數孩子來說更是夢寐以求的珍寶,能有全套的人不亞於有組合金鋼的滿足……而在多年後的真人電影裡,雖然也早早傳聞機器恐龍會登場,但一直到《變形金剛4》中才正式亮相,但只在最後短短的十幾分鍾裡纔有戲份,鋼鎖本人更是連臺詞都沒有表現,未免讓期待已久的機器恐龍愛好者大爲不滿。(經過三十年,鋼鎖的霸王龍形象也從昔日誤解的小頭立式變成了現在公認的大頭趴式)

《哆啦A夢》

同樣身爲80後的童年之一,機器貓既然有着時光機這一大殺器,當然也少不了回到恐龍時代,和恐龍產生聯繫的故事。比如漫畫最早在第2卷“狩獵恐龍”的短篇裡就讓恐龍登場,描述回到過去用細胞縮小槍捕捉恐龍的故事,其他還有用真恐龍拍特攝劇拯救電影公司,引導古代恐龍來日本留下化石等,可以說恐龍在機器貓的故事裡正經有着不少戲份。

而最能表現恐龍和機器貓之間聯繫的,當然還是根據短篇而擴展而成的動畫首部劇場版《哆啦A夢:野比的恐龍》。這部動畫電影於1980年3月15日上映,在日本票房達15億6000萬日圓、觀衆數320萬人,從此也開啓了哆啦A夢繫列劇場版的傳統,2006年又再度翻拍新版。故事中野比先是偶然挖到一顆恐龍蛋化石,用時間包袱皮將其還原成小恐龍,之後撫養長大並將其送回白堊紀,中途遇到未來的非法恐龍獵人試圖搶奪,幾經周折後最終打敗對方,野比也和恐龍告別後回到20世紀

除了首部劇場版,1987年的第八部劇場版《哆啦A夢:野比與恐龍騎士》同樣也是以恐龍爲核心主題,不同之處在於這次設定中恐龍並沒有在地球上滅絕,而是在地下空間繼續生存,同時進化出和人類不同的地底生命。而通過和恐龍人的交流探險,野比他們在回到過去時發現,正是因爲他們的活動讓恐龍沒有因數千萬前的災害滅絕而在地下繼續生存進化,最後同樣以大長篇典型的風格作爲故事收尾。而作者藤子·F·不二雄也表示過:對於恐龍的熱愛幾乎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一,所以自己有機會就會希望能多創作一些野比和恐龍的相關故事。

丹佛,最後的恐龍》

和前面幾個名字比起來,或許這部作品的影響力沒有那麼廣泛,但也是不少人關於恐龍的童年回憶。這部動畫片原名《Denver, the Last Dinosaur》,是美國1988年的作品,共51集,上世紀90年代前後由CCTV引進並在一套播出。故事講述一羣美國男孩某次在化石館無意碰到了一個神秘巨蛋,從中孵化出一隻藍色的恐龍,這隻被叫做“丹佛”的恐龍從此成爲他們的夥伴。

故事的前半段這羣男孩想方設法隱瞞丹佛的存在,不想它被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發現,還要面對利慾薰心的商人和瘋狂研究的科學家。後半段隨着丹佛逐漸被大家接受,它也經歷了更多的熱鬧故事,和男孩們展開了一次次的精彩冒險。而這部動畫在當時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除了恐龍本身,還有無處不在的搖滾音樂,戴着墨鏡彈着吉他的恐龍丹佛每次在片頭曲登場,都能讓當時電視機前的孩子們跟着一起唱起來。

《恐龍快打》

早年街機廳裡卡普空的橫版過關遊戲代表,這款又名《恐龍島》或《恐龍新世界》的遊戲肯定算是一個。這款遊戲實際上是改編於1986年的一部名爲《史前異形傳說》(Xenozoic Tales)的美國漫畫,1993年正式推出。賣點也是當時正流行的“恐龍”題材,舞臺設定在恐龍和人類共存的26世紀,幾位恐龍保護者爲了保護環境和反派組織戰鬥,共有四名可選角色,支持三人同時遊戲。

雖然標明恐龍爲賣點,不過《恐龍快打》裡面的恐龍大多數還是擔任“怪物”這一概念,最大的用途多半還是像霸王龍被吵醒可以幫玩家清怪這樣,BOSS大恐龍也談不上多麼有新意,反倒是在此作品中,道具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強化,所有的槍械道具都有彈藥的概念,彈藥用完就只能作爲一次性的投擲道具了,像木桶一類的容器道具不再是僅僅爲得到其中的物品被砸破了,它們可以被擡起投擲出去——這一設計在後來讓無數作品得到啓發。

《侏羅紀公園

終於要談到這部作品了,事實上說起恐龍,大多人首先想到的也正是這一名字。作爲一代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經典影片之一,1993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最終全球票房超過了9億美元,成爲當時最成功的商業片,這一紀錄直到5年後才被《泰坦尼克號》打破。而更重要的是它徹底帶動了當時的恐龍熱潮,憑藉有着劃時代意義的特效技術給所有人展現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恐龍世界,讓所有人恍然大悟原來恐龍正是這個樣子。

《侏羅紀公園》的劇情本身自然不用說,“從琥珀中的吸血昆蟲提取DNA復活恐龍”這一構想本身就無比衝擊,而斯皮爾伯格爲首的劇組全體成員從一開始就把這部作品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把恐龍真正作爲一種真實存在過的生物刻畫,給觀衆展現和他們之前在博物館裡,在家庭動畫裡,在三流恐怖電影裡所看到的全然不同的恐龍,真正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生物記錄影像。有了翔實的考證加上特效搭配模型的完美應用,第一次見到《侏羅紀公園》的觀衆都被裡面無數栩栩如生的各種恐龍所震撼到目瞪口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從外貌特徵到動作習性都是有着嚴格的考證來源,並非隨意編造。比如霸王龍正是《侏羅紀公園》之後,一掃從前站立怪獸的刻板認知,以頭部放低,尾部擡高,身軀伏下和地面平行的姿態成爲我們今天習慣的霸王龍。

即便在以特效著稱的斯皮爾伯格作品中,《侏羅紀公園》的特效也堪稱首屈一指,即便現在來看也完全不過時,多年來各種評選都把它列爲影史特效第一,對產業的影響力上更可以媲美星戰系列。爲兩部經典系列都擔任過特效製作的特效專家丹尼斯·穆倫感慨道:我當初以爲《侏羅紀公園》會在五到十年內就過時,但它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各項技術,尤其是電腦動畫的飛速發展,讓更多作品中都能出現立體的恐龍,對恐龍的描繪已經成了顯示動畫技術的一項慣例,而每當看到這些越來越寫實,越來越接近人們心中印象的恐龍時,我們依然還是會第一時間想起《侏羅紀公園》的名字。

《侏羅紀公園》成功帶動了新一輪的恐龍熱潮,也讓它一直延續到這個世代,1997年電影第二部《失落的世界》推出,霸王龍大鬧城市的場面讓人更加歎爲觀止,而2001年的《侏羅紀公園3》則在斯皮爾伯格缺陣的情況下顯得後繼無力,只有新登場的棘龍讓大家略有印象。而二十年後重新啓動的系列第四部作品《侏羅紀世界》則試圖再度喚起大家對這個名字的記憶,不過很明顯更多的只是出自懷舊情懷,如同前年3D版初代電影上映時一樣,而影片當中也不少地方看得出正是致敬初代的經典場景

(題外話:《侏羅紀公園》當初爲了借電影宣傳推出了不少掛名的改編遊戲,但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各種雷作,噴神JAMES對此曾有過犀利的吐槽,這裡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講述,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自己查找了解,我們以後會找機會爲大家介紹一二。)

《小恐龍阿貢

國內很多讀者最早接觸到這部田中政志原作的漫畫,是在當年短命的《畫書大王》上連載的片段,雖然畫王僅僅一年就夭折,不過隨後很多人還是記住了這部作品,通過全7卷的單行本一睹全貌。而多年後這部作品還改編過3D動畫播出,不過顯然還是漫畫原本的畫風才最具魄力。

《小恐龍阿貢》的漫畫堪稱“真正藝術沒有語言隔閡”,因爲全篇除了標題之外再無文字,純靠畫面講故事,描述了一隻個子小小卻長着一個大腦袋的霸王龍“Gon”生存在現代野生環境的故事,雖然不合自然規律,但一樣生動細膩,對各種野生動物的描述更是足以當趣味科普讀物,如果現在還有人不瞭解這部作品,那麼絕對推薦你找來一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夢宮當年還在《鐵拳3》裡面讓這隻小恐龍客串過,有打過的玩家應該都有記得它的特色,個子小不好打,尾巴一掃威力還大,實在不好對付……

恐龍危機

1998年,正是卡普空憑藉生化系列的成功由“2D格鬥的卡普空”轉型成“3D動作的卡普空”的年份,在這基礎上誕生的作品之一就包括這款PS上的《恐龍危機》,而從這個譯名也不難看出大家對其期待,同樣是以動作爲主的冒險遊戲,氣氛也同樣恐怖刺激,只是敵人由喪屍變成了恐龍。

雖說官方當時是有意爲之,但《恐龍危機》確實不是簡單的把《生化危機》換個殼草草了事,製作組很好的把握住了恐龍作爲敵人的最大特色,行動快速,節奏變幻,不同於喪屍慢慢的逼近,恐龍隨時可能突然殺出給與玩家威脅,雖然當時PS的機能還不算強大,不能把它們描繪完美,但3D遊戲的刺激程度已經讓大家感到驚豔了。初代《恐龍危機》最終也賣出了250萬套以上的銷量,算是相當不壞的成績,卡普空於是趁熱打鐵,在2000年就推出了續作,大幅度增加恐龍種類的同時也強化了動作部分,不過事後來看,或許就是因爲這樣才導致這系列逐漸失去了特色。

2003年轉到Xbox上發售的《恐龍危機3》成爲系列的滑鐵盧,很大原因之一就是變成純射擊遊戲的作品千篇一律,單靠恐龍吸引玩家的能力有限何況恐龍還往異形的方向發展……也讓這系列就此沉寂下去。雖然不少人提到恐龍有關的遊戲肯定會第一時間想起這個名字,也仍然期待卡普空什麼時候在新一代主機上重新推出新作,但目前看還是別抱太大期望……

《恐龍世紀》

2000年迪士尼曾投下巨資拍攝了這部以恐龍爲主題的作品,在當時號稱好萊塢有史以來最具視覺震撼力的製作,花費的時間,金錢,資料數據都是史無前例,也是首次在迪士尼的動畫里加入真實場景結合到一起。成本高達1.28億美元,最終全球票房3.5億美元,在國內也曾引進上映,各種宣傳可能大家還有印象。

不過這部作品評價多數普通,在迪士尼的歷史上無論是票房還是地位,甚至算不上特別重要的作品,大多人看過後也多覺得畫面可以,但劇情實在乏味可陳,談不上驚豔,也導致之後不少仍然考慮拍恐龍動畫的公司打消了念頭。事實上論及恐龍和迪士尼之間的關係,早在1940年,迪士尼那部被稱爲藝術之作的《幻想曲》裡面就出現過大量擬人化的恐龍,而那當中恐龍的形象則被迪士尼視爲得意之作,它不僅出現在這部影片中,還被製成模型在1964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並最終被收進迪士尼樂園。

電影人對恐龍的興趣由來已久。在電影被髮明後僅僅10年即1905年,在一部名爲《史前人》的影片中便出現了恐龍的動態形象。九年後,動畫先驅溫瑟·麥克凱的卡通片《恐龍格蒂》取得了巨大成功。1915年,具有傳奇色彩的靜格動畫大師威利斯·奧布萊恩開始設計史前形象。他完成於1925年的默片經典之作《失落的世界》使得這一題材電影有了全新的概念,令觀衆大開眼界。1933年,奧布萊恩另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金剛》再次展示了一個恐龍橫行的世界,金剛大戰恐龍的戲份也成爲經典傳統之一。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其實ACG裡面和恐龍有關的部分只會遠在這些之上,相信大家也能補充自己最有印象的一環。對於這種生物的熱愛,可以說是全世界玩家的共性,我們也期待未來還有更多作品能給大家展示它們曾在歷史上活躍過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