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無高下 民主要珍惜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蔡英文總統開放美國萊豬進口決策過程引起重大爭議,國內有威權復辟的批評,國外也有民選皇帝的嘲諷,綠營政治人物與媒體則一律扣上中共同路人或「紅媒大帽子,認爲這些人士和媒體貶抑臺灣民主而不去抨擊中共政權,更霸道的說法就是,即便查水錶、關電視臺、禁童書、審查書籍、政府機關東廠化,臺灣依然比大陸自由,臺灣民選制度優於中共威權體制

因封面「英皇照」而引起軒然大波的《亞洲週刊》高層,曾是長期關心臺灣民主運動的香港僑生,文章受訪者包括陳水扁呂秀蓮前正副總統及民進黨創黨元老,《中國時報》對於自由民主的堅持,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民進黨於1986年9月28日成立時,《中國時報》也是臺灣唯一刊載該黨創黨消息的媒體。民進黨執政後,卻以「本土」之名將自己打造成唯一「政治正確」,所作所爲都不容置疑,對批評者一概抹紅。對歷史的遺忘與對異見的污衊,無法遮掩滿朝新貴與一些媒體投機搖擺的事實,更何況本報紮根本土,關心民瘼,監督政府、反應輿情天職,優先關心臺灣民主政治的持續與完善當然是第一要務

將臺灣民主制度與大陸威權體制相比而沾沾自喜,是不求長進,更是錯誤類比的邏輯謬誤。兩岸不是制度競爭而是制度選擇的差異,從體量和規模的懸殊而言,臺灣是在跑百米,講求爆發力;大陸則有若馬拉松,要講究配速和補給,才能行穩致遠。

臺灣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認爲制度有優劣之分,世上只有西方民主纔是好制度。殊不知,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在自己的土壤上,根據地理位置、社會條件、經濟發展以及歷史文化所成長出來的,其過程充滿曲折、妥協甚至扭曲。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完美的制度。

中國是一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與10多國領土接壤,其中還有擁核國家;衆多人口集中在不到1/2的土地,而廣大的邊疆散居少數民族,其中還有的與他國同文同種,中國人文地理之複雜、國際環境之險峻世上少有。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總結,認爲中國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必須採取社會主義革命來救中國。中共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一路走來錯誤難免,顛簸不斷,但結合經驗,記取教訓,國力漸強,社會小康。至於制度好惡,見仁見智。

去年底長期旅居英國,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華裔鋼琴大師傅聰,不幸因新冠肺炎過世,他曾獲得1955年蕭邦鋼琴大賽第3名,成爲首位在國際性鋼琴比賽中獲獎的中國音樂家。獲獎後他卻出走英國,直到改革開放後纔回到大陸演出。他的出走有國仇家恨與個人生涯等複雜因素。現今大陸年輕一代音樂家如郎朗李雲迪在國際樂壇取得各種成就榮耀者如過江之鯽,卻再也罕聞滯外不歸者。同樣的執政黨、同樣的體制,但對於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說,經歷國外求學遊歷之後,最後選擇回到大陸,就表示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與衡量標準

臺灣民主之路並非從黨外運動與民進黨創黨開始。日據時期就出現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籌組政黨和短暫的大正民主時期,啓蒙臺灣人民的民主意識。國府遷臺雖然戒嚴,卻同時開啓地方自治與基層選舉,國會與行政院間實行「不完整的憲政制度」,有學者認爲是一種「指導式民主」。蔣經國革新保臺開始擴大民主功能,加入世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爲日後李登輝的寧靜革命奠定基礎。臺灣已經走上民主不歸路,斷無回頭的必要,更無須五十步笑百步趑趄不前,只有自我完善,力求進步。

衡量政治的標準永遠不是隻有一個面向。生活品質、治理能力、社會和諧、領導素質、決策品質、行政效率等等都是政治制度成就的面向。每個社會根據自身的條件與價值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制度選擇,其實並無絕對優劣高下之分。制度宜人則近悅遠來,苛政猛於虎的失敗國家則離心離德。既然自詡民主進步、自由開放,就要有民主進步自由開放的樣子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