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抽驗查獲36件混充臺灣茶 加工肉品部分違反標示及食品添加物規範

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今天表示,抽驗市售183件國產精品茶,發現6件含有非臺灣茶,均已移送檢調單位積極偵辦調查。(本報資料照)

近年消費者關切國產高價精品茶遭進口茶混充,及對於外食及可快速烹煮的肉類加工半成品需求提升,農委會及教育部等共同辦理稽查專案,共抽驗183件樣品,其中36件含有非臺灣茶,均已移送檢調單位積極偵辦調查。肉品部分,查獲少數業者因違反產品標示及食品添加物使用規範,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處3萬至6萬元。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指出,爲提供消費者購買臺灣茶的正確產地資訊,該專案於去年9月至今年2月分三階段實施,分別就量販超市或茶行、輸入茶葉下游業者及販售春節茶葉禮盒商店,共抽驗183件樣品進行茶葉產地鑑別,檢驗結果其中36件含有非臺灣茶,均已移送檢調單位積極偵辦調查。

爲強化國產茶溯源管理,農委會將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公告臺灣茶葉納入強制性溯源品項,並應於產品包裝明顯處張貼溯源標章(產銷履歷標章)或「國產茶溯源碼」。另外,衛福部、農委會已與臺灣高等檢察署合作,持續透過「打擊境外茶混充臺茶案件協調督導小組」,跨部會稽查高風險業者,保障消費者選購國產茶權益。

此外,食安辦表示,鑑於近年外食風氣興盛,民衆對於外食、可快速烹煮或僅需簡單復熱食用的肉類加工半成品需求提升,因此該專案於去年9月至今年4月分三階段執行,先調查供應校園午餐及連鎖早餐店等食材供應商,進一步稽查來源製造業者,並逐層往上追溯原料肉,直至進口輸入商或國內畜牧場,結果查獲少數業者因違反產品標示及食品添加物之使用規範,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處3萬至6萬元。

食安辦表示,肉品供應來源調查是本次聯稽之重要查閱項目,經農政與衛生單位透過業者進貨單或豬隻購買證明等資料,可溯源至進口商或至國內來源畜牧場。該結果有助提升業者衛生安全及溯源管理,併爲未來強化業者產銷鏈串聯管理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