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談提振A股及香港資本市場:設立國家主權投資基金、成立港股國際版、加大退市力度

財聯社3月5日訊(記者 成孟琦)兩會召開之際,關於提振港股和A股資本市場的提案受到關注。

提案中表示,提振香港資本市場的方式包括:國家動用一定規模的中央外匯儲備,設立國家主權投資基金,在香港市場購入代表中國核心資產的股票、允許港交所在大灣區設立“國際板”、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加大A股退市力度等。

提案人爲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和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李丹。“中國資本市場建設作爲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應當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港股和A股是中國資本市場體系的組成部分,分別承擔着經濟體系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的職能。”趙柏基和李丹指出。

設立國家主權投資基金提振港股

提案首先強調再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香港是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趙柏基和李丹指出應利用好香港的優勢,使香港成爲服務於國家經濟戰略的橋頭堡。而提振香港資本市場最爲有效的方式,是國家動用一定規模的中央外匯儲備,設立國家主權投資基金,在香港市場購入代表中國核心資產的股票,包括大型央企、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以及代表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特專科技公司。

香港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也需要國家進一步支持,例如:爲提升流動性,擴大現有“港股通”標的範圍,將更多上市公司股票納入“港股通”;允許香港上市公司募集人民幣,允許內地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港股IPO;爲提升IPO發行效率,將“港股通”擴展到“新股通”;允許港交所在大灣區設立“國際板”,境內投資者可以通過“國際板”以人民幣投資優質海外公司。

優化A股市場生態的三個建議

對於持續深化A股資本市場改革,趙柏基和李丹指出,需要從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推動投融資功能並重發展和吸引中長期資金三個方向入手。

持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方面,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在於上市企業的質量。在入口端,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審覈理念和審覈機制篩選出優質的企業。在出口端,加大退市力度,儘快出清已經無法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的公司,實現優勝劣汰。

推動A股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並重發展方面,趙柏基和李丹指出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與融資功能相互促進,沒有投資收益的資本市場,融資功能也不可持續。在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的過程中,建議從完善投資者財富管理機制的角度推出系統性的制度創新,例如,制定控股股東減持上市前存量股票與二級市場股東投資收益率掛鉤的減持規則,協調好控股股東與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訴求。

多元化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可以提高資本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那麼,應該如何吸引更多的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趙柏基和李丹提到,對於外資,在國家層面推動“一帶一路”國家通過QFII、RQFII等方式投資A股,尤其是吸引中東國家的主權財富投資基金;對於國內的社保基金、保險公司、公募基金、信託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可以拉長考覈期限、設置A股投資權重要求等手段進行激勵和約束;對於居民財富,可以考慮採用稅收優惠手段吸引居民投資A股,例如對於個人養老金投資A股的,大幅提高個人養老金年度繳存上限。

善用香港融資平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不單有兩會提案關注香港資本市場,在最新發布的《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裡也提到,要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對此,澳洲會計師公會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同地區享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廣東省以製造業當家;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成熟和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穩健的法律體系和全面的監管機制。隨着大灣區的產業集羣效應不斷凸顯,許多灣區內製造型企業將面臨融資、擴張、創新和發展等多類型需求,利用香港的金融平臺,製造業企業將有機會獲得國際化的融資渠道和金融工具,以支持其融資和擴張的目的。

澳洲會計師公會在今年初的調研顯示,中國內地依然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特別是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等開放程度高、與全球市場聯繫緊密、創新文化活躍的區域,將持續吸引海內外企業與投資者。香港作爲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門戶城市,可以推出更多優惠政策,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香港設立總部,例如對來港建立總部企業引入利得稅優惠稅率,併發揮橋樑作用積極與內地有關部門展開合作,進一步吸引包括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在內的全球優質企業來到大灣區投資,共享灣區發展機遇。

未來,若能進一步推動灣區內9+2城市的深度合作,積極發揮香港作爲區內“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推動區內人才流通便利等相關配套服務,將有利於構建人才新高地,持續推動灣區建設,從而更好驅動國家的發展。